5年,国家管网集团改变了什么?

“一张网络”管通华夏大地

国家管网集团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夯实物质基础。

文 ‖本刊记者 陆晓如

时势造英雄。

曾经,我国油气市场体系为“3+X”范式,即市场主体由“三桶油”和其他少数企业组成,油气管道由各市场主体根据自身需要自建自用。因此产生的油气管道条块分割、结构复杂、重复建设、面向社会全面公平开放的意愿低、集输效率低等等问题,被业内外人士诟病多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进一步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和加快推进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的重大部署。2019年12月9日,国家管网集团应运而生。

肩负形成“全国一张网”的使命,国家管网集团在全面接管、并网运营原分属于“三桶油”的相关油气管道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的优势作用,编制实施全国油气管网规划,统筹推进干线通道、管网互联互通、储气调峰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省级管网融入国家管网。

5年砥砺奋进,加快构建“全国一张网”,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夯实物质基础,已见硕果盈枝。

图片

骨干通道加速推进

“今天,国家‘十四五’石油天然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到哈密段成功通气,标志着西气东输四线首段工程建成投产……”9月29日12时许,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了这条新闻。
西气东输管道系统是我国起步最早、管输能力最大的天然气管道系统,也是国家管网集团运营管理的骨干天然气管道。
西气东输四线起至中吉边境的新疆乌恰县伊尔克什坦,经轮南、吐鲁番至宁夏中卫,是继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管道之后,连接中亚和中国的又一条能源战略大通道。建成后将与西气东输二线、三线联合运行,使西气东输管道系统的年输送能力从目前的770亿立方米提高到920亿立方米。
但是,要建成这样一条干线管道,绝非易事。
仅看率先投产的吐鲁番到哈密段。工程583公里长,沿线以戈壁、荒漠为主,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社会依托较差。
穿越12处大中型河流、15处铁路和二级以上公路。经过火焰山下的吐鲁番市高昌区和鄯善县,夏季温度最高达47.8℃。经过“百里风区”,一年中8级以上大风天气近140天,局部地段阵风超过12级……困难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建设过程中,我们创新应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克服了挑战。”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分公司新疆西北项目管理中心负责人任涛介绍说。
赶在沙尘暴来临前完成“百里风区”管线焊接和下沟任务,并实现部分回填,加快了工程进度;在沿线7处地震断裂带,首次采用管径1219毫米、厚度33毫米、X80高钢级的大应变钢管,提高大输量长输管道在复杂地区应对地震变形的能力;首次大规模采用18米加长长输管道工艺技术,相比常规钢管,环焊缝数量减少约1/3,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东西走向的“一横”加速绘就,贯穿南北的“一纵”大功告成。
12月2日,我国东部能源大通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全线贯通,年输气能力增至380亿立方米。
中俄东线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上海,是我国四大油气战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线按照北段、中段、南段分段建设,北段、中段已分别于2019年、2020年投产。南段于2020年启动建设,途经华北平原、江南水网,沿线人口稠密、水系发达。
建设过程中,国家管网集团全面推广运用全自动化焊接、全自动超声波检测、全机械化防腐补口等技术,提高了管道的焊接稳定性和质量,焊接一次合格率在98%以上,实现了整体工期比计划提前7个月完成。
“我国油气生产和消费呈现逆向分布特征,进口资源也远离下游市场。布局建设联通生产与消费的油气管网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国家管网集团5年来突出‘扩网’为基,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加速构建‘全国一张网’。”天然气领域资深专家徐博指出。
中俄东线全线贯通,西气东输四线、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川气东送二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并陆续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国一张网”骨架更加稳固。

图片

网络堵点加速打通

2021年4月1日零时,以国家管网集团正式接管中国石油北京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和大连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的股权为标志,我国油气主干管网资产整合全面完成。
“通过完成对全国油气主干线的整合,国家管网集团基本实现了管网的互联互通,但距离完全的互联互通还存在堵点、卡点。因此,国家管网集团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持续推进管网互联互通。”徐博认为。
2023年9月27日,随着中开线杞县分输站与平泰线动火连头作业顺利完成,中开线与平泰线互联互通工程全线联通。
中开线管道起点为河南濮阳南乐县中开首站,终点为河南开封祥符区开封输气站,气源主要来自榆济线及文23储气库。平泰线为西气东输二线的支干线,起点为西气东输二线途经的河南平顶山,终点为山东泰安,气源来自西气东输二线输送的中亚天然气。
作为我国中东部地区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年输气规模30亿立方米,可实现西气东输一线、平泰线及中开线之间的相互转供。“这为我国中东部地区最大的储气库提供了更多的输气通道及气源选择,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中原地区管网优势以及文23储气库的应急调峰作用,更好地满足中原地区人民群众的天然气用能需求。”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郑州输油气分公司负责人说。
把视线从中原腹地转向长江三江口,江面上船舶川流不息。江面下,一条钢铁气龙横卧于河床下12米,正在把同样来自西部地区的清洁能源汇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之中。
今年5月25日,国家天然气互联互通重点工程——青宁管道建成投产。不仅实现了我国天然气东西主干管网和南北供应要道的全面联通,而且在前期西气东输一线青山站与川气东送南京末站、青宁管道南京末站与川气东送南京末站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形成了西气东输一线、川气东送、青宁管道之间相互转供的“三角支撑”。
由此,陆上天然气资源与海外LNG资源互通互保的供气格局形成,有力畅通了我国国内外资源供应双循环的渠道,极大增强了我国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天然气资源互保互供能力。
“目前,我国干线天然气管网的一次入网量每年超过2200亿立方米。其中,西气东输管道系统输量约占50%。国家管网集团推进管网互联互通的一大重点,就是推动西气东输管道系统在长三角地区与中俄东线、苏皖管道等互联互通,形成‘西气东输、俄气南下、南气北上、川气东送、海气登陆、灵活调配、全面保障’的供气格局。”业内专家指出。
除此之外,中俄东线北段增压工程沈阳联络压气站、明水压气站投入运行,大哈支线、齐齐哈尔支线等工程投产,扩大了中俄东线在东北地区的供气辐射范围,更好地保障东三省地区的能源供应。
蒙西管道项目一期工程(天津—河北定兴)投产,实现与陕京管道系统等天然气主干管道、京津冀支干网络和华北地区储气库群的互联互通,灵活调配京津冀地区天然气资源,进一步加强了华北地区的调峰保障。
在广东投资建设“县县通”工程,管道天然气覆盖粤东、粤西、粤北22个区县,其中包括革命老区18个,惠及超千万人,助力广东省能源结构转型进一步提速升级。
坚持全国一盘棋,织密织牢“全国一张网”,国家管网集团已累计建成1.3万余公里管道里程,海南环岛管网东环线、潜江—韶关输气管道广西支干线、海西天然气管网长乐至福鼎段、日照—濮阳—洛阳原油管道、董家口—东营原油管道、魏荆新线原油管道等工程相继建成投产。我国区域油气管网供应韧性显著增强,天然气管网一次管输能力从2020年的2230亿立方米增至3940亿立方米,增幅约76%。

图片

省级管网加速融入

相较于由国家管网集团统一运营的天然气干线管网大动脉,省级管网这个支线毛细血管仍不够畅通,存在多主体多层级运营、运销不分离、地方垄断等问题。
“省级管网改革是我国管网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形成‘全国一张网’的基本前提。推进省级管网融入国家管网集团,有利于提高天然气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终端用气成本、促进区域支线管网加快建设。”多位业内人士对此有相同的看法。
以省级管网融入畅通“全国一张网”,国家管网集团成立后,以“一省一策”积极引导和推进省级管网以市场化方式融入国家管网集团。
2020年9月24日,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国家管网集团与广东省政府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广东省政府与国家管网集团共同推进省级管网与国家管网融合,通过股权整合成立国家管网集团广东省管网有限公司,作为广东省天然气主干管网的建设运营主体,实现全省天然气主干管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统一运营、统一维护,全面加快省内天然气管道建设,并向所有市场主体提供公平开放的服务。
广东省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消费地区,广东管网原来的代输运营模式具有典型特点。作为首个省级天然气管网以市场化方式融入国家管网,“广东管网融入国家管网对于省级管网改革起到了积极示范和带头作用。”业内专家分析认为。
2021年4月25日,国家管网集团与福建省政府在福州签署了《深化天然气管网发展改革合作协议》。不到一年时间,福建成为继广东、海南、湖北、湖南之后第五个融入国家管网的省级天然气管网。其中,除湖北省网采取“部分融入”方式外,其他省级管网公司都采取了“全部融入”方式。
2022年7月12日,国家管网集团与浙江省能源集团在杭州举行浙江省天然气管网融入国家管网签约仪式。
浙江是典型的天然气消费大省。一直以来,浙江省天然气管网运营是典型的“统购统销”模式,而且浙江省内长输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天然气管输和销售均由浙江省能源集团一家控股。曾经,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在浙江省内成立独立的管网公司,难度不亚于国家将“三桶油”的管道资产分离出来成立国家管网集团。
最终,双方成立合资公司,作为浙江省天然气管网的唯一建设运营主体。由此在浙江形成了背靠全国管网、协同全国资源、服务保障全省的新格局,标志着我国天然气管网整体向“全国一张网”又迈进一大步。
“部分省级管网考虑到用户可能被分割,存在对进入国家管网配合不足的情况。”徐博指出。
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先易后难,国家管网集团循序渐进,先后组建并控股运营广东、浙江、甘肃、福建、海南等地的省网公司,部分省网融入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全国一张网”的“最后一公里”正在加快打通。
着力织密、做大和延伸“全国一张网”,布局优化、覆盖广泛、功能完备的“全国一张网”日臻完善,基本消除了油气基础设施保供能力的硬瓶颈。目前,国家管网集团统一并网运行覆盖30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油气干线管道,累计为近100个市场主体提供管输服务,天然气管网平均负荷率从74%提升到接近80%,日供气能力增至超10亿立方米,推动跨省天然气管输价格下降5%。

图片

储气能力加速提升

在油气产业链上,“储”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2020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储气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天然气储备能力。
作为能源领域的“国家队”,国家管网集团承担起储气调峰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职责,持续优化“管网—接收站—储气库”一体化协同运营。
从2020年开始,国家管网集团着力推进天津LNG接收站二期、山东龙口LNG接收站一期、漳州LNG接收站一期(一阶段)、深圳LNG应急调峰站等工程建设。今天,已见成效。
5月21日,来自澳大利亚的“玛可玛”号LNG运输船抵达漳州LNG接收站码头,并顺利开展接卸作业,标志着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国家储气能力建设重点项目——国家管网集团漳州LNG接收站正式投产。
作为国家管网集团成立后投产运营的首座新建LNG接收站,漳州LNG接收站一期建设3座16万立方米LNG储罐、1座8万~27万立方米LNG专用接卸码头,4套高压气化外输设施和10台槽车装车橇。
投产后,进一步优化了管网布局,构建形成了福建省双气源环路供气格局。每年可向福建、江西、湖南、广东、浙江等省供应超300万吨LNG,折合气态天然气42亿立方米,可满足1300万户居民1年的使用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天然气调峰能力。
无独有偶。
9月26日,来自澳大利亚的“希瑟莎莉”号LNG船在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顺利靠泊,成为天津LNG二期项目投产后接卸的“首船”。
作为国家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重要民生工程和能源保供项目,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二期项目共建成投用6座22万立方米储罐及配套外输设施。
项目投产后,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接收站的供气能力达到1200万吨/年,气化外输能力达到7000万立方米/天,成为继中国石化天津LNG接收站全面投产后,华北地区建成的又一千万吨级LNG接收站。
截至目前,国家管网集团管理运营着8座LNG接收站,是我国运营LNG接收站最多的企业,日最大气化外输能力超2亿立方米,液态充装能力超5万吨。
地上LNG接收站,地下储气库。
2022年6月23日,国家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国家管网集团文23储气库二期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文23储气库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库容最大、压力最高、调峰能力最强的天然气储气调峰设施,通过榆济管道、中开管道、鄂安沧管道等多条管道与“全国一张网”联通。二期工程项目拟新钻注采井24口,扩建注采站,增加注气压缩机组,配套建设4座丛式井场及注、采气集输支干线工程。建成后,文23储气库储气能力可整体提高20%。
地下储气库是天然气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天然气调峰、安全保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管网集团持续推进所辖文23、金坛、刘庄储气库达容达产。今年,这3座储气库已注气超33亿立方米,同比增幅30%,均实现满库入冬。值得一提的是,与国家管网连接的18座储气库已完成注气超160亿立方米,同比增幅9%。
促进LNG接收站和地下储气库建设日益完善,一座座“天然气银行”拔地而起、投产使用,我国储气能力大幅提升,为应对极端天气下的用气高峰提供了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