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印度国防工业本土化的新动因
作者:Brendon J. Cannon,哈里发大学国际安全、国际和民用安全研究所研究员;Ash Rossiter阿联酋纽顿研究院总部国防与安全研究员。
来源:Ash Rossiter and Brendon J. Cannon, “Making arms in India? Examining New Delhi’s Renewed Drive for Defence-Industrial Indigenization,”Defence Studies, Vol. 19, No. 4, 2019, pp. 353-372. https://doi.org/10.1080/14702436.2019.1685880.
导读
近年来,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地缘政治的紧张加剧,武器自给自足和国防工业的本土化重要性凸显。本文旨在研究印度为何重启国防工业自主化的努力,试图成为自给自足的武器生产国。印度国防工业自主化的努力能否达成目标?
文章主要围绕印度国防工业本土化的驱动因素、政策与实施挑战展开,分析安全需求、国家威望、经济动机等重要概念,探讨如外资参与、国防生态系统改革、武器销售政策等研究变量,以及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通过定性分析与案例研究,评估当前国防工业的现状与潜力。
研究指出,印度的国防工业本土化虽有利好因素,但面临国内制造水平低、技术障碍复杂、公共部门不灵活等多重挑战,总体而言,印度国防工业本土化的任务极其艰巨。文章在分析印度政策的同时,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深入分析,揭示了国家在追求国防自主化过程中所遭遇的内外部挑战,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背景与引言
2014年9月,印度总理莫迪启动“印度制造”计划,这是一项旨在使印度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和生产中心的重大国家倡议。尽管印度拥有强大的人力资源和市场需求,长期是全球最大武器进口国之一,其国防工业在本土化武器生产方面却较为滞后,印度国内国防部门生产的国防产品有一定程度创新性,但大部分主要的国内武器项目远未达到预期要求,并产生了巨大的成本超支。长期以来印度是全球最大武器进口国之一。在全球武器生产的复杂性普遍对国家独立制造构成挑战的局势下,莫迪政府的战略意图反映出印度寻求增加本土国防制造,助力印度在军事装备方面实现自给自足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印度为何重启国防工业的本土武器生产,分析当前的印度国防政策,指出可能阻碍其实施本土武器生产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障碍,并评估成功的可能性。
推动印度国防工业本土化的驱动力
从国际现状背景来看,武器的自给自足是大部分国家追求增加国内武器生产的动机。武器自给自足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武器和军事装备的生产上,能够依靠自身的工业和技术能力,满足其国防需求,而不依赖于外国的供应,甚至实现一定程度的武器出口。印度在其官方政策中也提到相应动因,即希望通过改革印度国防工业和增加国内武器生产以实现进口替代与促进国防出口,印度提到扩大出口将有助于其国内经济规模实现进一步发展。
但实现武器自给自足的过程中,存在着成本效率的权衡问题。随着全球国防工业体系的转型,技术的进步使生产武器的成本不断提高。要将尖端武器投入生产线,通常需要更大的经济规模,因此实现高质量的武器生产难度随之增大。
学者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两条不同路径,一方面,除了最强大的国家以外的其他国家必须放弃维持自主武器生产的希望;另一方面,即使在国防工业全球化加速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努力获取潜在的国防和外交政策优势,认为世界武器生产体系的转型为寻求国防工业化的新兴国家创造了新机遇。因此,印度对于国防工业化政策的追求由多重因素驱动。
1.安全驱动的紧迫需求
安全驱动的紧迫需求一直是各国发展国内国防工业,尤其是追求国防工业本土构成最大化国家的主要理由。
首先,武器自给自足可以缓解国家对防御能力丧失的担忧。印度过去曾经历武器禁运,追求武器生产更大的自主性可以降低其对于受到供应国政治胁迫的风险,但同时也可以通过多样化其武器来源来减轻上述风险,近年来,印度通过寻求更多供应商,减少了对俄罗斯武器的依赖。其次,国内生产的武器方便及时响应和军事适应。这是由于国际武器市场无法及时为技术和战术上的突发情况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但事实证明印度武装部队一直反映本土国防工业并未提供所需装备,长期倾向从国外购买现成武器。因此,安全目的对于印度重新致力于国防工业自主化的解释并不充分。
2. 威望与地位
国防工业的自主化被视为国家威望与国际地位的体现。在国际社会中,若一国在武器生产方面具有自主性,并且是一个主要的武器出口国,那么其他国家更有可能承认其大国地位。历史上,印度的领导人将国防自主视作国家独立的重要标志,并且这种主观理由在印度独立以来一直在印度历届政府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从这个视角进行考量,印度推动本土武器生产不仅是安全考量,也是一种对国家形象的彰显,与其追求大国地位的期望相符合。
3. 经济动机
在创造就业与推进高科技领域发展的背景下,国防工业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印度的国防工业在刺激经济方面的作用目前尚不充分,随着印度提升制造能力的需要,其国防开支的增加势必有助于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国内武器生产可以缓解外汇流失问题。鉴于政府面临创造就业的压力,通过国内制造武器来刺激经济是莫迪重启国防本土化行动的最有力解释,并且与整体的“印度制造”倡议相契合,经济动机的解释性与可信度相对较大。
国防工业自主化的政策与实施挑战
1. 增加外国公司参与的政策
印度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通过设定更高的外资持股比例吸引技术转让。然而以往的经验表明,由于持续的技术知识转移极其困难,开发、设计、生产特定武器系统的知识成为隐性知识,虽客观上印度的国防采购推动其商业贸易,但单靠与外国公司的合作并未能显著提升印度本土的技术水平,反而加剧了对外国武器和技术的依赖。
2. 国防工业生态系统的改革
印度的现行体制中,政府完全控制国防的采购,也承担制定程序的监管责任。为打破买方垄断市场的局面,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采用军民融合、调动私营部门的参与的手段,期望利用其低成本制造和熟练劳动力的关键优势。然而,政府对私营部门根深蒂固的信任危机、传统国防工业的滞后、传统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和政策壁垒等原因使得私营企业很难进入这一市场,形成了印度国防本土创造就业的需求与其陈旧的国防集团体制不匹配的局面。
3. 推动武器销售政策
印度希望通过扩大武器出口来创造规模经济,以支持本土生产。印度的国防出口集中在国产导弹和海军系统,计划在平台传感器和导航方面成为供应商。然而,尽管政策上逐步放宽了商品出口的限制,实际的出口额仍未达到预期水平,且大多数武器生产项目的成本都超过了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成本,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
印度成功机会的评估
1.印度的成功机会
第一是巨大的国防需求,印度对国防装备的巨大需求产生了大量的合同机会,有助于吸引跨国公司,引进外资和技术。第二,印度国防工业的一些部门拥有整合经验,印度国防工业在整合来自不同来源及不同行业标准的设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在传感器和导航的升级套件开发上,已有出口其他国家的实际案例。第三,优质劳动力,印度拥有大量受过先进信息技术教育的英语劳动力队伍,可以有效支撑高科技国防系统的研发与生产。第四,大量的国际合作机会,印度参与印太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有机会增强与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的技术转移与合作,推动国防本土化。第五,国内外的政治环境向好,莫迪的持续执政保持了印度国防工业本土化政策的持续性,并且国内民众对于武器自给自足的战略有较强意愿。
2.印度面对的挑战
第一,较低的国防本土化水平,目前印度国内制造的军事采购仅占约30%,大部分还依赖进口,特别是关键的系统和子系统及其部件。第二,复杂的技术障碍,印度面对国防工业面临与隐性知识、组织知识相关的重大挑战,尤其是在复杂武器系统的研发上,远未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第三,公共部门的不灵活性,印度公共部门企业的体制僵化,缺乏激励导致效率低下,限制其国防工业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第四,私营部门参与不足,尽管印度呼吁增加私营部门的参与,实际进展缓慢,民间企业在国防投资和研发中发挥的作用有限。第六,成本超支与市场竞争力不足,多数印度本土武器项目的成本普遍超过国际市场的同类产品,需要软融资以支持出口。第七,利益攸关者的反对,国有企业和现有政策框架造成的强大阻力,削弱政策的实际落实效果,导致空谈和缺乏实际行动。
研究结论
印度采取武器自给自足政策的动因中,安全驱动的需求因素占次要的地位,威望与地位可能是其中的心理因素,创造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动机是印度采取政策的最主要动因。
文章指出,在印度政策的实施方面,目前印度国内制造的军事采购数额较小,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涉及隐性知识和组织知识的复杂武器系统相关的重大障碍。并且武器的采购制造方面依然主要由公共部门企业进行,私营企业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制度与机构的相对落后成为制约。最后,印度不仅面临来自中国的激烈竞争,还面临来自国防工业基础远小于印度的较小国家的竞争。
总体而言,印度对于武器自给自足政策的追求存在利好因素,但其面对的不利因素和挑战使任务极其艰巨。
词汇积累
defence-industrial indigenization
国防工业本土化
autarky
自给自足
arms embargoes
武器禁运
tacit knowledge
隐性知识
System Integrator
系统集成商
译者:梁璋菡,国政学人编译员,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本科生。
校对 | 曾庆鸣 杨溢文
审核 | 施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