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睿:从科普法修订看“新质科普力”︱智见

科技传播智见


COMMUNICATION

2024年,吴家睿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院刊》第12期刊发《打造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科普力“》一文。作者依据“科普被确立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科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推动力”的观点,并将这一观点提炼为“新质科普力”,作者还阐释了新质科普力的特点和作用,分别包括: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推广科技前沿新技术、新知识,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2024年12月25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公布。比对2002年公布的版本,不难发现国家发展科普的思路及其变化。
带着“新质科普力”这一新概念,吴家睿研究员对部分修订内容进行了解读和思考。

图片



中国正在迈入一个新发展阶段。过去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的科普也随之进入到一个发展新阶段。

科普的这一演化特征可以通过对2002年6月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与2024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的《科普法》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版》)之比较来加以认识。

《科普法》对科普是这样定义的:“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修订版》则新增了一条,确定了科普的全新内涵:“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由此可以看到,《修订版》不仅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的科普目标和作用,而且还赋予科普新的地位和功能。

需要强调的是,《修订版》提出的科普新内涵可以认为是对国家创新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首先,科普和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两翼,缺一不可;其次,科普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基础,要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离不开科普;此外,科普与科技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里应该保持紧密联系并且协同作用。


为了推动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国家不久前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显然,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科普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它与科技创新共同支撑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笔者把这种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普新功能和新作用统称为“新质科普力”。可以这样说,《修订版》提出的科普新内涵之核心正是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科普力”。从《修订版》新增的内容来看,许多都与“新质科普力”高度相关。

在《修订版》总则中,科普事业所服务的国家战略目标进行了较大的调整。《科普法》第一条里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修订版》则把这句话改为“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修改可以理解为是要把科普事业的主要目标更加明确地指向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创新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修订版》提出的科普服务人才强国战略之重点体现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明确指出:“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此,《修订版》第十一条提出了“国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要提升公民的科学和理性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提高劳动与生产的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在第三十四条中明确鼓励在职业培训、农民技能培训和干部教育培训中增加相应的科普内容,从而有利于高素质产业工人和农民的培育,并提高公职人员科学履职能力。

《修订版》同样对科普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也提出了新的功能。例如,《修订版》第三十一条提出在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与传播活动中要与科普紧密结合,要通过科普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和使用科技成果;而第三十二条则明确要求国家在部署实施新技术领域的重大科技任务时,可以组织开展必要的科普活动,从而增进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开展科普工作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统的科技知识传播大多依靠科技人员或教师的“业余”奉献;但是,在实施“新质科普力”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科技人员或教师更大程度地参与科普工作,而且需要一支专业化的科普队伍。为此,《修订版》在新增的 “科普人员”一章中,对专业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部署,不仅明确提出要建立专业化科普工作人员队伍,而且要在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设置科普相关的学科和专业。更重要的是,国家将建立科普专业人员的评价机制,对专业科普人员给予相应的“科普职称”评定。

综上所述,《修订版》体现了国家在新时期对科普的新要求,科普被赋予了从未有过的重要性。《修订版》之核心就在于通过新增加的条文内容,阐释了“新质科普力”的基本内涵,为科普在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奠定了最重要的法律基础。


-本文作者吴家睿为上海交通大学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主任,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本文将刊载于《世界科学》杂志2025年第2期“科技传播智见”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