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月2日讯(通讯员 刘爱平 苏泽荣)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去年来,渌口区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工作要求,在全区140个村(社区)全面推行“集中走访联系群众日”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干部作风大提升,搭建党群干群“连心桥”。
聚焦“急难事”
古岳峰镇红旗村瓮门组的一口骨干塘水域面积约20亩,因年久失修,水塘蓄水能力变差,去年7月又被暴雨冲垮了部分坝体,周边150亩农田灌溉受到影响。修复水塘势在必行,但资金缺口如何补齐?村干部走访村民聆听意见,并召集小组长、党员代表开会,制定修缮方案,最终瓮门组决定将3年的土地流转租金拿出来,用于修复水塘。去年11月,仅花了1个月时间,修复工程便完工了,水塘蓄水、灌溉功能得到提升,农业生产有了保障。
群众生产、生活有什么困难?如何挖掘各村特色推动乡村振兴?……带着这些问题,渌口区结合片—组—邻“三长制”工作,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按照“不漏一人、不漏一户”的工作要求,推动8个镇的镇干部包联140个村(社区),780名片长、3230名村(居)民小组长、9291名邻长与89782户村(居)民结对子,收集民情民意、化解矛盾隐患、培育文明乡风。
同时,该区建立联合办公制度,组织镇村干部每周二定期在村部联合办公,集中研究处理群众问题。镇党委每月集中一天,分析研判民情民意。针对乡镇党委无法解决的难题,分类上报至区网格中心,网格中心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交办。
渌口镇银杏花苑和向阳岭巷的下水道经常堵塞,导致污水外溢,臭味影响居民生活,尽管伏波岭社区多次派人疏通,但因水管老化破损严重,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去年12月,社区联合联点单位株洲市产业发展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对管道进行更换,彻底解决了这一老大难。
朱亭镇古镇社区干部在走访中了解到,群众在操办红白喜事时,常常会出现占道的情况,不仅影响交通,噪音也扰民。一位“邻长”提议,将社区原棉花厂厂房利用起来,作为操办红白喜事的场地,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支持。
龙船镇有闲时大棚约30亩,该镇干部深入挽洲、河包、花石等村,与种植大户共同探讨确定闲时大棚种植品种。经镇党委、镇政府协调,种植方与种苗供应商、蔬菜销售方分别签订种苗购买协议与销售协议,保障农产品价格稳定,让“闲时棚”变成了“增收棚”。
龙门镇洪塘村组建“乡村振兴顾问团”。
龙门镇洪塘村在走访中挖掘人才资源,邀请18位乡贤组建“乡村振兴顾问团”,利用他们在各行业深耕多年的优势及个人特长,为乡村发展找路子、定盘子。
……
一次次真诚的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一次次带泥土味的走访让老问题有了新解法。
关爱“重点人”
“真的谢谢你们,你们的帮助和陪伴,让我心里好温暖。”近日,渌口镇向阳社区开展一月一度的服务周活动,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来到独居老人赵伟娥家中,为行动不便的她打扫家里卫生,并讲解用火、用电安全知识,让赵伟娥十分感动。
在走访联系群众的过程中,走访干部聚焦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了解其生活、家庭等情况,从思想引导、物资保障、纠纷化解等方面为他们送去温暖。
古岳峰镇镇村干部走进村民家中宣传冬季消防安全知识。
龙潭镇对留守儿童数量、家庭情况进行摸底,建立帮扶台账,精心挑选一批青年干部与留守儿童结对。结对干部不定期深入留守儿童家中走访,提供心理关怀、课业辅导等服务,并送去课外读物、学习用品和防性侵教育资料,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该区各村便民服务中心把“办事窗口”开到“家门口”,上门为行动不便、不懂得操作智能手机的老人、低保户、特困人员等办理资格认证手续,让群众少跑腿,在入户的同时宣传反诈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走访不仅意味着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面对面说心里话,更注重让群众的观念得到改变、素质得到提升,让惠民利民的“好声音”飞入千家万户。
该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通过“小板凳课堂”“屋场会”与群众“拉家常”,组织致富带头人、行业能手、身边好人等,以“原味土话”向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惠民政策、农业技术等,让群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新思想、新理念,了解新政策。
同时,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等群众最关心、最想听的期盼诉求着手,向群众宣讲近年来全区民生工作取得的成绩,不仅有效提升了普惠政策的知晓率,也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