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是乡村振兴的大事、新型城镇化的大事、文旅产业的大事,是云南旅游的升级版、乡村旅游的新空间、乡村建设的新方向、文化传播的新通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好方式。当前,云南正以做优做强乡村旅居、城镇旅居、度假旅居、医养旅居、养老旅居、文艺旅居、体育旅居、边境幸福旅居等“八大”旅居业态,打响旅居云南品牌,打造金字招牌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为在全省范围内总结优选一批立得住、叫得响、能复制、可持续的旅居典型案例,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会同各州市、省直各有关部门,首批遴选了8种业态、50个典型案例,编写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首批典型案例汇编》,供全省各地发展旅居业参阅借鉴。
创新乡村旅居发展模式 村企合作联农带农促增收
——曲靖市马龙区通泉街道土瓜冲村乡村旅居案例
土瓜冲村小组属马龙区通泉街道杨官田社区,早年因盛产土瓜而得名。距曲靖南海子工业园区1.5公里、马龙县城5公里、曲靖主城区16公里,具有融入曲靖城市经济带、服务南海子工业园区、承载避暑旅居天然优势。年平均气温15.1℃,夏季平均气温19.7℃,是追逐清凉、感受松弛的理想之地。马龙区引进云南若谷文旅开发有限公司,积极顺应政策优势、创新乡村旅居发展模式、盘活乡村闲置房屋,以“旅居在云南、生活在田园”为理念,将农村老房子整体改造装修,打造“乡居吾舍”旅居村品牌,生动实践“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实现村企合作联农带农促增收。
过去的土瓜冲,主要以种植烤烟、玉米、水稻等传统作物为主,年轻人走了、有能力的人搬了,村子变“老”了,120多间老房子被闲置,村集体建设用地缺乏管护、房空人荒、资源沉睡。现在的土瓜冲,老房变成“黄金屋”,老村升起“新炊烟”,老屋住进“新村民”,跨越千里奔赴,只为打卡“19.7℃ 的曲靖”,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土瓜冲“蝶变”秘诀是什么?可以用“14335”来概括。即:党建引领,四方参与(政府、集体、企业、村民),三项服务(组织、生活、文化),三方受益(村集体、企业、村民),五个转变(组织变强、环境变美、人气变旺、村民变富、观念变新)。
一是党建引领,思变、求变谋出路。杨官田社区党组织充分利用村级事务党员先知、党员先议、党员先行“三先”模式,切实把党员群众思想统一起来、资源要素组织起来。扭转陈旧观念,组织党员代表到浙江安吉余村实地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曲靖避暑客群调研旅居需求、避暑意向,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带头做群众工作,让党员群众想法与企业愿景同步同向、一拍即合。共绘发展蓝图,不搞大拆大建,坚持尊重村民意愿、留住乡愁记忆、村容整洁美观原则,与社区一道组织村民代表、乡贤能人参与村庄规划,通过总支委员会议、党员大会、村企协商会议充分讨论、集思广益,探索出政府主导、集体协同、企业运营、村民参与的乡村开发模式。党员先行示范,在土地流转、人居环境提升和村庄改造中走在前、做表率,小组党支部书记带领党员率先出租房屋开启第一批改造工作,起到良好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四方参与,群策、群力聚合力。旅居项目规划建设,涉及“医、养、健、食、娱、居”等功能设施配置,以及一整套康养旅居运营服务体系构建,需要政府支持、集体合作、村民参与。在马龙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政府、企业、社区和群众全面参与、系统集成,多维度、多层级推动项目实施,真正实现了四方共同参与、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发展。政府整合700余万元涉农资金用于村内道路改造提升、污水收集处理、人居环境整治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顺利开发奠定基础。社区成立合作社,统一向农户租赁77间闲置老旧房屋进行维修加固和外部改造,牵头流转农户1000亩低效土地,连片种植金丝皇菊、绣球花,因地制宜设置花海露营、露天电影、户外KTV等娱乐项目,满足游客需求。企业投入400余万元,具体负责内部装修、家具置办和运营管理,共改造旅居房37间、经营用房40间,通过“以商招商”方式,引入商家发展民宿酒店、连锁烧烤、乡愁饭店、乡村酒吧、新媒体传播等服务业态。引入摩托车训练基地,开展摩托车培训和比赛。村民在党组织和企业引导下,开办小餐馆、小超市、小吃店、小地摊,种植销售花卉,在家门口实现充分就业,年用工量近1万个,参与群众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
三是三心同频,高质、高效强服务。旅居不是简单租几间房子装修一下、简单租出去,如何吸引客人、留住客人、关键还是看内容、看服务。始终坚持“店小二”模式,不断延伸服务触角,让新老村民、旅客游客、党员群众真正融进来、聚起来。守初心,做实组织生活。及时成立土瓜冲旅居党支部,把社区党员、企业党员、新村民流动党员全面吸纳进来,搭建起社区、企业、新老村民沟通交流桥梁。捧热心,做细生活服务。探索党员联户和“生活管家”服务制度,建立“问题清单、需求清单、服务清单”三张清单,提供差异化服务,把代收快递、代购必需生活品、空房查询等列入服务清单,打造爱心服务驿站、便民医疗站。针对群众买菜、种菜需求,开设便民摊位、幸福小菜园,开通城乡公交。聚人心,做活文化服务。坚持开展好婆婆、好妯娌、好邻居评选等活动,引导村民孝老爱亲、互帮互助。常态讲解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路过马龙时“十个鸡蛋”故事,持续营造浓厚廉洁文化氛围。创新开办喜马拉雅有声图书馆、若谷书屋,引入乡村美术馆、岩彩工作室,广泛开展广场舞、乡村音乐会、茶话会等活动,丰富新老村民文娱生活。
四是三方受益,联农、带农促增收。大力发展花卉种植加工、民宿旅居、庭院经济等乡村产业,探索实践“党总支+合作社+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努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村集体主要从土地流转服务费、鲜花销售利润、旅居产业营收分红中产生收益,其中乡村旅游方面,社区每年获得30万元旅居营收保底分红和40%业态营收分红,在鲜切花、永生花产业中占股51%,村集体每年可实现经济收入88万元。企业每年可稳定获得利润70万元,3家餐馆年平均经营收入20万元,1家面包房年经营收入12万元。村民通过土地出租、房屋出租、务工收入、市场主体经营实现增收致富,每年户均增收2.4万元,实现集体增收、企业盈利、村民致富共赢目标。
五是五个转变,共赢、共享促和谐。通过实施旅居村项目,土瓜冲重新焕发新生机和活力。组织变强了,党组织组织力、号召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党员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环境变美了,现在的土瓜冲,千亩花海环抱村庄,黄墙灰瓦民宿错落有致,整洁街道古意盎然,袅袅炊烟载满乡愁,长长步道通往诗和远方。人气变旺了,从寥寥十数名老人守望村庄,到川渝、北上广乃至国外旅居客相继入住,城郊游、周末游、研学游等各类游客络绎不绝,自今年6月开园以来,土瓜冲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车如流水马如龙”的“马龙”愿景在土瓜冲得到生动体现。村民变富了,全村267户村民每年户均就地就近务工收入16850元,户均土地租金3700元,旅居片区31户村民旧房租金户均3900元,真正实现钱包鼓起来、日子火起来、笑容多起来。观念变新了,新老村民互融互助,带来文明新风,老村民习惯改善了、视野开阔了,实现从“坐着看”到“主动干”的转变。
时代在变、发展在变、客群需求也在变,要发展旅居产业,用好政策、找准定位、盘活资产、吸客留客、实现可持续发展经营是关键。要想吃到发展红利、时代红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怀感恩之心,紧跟党的步伐,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旅居产业发展,得益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得益于“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理念引领和政策指引,也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当地群众全力支持和配合。发展旅居产业,不能靠企业“单打独斗”。在项目前期,社区深入开展旅居需求调研,主动与公司接洽,共同明确发展方向;在改造过程中,社区干部和党员率先带头拆除破旧房屋建设小广场,动员身边群众出租土地和房屋,让公司和谐高效推进房屋租赁装修、村庄改造;项目运营后,社区牵头探索社企议事、社企联防、社企共管等行之有效措施,主动帮助解决旅居群众问题困难,全面提升新老居民和广大游客体验感、舒适度,新老居民真正成为好邻居,融为一家人。
二是必须乘时代之风,准确认识和用好乡村振兴政策利好。要用好政策,管理好、运营好农村资产资源,需要很强专业性和准确定位,村集体是资产投资者、所有者和监管者,运营公司是策划者、建设者、经营者;政府和村集体负责资源整合,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各自干好各自最擅长的事情,把账算得清楚,更科学合理地规划、控成本,才可持续发展。
三是必须寻创新之路,守正创新探索旅居新模式。新的消费观引领下,旅居是康养、休闲、度假的综合供给形态。共享“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恰恰是旅居市场最匹配的产品供给。无论是乡村旅居还是城市旅居,都可以创新出多种产业形态,更丰富、更多元的产品。其中,生活性服务是旅居新模式的重要内容,不仅关注游客物质需求,还注重精神文化满足,让游客在田园乡村里也能享受到城市优良服务,这更需要乡村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四是必须享发展之利,坚持多方共赢利益联结机制。乡村旅居产业要想有长远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凸显社会效应和价值,健全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要坚持集体所有,在充分盘活集体资金、资源、资产“三资”基础上,始终坚持集体所有原则不动摇。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利为民所谋”,始终从群众角度出发,通过土地出租、房屋出租、务工收入、市场主体经营等形式,推动广大群众持续增收,群众增收了,生活变好了,人心也就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要推动企业做大做强,要充分尊重企业经营自主权,保护企业合法收益,通过健康经营持续壮大企业实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
来源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
编辑 刘榕杉
本期责编 张灵洁 李亚
审核 张云鹏
运维 云报集团·文旅头条新闻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电话:0871一63534744
邮箱:870715538@qq.com
各位小伙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的投稿邮箱已经开通,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们积极来稿。
投稿邮箱:yunnanwlt@163.com
云南省
京剧院
云南省
旅游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