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姓名:范欣乐
毕业中学: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
就读院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从书桌到田野
其实在踏入燕园之前,我就已经确定好了社会学的专业方向。但置身于元培的新生训练营当中,有的同学是星光熠熠的世界金牌得主,有的同学已经对专业有了深厚的知识积累;在社系的课堂上,饱读经典书籍的同学比比皆是。这一切其实都会让我产生退缩情绪,质疑自己的天赋与能力是否能够跟上这个环境,也生怕在同他人的交流中“露怯”。
第一个学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一个人吃饭、上课,找个教室捧着书和电脑学习,将自己沉浸在社会学的世界里。好在大一的专业课大多是读书报告,那些经典文本常常给我以陪伴引导,我也痴迷和享受着每一次写作过程。因为内敛的性格,直到寒假我都没有找过社系的老师答疑解惑,直到春季学期开始,对于我的学习情况,唯一的反馈就是成绩单上的一列数字。
关键的转折点是,春季学期我选修了李康老师的《国外社会学学说(上)》。感染于李老师上课时的飞扬文采和激情讲说,我鼓起勇气,提交了一篇无论是文风还是思路都极其“个性化”的期中读书报告。惴惴不安的等待过后,一天深夜里,课程群突然出现了我的名字,我才意识到这篇报告被李老师选作优秀作业,并得到了一本赠书作为奖励。怀抱着感激,我鼓起勇气向李老师发去一封长长的邮件,进一步请教我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并约上了人生中第一个Office Hour。一年后的本科生导师双选环节,我幸运地忝列了“康门”。
“国社”课上李康老师赠书
这次经历极大地鼓励了我,让我有了进一步向外探求的底气。同一学期,我也入选了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严复班”。在这个项目里,通过课程修读和各种交流活动,我认识到了来自法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许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们。在课内,我们合作完成科研项目、交流学术兴趣;课外,在“严复班”的资助下,我们一同前往英国进行暑期研学,在此过程中深刻领略了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也锻造了深厚的同辈情谊。
和朋友们在英国
与此同时,伴随着对方法论的初步掌握,我也慢慢摸索着“知行合一”,从书桌走向田野。从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国企职工心态与生活变迁史;到在集装箱活动房聚集点中,探访市政外包环卫工人的真实待遇与工作环境;再到在医院心血管外科的病房里,深入了解贫困家庭的治疗需求与适应困境;以及通过积累访谈材料,探讨对独居女性实际诉求的政策回应……除了与同学们共同完成的调研,杨善华老师也带着我走进河北、云南的农村中,手把手地指导我如何感知和把握真正的“乡土社会”。这些宝贵的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我成为一个丰满立体、有血有肉的“社会人”,努力对自己的“附近”保持敏感和共情,并以己所能去尝试书写和发声。
和同学们参加“挑战杯”终审答辩
在云南农村进行田野调研
在旷野里奔跑
课余时间里,运动是我最重要的生命出口。短跑的特长让我能够在爆发中释放许多压力,在校运会中获得一些奖项,建立一部分自我认同感。然而对我来说,更弥足珍贵的是在足球队这样一个团体中的共同生活。
在校运会上获女子百米单项、接力银牌
常常有人在知道我的爱好之后感到惊讶,觉得这样的“小身板”并不适合足球;但我对足球的情感,已经超越了所谓的身体条件限制。在初入燕园的那些孤独、迷茫的时刻,元培女足的第一次训练成为了照亮我的光。在一停一传之间,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话语,就足以营造出相通的心意和共同的情感,热情的学长学姐们也为志趣相投的新同学敞开温暖的怀抱。在元培女足,我收获了第一份——或者说同时很多“第一份”——友情,这些友情在每一场比赛的“战斗”中得到升华,并且超越了球场,浸润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球场上踢球
时间飞逝,在许多学姐离队之后,我接过了“队长”的担子,把足球作为一种责任,开始招纳新队员、在场上指挥阵型,甚至偶尔学着教练的模样带会儿训练。同时,我也加入到了学校女足队这一更大的家庭,收获了更多的“家人”,在更高阶的比赛和更大的球场中奔跑。足球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构建起庞大的意义之网,赋予我安全感、归属感。
代表校女足队出战、得奖
把远方变成“此心安处”
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的意义,是让我们能够看到更远的远方;社会学的专业学习也时刻提醒着我,要时刻葆有着对各个社会切面的关切与热忱。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加入了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了元行传薪、元行动物园等项目的筹划和带队,在志愿服务中为社会的运转尽一份微薄之力。大三期间,我报名了学校的亚洲青年交流中心第九期项目,与日韩留学生共同生活,并与同学们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与友邻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也向他们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处。
担任北京动物园志愿者
和亚洲青年交流中心项目的日韩同学们
上个冬天,随福光基金会的“调研福建”项目开展,我作为项目成员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泉州,以“教育公平”为核心主题进行调研,走进几所基层乡镇中小学,访谈了十余名乡村教师。老师们讲述了他们真实的处境,在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庞大的客观背景下,乡村教育开展的种种难处与瓶颈令人遗憾,而他们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坚守则更加令人动容。在完成调研后,我们产出了一篇新闻报道、一支纪录片和一份学术报告,期待能以此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改善乡村教师的处境。
访谈乡镇学校教师
相关调研报道
不知不觉,我在这座园子里的时光已经过去三年有余,所幸留下了许多值得道来的回忆。在这里,我发现了生命得以展开的无数可能性,数不尽的良师益友帮助我在生活的各个侧面上“打光”,让我看到真实的、闪动的自己。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指引着我去发现和坚定更重要的使命:发现更多的生命,以及它们已经、正在或想要实现的无数可能。
供稿|范欣乐,内容有修改
美编|胡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