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治理,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为总结经验做法,加强示范引领,进一步推进“双减”工作落细落实,省教育厅征集了各地在加强校外培训治理、开展科学教育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日前遴选形成第九批11个落实“双减”工作典型案例。“福建教育微言”将进行系列宣传,供各地各校学习借鉴,完善政策举措,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途径,持续巩固深化“双减”成果。

厦门市:

积极探索校外培训治理常态长效机制

图片

厦门市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校外培训常态长效治理,率先建立教育领域赋权镇街事项的指导联系机制,实现校外培训行政处罚破“零”,有效提升校外培训治理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一是多维建制,构建行政执法制度体系。市级成立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工作领导小组,6个区22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形成“1+N”校外培训监管联防体系。市、区、镇街三级政府将校外培训治理纳入社会多元综合治理,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属地主体、机构主责”的治理防控机制。全市岛外4个区将校外培训机构行政处罚权以及相关行政检查职权赋权街镇,强化镇街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等群防群治力量和基层治理单位的信息共享,及时发现校外培训风险隐患。

二是多面求解,强化校外培训执法规范。对照权责清单,修订完善《厦门市教育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不断健全教育行政执法裁量基准。成立校外培训行政执法课题组,梳理校外培训行政处罚事项现行法律法规,审核修订文书格式范本,印发《厦门市校外培训行政执法工作手册》,为基层执法人员提供执法依据。积极推广使用“闽执法”平台,依托平台开展校外培训执法工作,实现执法全过程上线、案件可回溯管理、结果统一平台公示。通过平台“综合查一次”模块,实现教育领域内跨部门、跨层级监管部门对培训机构行政检查事项的联动。

三是多点突破,聚焦行政执法难点实务。加强行政执法,严查违规培训,指导思明区教育局完成全省首起教育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行政处罚普通程序案件、首起简易程序案件。制定《厦门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领域部分行政执法权赋权镇街工作的通知》,建立健全镇街赋权执法工作机制,推动赋权工作落地见效。组织市、区、镇街三级执法培训,制定个性化普法“菜单”,搭建“实景化”课堂场景,解读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基于“闽执法”平台视角下的行政处罚程序。承办福建省首次校外培训行政执法观摩研讨活动,市、区教育局5位校外培训监管专干作为指导老师,助力参会人员完成模拟办案,提升行政执法能力水平。

四是多方蓄力,营造懂法守法良好氛围。建强执法队伍,市、区教育局持有行政执法证人员达62人,配备执法记录仪及手持执法移动终端,实行持证上岗。配足配强专职法治监督力量,增配法律顾问、法制审核人员,对校外培训治理提供全程法律服务。加强警示曝光,依托三级网格化体系,多部门联合执法,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核实、查处、曝光违规违法行为,公开曝光违规情形比较严重的86个机构或个人,对违法培训行为形成震慑。定期公布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法、用法、普法活动,向培训机构普及“双减”政策和法律法规,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作用,加强学校和家长政策法规宣传,促进形成社会各界普遍认同的良好氛围。

泉州市:

三措并举让隐形变异培训无处遁形

图片

泉州市坚持将隐形变异培训治理摆在校外培训治理工作的突出位置,三措并举、综合施策,积极采用“回头看、强监督、重赋权”的监管模式,组织开展多轮隐形变异治理专项行动,全市整治违法违规机构13家,取缔无证机构14家,清理9家机构的违规宣传广告,协调退费9次共10.684万元。

一是以“回头看”为刃,斩隐形变异之患。将已关停的校外培训机构纳入监管重点对象,纳入县级每次督查必查范围,反复进行“回头看”,借力专项行动、进行资源整合,排查工作盲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防止死灰复燃。结合群众反映强烈的隐形变异培训问题线索,多次开展市级督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属地严查重处,掐灭隐患源头。市教育局还将校外培训治理纳入对县(市、区)教育局年度教育工作绩效考评指标,将市级“回头看”中发现属地指导整改措施不到位的作为扣分指标之一。

二是以监督机制为基,固规范管理之防。拓宽社会监督力量,组建了泉州市首批37位市级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进行巡查监督,聚焦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培训机构广告及合同管理等方面,深入实地开展精准监督。建强属地防范体系,充分发挥社区(村)的综合管理功能,将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纳入社区街道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指导晋江试点悬挂监督公告“一个牌匾”,对22家证照齐全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发放监督公告牌,悬挂在机构办学场所的显著位置,方便社会公众监督。

三是以赋权指导为策,提监管执法之效。鼓励各县推动赋权,要求尚未纳入赋权乡镇的县(市、区)教育部门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当前校外培训监管执法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积极将校外培训监管工作纳入乡镇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盘子。强化赋权业务指导,印制《福建省校外培训行政执法工作手册》,发放给13个县(市、区)基层职能部门执法人员;指导永春县组织22个乡镇综合执法队执法人员召开校外培训行政执法培训会,对《行政处罚程序规范》《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作详细讲解,有效提升执法人员办案水平。

三明市:

“四线”合力促进校外培训治理走深走实

图片

三明市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通过系统施策、规范发展、科学导向、严格执法“四线”合力,统筹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是系统施策,压实责任“底线”。市“双减”办创新建立“挂包督战”工作制度,成立由市教育、科技、文旅、市场监管、体育等部门组成的“挂包督战”小组,由各小组牵头统管相应县区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做到横向打通行业部门壁垒、纵向打通行政层级阻隔,实现部门力量融合强化、职责分工划片到人。全市共成立5个“挂包督战”小组,开展现场实地调研督导130余人次,组织座谈会52场,实地检查指导机构118家。

二是规范发展,坚守监管“红线”。围绕培训机构资质、收费、人员、材料、安全等方面制定《三明市校外培训监管工作表》等工作台账,全面摸清底数,系统排查问题,逐项落实整改。组建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专家和校外培训材料审核专家队伍,市、县覆盖率100%。主动下沉到机构,开展现场审批指导工作,集中搜集审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通过部门协商解决,截至目前,全市共新审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304家。高度重视全国监管平台管理应用,落实审批部门主体责任,指定专人负责监管平台数据监测,加强预收费监管,将校外培训机构存量和增量预收费资金全部纳入监管。

三是内外齐动,激活导向“专线”。向全市中小学校下发《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校外培训的通知》,要求各校提高校内课堂效益,开展符合学生多样化需求的课后服务,让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在校内得到最大限度满足。针对学校、家长、学生、培训机构等关心的热点盲点问题,发布《校外培训“明白卡”》《假期温馨提醒》等提醒提示,持续加强正面引导。

四是联合发力,织密治理“针线”。严格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目前全市教育系统持有执法证人员已达100余人。畅通信、访、网、电等线索获取举报渠道,组织专人接收监管平台、12345群众反映问题情况,公布市、县(市、区)两级监督举报电话共计10余部,及时核查有关问题线索,回应群众关切。充分运用县域间交叉检视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通过实地调研、明察暗访等多种方式,及时跟踪整治工作,全市共出动检查人员3282人次,累计检查校外培训机构4515家次,对发现问题均全部落实立整立改,有力推动问题整改、处置到位、形成闭环。

厦门思明区:

多向发力推进全国监管平台推广应用

图片

思明区将全国监管平台推广应用作为深化校外培训治理的重要抓手,通过多方位推广、多维度培育、多层面优化,推动校外培训监管的不断提升。

一是以提升需求拉动全国监管平台应用,让大家“想用”。着眼家长需求,“线下+线上”双向同步,全方位推广“校外培训家长端”APP。着眼育人底线,结合平台材料审核,由150名学科骨干教师和112名非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审核专家组根据机构实际培训的目的、内容和方式,对2188份培训材料进行审核把关、综合研判。着眼管理要求,强化考核考评,将机构平台应用情况纳入年检工作,定期通报培训机构平台应用情况,推动各行业主管部门主动履职尽责,依法监管。关注平台监管率、资金核验率、开通支付率、课程上架率、党建工作完成率等指标,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校外培训机构的运营情况,提升对培训机构的监管效能。

二是以服务供给推动全国监管平台应用,让大家“会用”。前后举办3次全国监管平台开通支付功能实操培训会、“先学后付”应用等线上线下培训,对开通资金监管账户、在全国监管平台开通支付功能和党建工作的操作等进行详细讲解,提供完备的技术支援服务,确保每一家机构都能够顺畅接入和适用全国监管平台。截至目前,思明区在全国监管平台上已开通支付功能的机构已达到205家,居全市首位,各项党建工作均达到100%完成率。积极对接辖区内有托管资质的68家托管银行,由托管银行明确银行托管开通要求和步骤,便捷培训机构开通托管银行及开通支付功能,确保培训机构托管银行“应开尽开”,助推资金监管高效顺畅。

三是以使用体验优化全国监管平台应用,让大家“享用”。坚持部门联动,化解平台运用的痛点、堵点问题,减少对市场主体多头、多层检查,减轻机构负担。健全监管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反馈、处理机构在使用平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面对面指导、在线答疑解惑等服务和支持。坚持内外联动,细耕校内“责任田”,以学校需求为导向,开展6批次第三方机构提供特色课后服务遴选工作,明确84家机构在向学校提供特色课后服务时落实购课、消课、退费、评价、投诉等全流程服务,确保学校更好地管理和监督课后服务质量,让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促使机构更加积极地使用全国监管平台,提高平台的使用率和覆盖面。

厦门同安区:

率先推行校外培训“先学后付”收费模式

图片

同安区率先推行校外培训“先学后付”收费模式,目前全区校外培训机构已上架“先学后付”课程171个(涵盖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近三个月来共动态监管课程订单1146个,监管资金162.72万元,有效化解校外培训“退费难”“卷款跑路”等问题。

一是统筹兼顾,探索试验“先学后付”新模式。区教育局主动联合科技和工信商务局、文旅局,共同研究部署校外培训“先学后付”收费模式试点。会同非学科类主管部门,召开动员培训会,认真学习“先学后付”课程上架指导手册。及时跟进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机构“先学后付”开通进展情况,积极协助解决平台操作问题。暑期以来,区教育局共协助机构排查解决结算划拨监管资金8.98万元,帮扶机构100%开通“先学后付”,从源头上维护家长资金安全。

二是管服衔接,高效推进“先学后付”稳落地。主动取得全国监管平台专班支持,针对首批开通“先学后付”试点机构,免费制作专属全国监管平台官方宣传海报、二维码台卡。邀请全国监管平台负责支付宝“先学后付”业务专员,深入培训机构现场调研指导。主动对接监管银行,结合全国校外监管平台“监管银行服务提升”专项活动,督促监管银行优化资金监管服务,保障机构合法权益。

三是治宣并举,用心护航“先学后付”出实效。量化年审年检指标,督促机构对标对表落实,从源头上加强预收费资金监管与风险防控。细化线上线下核查,常态化随机巡查,开展“平安消费”专项行动,现场张贴“明白卡”宣传海报。定期通报全国监管平台课程上架、“全额支付”“先学后付”等工作进展。强化校内校外引导,通过多种线上渠道,依托镇(街)、社区网格化体系以及区属中小学校等线下途径,引导家长理性消费。

(来源:福建教育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