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网友注意到,身边多了不少“俄罗斯商品馆”。这些店铺通常挂着蓝底白字的醒目招牌,店内循环播放俄语音乐,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俄罗斯“进口”商品,浓厚的异域风情仿佛一下将人带到了遥远的莫斯科。
然而,有网友指出,这些标榜“俄货”的商品却并非全部来自俄罗斯。实际上,相当一部分食品是正宗的“中国制造”,商标所有人和生产商均为国内企业。这种以“进口商品”为名,实际上售卖国内生产商品的行为,是否构成虚假宣传呢?
某社交网站截图
俄罗斯商品馆
卖的究竟是哪国货?
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俄罗斯商品相关企业3532家,近两年相关企业持续增长。截至12月18日,2024年累计注册841家,已超2023年全年注册量。
然而,随着俄罗斯商品馆店铺数量的增长,一些质疑声音也随之出现。有网友指出,这些标识“原装进口”“产地直销”的俄罗斯商品馆,卖的并不完全是“俄货”。
在一段探店视频中,一位俄罗斯人表示:“商店里售卖的商品都是假的,一些商品的俄文名称甚至都是错误的”。商店内很多商品其实是国内生产,且价格虚高。此外,商店中销售的“俄罗斯榴梿糖”更是荒谬:俄罗斯气候寒冷,根本不可能产出榴梿这类热带水果。
视频截图
天津市民张女士告诉读特新闻记者,在天津滨江道步行街附近至少新开了两三家俄罗斯商品馆。她在某店铺购买了一盒饼干,回家后仔细查看背后的商品信息才发现,这盒巧克力的产地是孟加拉国。张女士感到不解,她最初出于好奇,期待能够品尝到正宗的俄罗斯风味才入店购买,但最终却发现所购商品并非俄罗斯原产。她质疑道:“店内也并没有明确标识告知消费者这些商品不是俄罗斯进口的,他们这样做难道不是在‘打擦边球’误导消费者吗?”
另一位在俄罗斯留学的网友也向读特新闻记者分享了她的经历,她的父亲在广西一家俄罗斯商品馆购买了一些所谓的“俄货”,并将照片发送到了家族群。然而,她自己在俄罗斯从未见过这些商品。经过进一步查看商品信息,她发现这些所谓的“俄货”则实际上是纯纯的国内制造。
某社交网站截图
有媒体报道,多家俄罗斯商品馆的加盟总部表示,在他们出售的商品中,俄罗斯进口商品约占80%,而国产商品则约20%。火腿、面包和部分奶粉等商品的产地大多是在中国东北地区。由于这些商品的保质期较短,加之清关时间较长,容易成为临期食品,因此,这些商品一般是由俄罗斯品牌方在中国边境地区设立的工厂生产。
律师观点:店铺应标出明确提示
打着“俄罗斯商品”的旗号,实际上销售的是非俄罗斯进口商品,且未在显眼位置提醒消费者,这种行为是否构成虚假宣传?针对上述问题,读特新闻记者采访了广东知恒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琼花律师。
王琼花律师表示,根据我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如果广告内容以虚假或引人误解的方式欺骗、误导消费者,则构成虚假广告。该条例详细列举了虚假宣传的具体表现形式,其中包括商品产地、生产者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并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情况。
王琼花律师指出,在销售商品时,如果商家在宣传用语、陈列区标识、商品标签上标明的商品产地和实际不符,例如将国产商品宣传为进口商品,可能涉嫌违反广告法。
在上述案例中,如果“俄罗斯商品馆”仅在店铺装修或货架装饰上采用了俄罗斯风格的设计元素,或者仅是使用了“俄罗斯风味”“俄罗斯优选”等含糊的宣传表述,这些做法由于含义不够明确,通常难以被直接认定为虚假宣传。
然而,如果俄罗斯商品馆在店内明确宣称所售产品为“原装进口”,但实际上销售的商品产地与宣传不符,那么这种行为就涉嫌构成虚假宣传。我国广告法对于此类虚假宣传行为有明确的处罚规定:根据广告费用的多少,广告发布者将面临不同额度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广告发布者还可能会被吊销营业执照。此外,广告审查机关还可能撤销其广告审查批准文件,并在一年内不再受理其广告审查申请。如果虚假广告侵害了消费者权益,广告发布者还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王琼花律师指出,商家在销售商品时有义务对可能导致消费者误解的信息进行明确标识,坚持诚信经营,而不是使用含糊其词的方式来“打擦边球”。同时,消费者在购物时也应保持警觉,认真阅读商品的详细信息,以确保自己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一旦发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消费者应保存好相关证据,尝试和商家协商沟通寻求解决方案,若协商未果,可以尝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读特普法》是由读特新闻客户端打造的一档法律科普栏目。本栏目中,我们将定期邀请深圳律师协会注册资深律师作为嘉宾,为公众深入剖析近期社会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