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城究竟有没有用?美国专家为何说:长城给欧洲带来灾难

提起长城,人们脑海里第一印象,就是屹立在崇山峻岭之上的高耸城墙。

它蜿蜒曲折、绵延不断,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但其实,古代长城并不像今天这样,在祖国北部连成一片。

2000多年前,各诸侯国修筑的长城基本是各自为政,材料和高度也不统一。

在经历了数次朝代更迭之后,长城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规范了。

图片

但也正因此,有美国学者称,中国长城给欧洲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言论?

新进来的朋友不妨点个关注,方便收看全新精彩内容。

农耕文明修建长城的必然性

秦朝以前的长城,被称为“先秦长城”,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

那时的西周还处于鼎盛时期,虽然诸侯国还没有什么动作,但是北边的“玁狁”族(即后来的匈奴)时不时就要来骚扰一番。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小学课文中的《诗经·采薇》,讲的就是周朝士兵远离家乡,抗击北方外族的故事。

为了阻止他们一再骚扰周朝边境,周王下令在边境修建了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作为防御工事。

图片

这就是长城的雏形。

后来,周天子式微,诸侯国崛起,他们之间纷争不断,也争相在自己的边境上修建起长城。

及至战国时代,齐、楚、秦、燕等大小诸侯国都开始修建长城用以自卫。

于是,长江以北的土地上,在数百年的时间里矗立起了一片片不连续的城墙。

这些长城大小、方向都不一致,而且普遍较短,只有一两千米长,用处有限。

直到秦统一了六国,这些城墙才真正走进了历史的篇章。

图片

秦始皇嬴政在位时,遇到了跟周天子一样的难题——匈奴犯境。

匈奴人数虽少,但个个骁勇善战,即使是“天降猛男”秦始皇,也没办法将他们一举歼灭。

于是,在边境修建长城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

秦始皇的目标更为远大,他要在北方边境沿线全部竖起城墙,彻底阻挡匈奴的骑兵。

如今我们所见的万里长城,大部分都是秦时修整、扩建而来,长度达到了上万米,所谓“万里长城”由此而来。

图片

后来的几个大统一王朝,如汉、隋、唐、宋等,都在此基础上对长城进行过扩建。

为什么这些王朝都这么热衷于修建长城?

除了防御外族入侵外,其中还隐含着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

对于人类来说,生存是第一要素,其次是构建文明和秩序,最后则是保障文明的延续。

而长城刚好解决了这三个人类面临的基本问题。

第一条很好理解,修筑长城之后,外族不容易大举入侵,保障了王朝人民的生存安全。

图片

只有当生存得到保障时,人类才能繁衍生息,继而发展出文明。

关于文明的构建,长城的存在直接减少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战斗。

和平的环境,给文明的诞生和发展创造了喘息的空间。

第三条是文明的延续,中华文化的命脉从未断绝,万里长城功不可没。

因为它确保了境内人员不会轻易流动,文明代代更迭都有迹可循。

即使是改朝换代,也不会彻底抹掉之前已经存在的历史渊源和民众的风俗习惯。

因此,各大王朝一旦政权稳定后,都会热衷于修建长城。

图片

有学者称,长城的修建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防止战争。

只要亲眼见过长城,就很容易理解这句话:

我们在城墙内,游牧民族在城墙外,他们轻易进不来,相反,我们也不是那么容易出去攻城略地。

中华文化血脉中,自古以来就流淌着和平的血液。

那么,在古代那么落后的生产条件下,“万里长城”是如何修建的呢?

长城诞生的奇迹

修建长城,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一是修建长城的人,二是修建长城的材料。

图片

虽然修建长城的本意是为了更长久的和平,但不可否认的是,长城本身也是由无数士兵和民工用血泪铸就而成。

修长城的人力来源主要有3个方面。

第一类是戍防的军队。

秦朝时,在秦始皇征服六国、征讨匈奴之后,他便派自己手下的大将蒙恬去修长城。

蒙恬手底下30万将士,刚刚击退匈奴,就要留在北边修筑长城。

他们是秦朝时修筑长城的重要力量,其他朝代也有类似的情况:

明朝时戚继光在担任蓟镇总兵时,就带兵修建了从山海关到居庸关沿线的长城。

图片

第二类是强征的民夫。

除了士兵之外,朝廷还会强征民夫,让他们从家乡出发到指定位置修长城。

很多时候,这些民夫还要自带包袱和工具。

著名的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就取材于此:

孟姜女新婚当天,丈夫被官兵带走去修长城,多年后孟姜女到长城寻夫,得知丈夫死讯后哭倒了长城......

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当时征民夫的情况是有史可查的。

图片

第三类则是犯罪分子。

秦汉时期有一个“城旦”之罪,就是将犯罪分子发配到边境去修长城,一般刑期是4年。

他们在长城属于底层劳工,需要不分昼夜地劳作,死亡率非常高。

有了修长城的人,建筑材料从哪里来呢?

一般来说,长城的都是根据地势来修建的,修建长城的工匠一定很懂地理。

遇到崇山峻岭,他们就在山脊上顺势而修;遇到大河深谷,他们就将其作为天然屏障;遇到交通要塞,他们就在关键路段修筑城墙。

图片

如此一来,既节省了人力,又能控制险要。

修筑烽火台和堡垒,则更加看重地形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烽火台点燃后能够从远处看到——因为它占据了高地。

修建长城需要大量的土、石材料基本都是就地取材。

在高山峻岭的地方,会在附近开凿石块,用石头砌成墙;

在平原沙地一带,则用土夯成土块,拔地而起。

沙漠地区,如玉门关一带的长城还采用了砂石+芦苇或红柳条的方式来修建,其牢固程度丝毫不比石砌的差,可见古代劳动人民多么有智慧。

图片

经过两千多年的修建与完善,长城历代的总长度达到了2万多千米,现存的也有8000多千米。

新进来的朋友不妨点个关注,方便收看全新精彩内容。

长城的是如何防御敌人的?

如此浩瀚的工程,在敌人来犯时,如何发挥作用呢?

可能有的人会说,不就是将人挡在外面,不让他们进来吗?

其实实际操作没有那么简单。

长城的高度并不是人力不可攀爬的地步,一般也就十多米的样子,在有些朝代,士兵利用云梯就可以轻易爬上去。

图片

修筑长城一个显著的优势,是可以阻挡游牧民族骑马犯境。

他们的马上功夫比中原士兵强得多,骑兵对抗无往不利。

但是有了长城的阻隔,这些游牧民族只能弃马翻越城墙,进入城内跟中原士兵肉搏。

在敌方士兵登墙时,城墙上的士兵有地理优势,能很轻易击退敌人。

并且,中原地大物博,兵器相对来说比游牧民族精良,近身作战的时候更有胜算。

其二,长城每隔30里会设置一个烽火台,这个烽火台的作用是警报。

图片

当有外敌入侵时,点燃烽火,远处的士兵就能及时发现情况,尽早应对。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是跟这个烽火台有关。

其三,长城的城墙上实际上是可以走人、甚至走车的。

城墙上砖石平整,相当于现在的水泥或者石板路。

在战斗时,从城墙上运送物资、调动士兵要比翻山越岭方便得多。

因此,长城在防御外敌方面居功甚伟。

基本上,统治者在位时都会想将长城多修一点,多完善一下,这样自己的统治地位才比较稳固。

图片

只有像元、清这种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才会不太在意长城的防御工事。

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从长城外进来的,往南是一片广地,又有什么必要跟长城较劲呢?

除此之外,长城的修建,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欧洲。

有美国学者直言:长城害惨了欧洲!

由于中原之外的游牧民族被长城阻隔在外,无法南下,他们便另辟蹊径,向东进发。

图片

因为北方的土地寒冷贫瘠,这些游牧民族必须要到土地肥沃的地方掠夺资源。

一旦他们被中原阻隔在外,向东侵略几乎是必然趋势。

这些骑着高头大马的士兵,宛如天降神兵一般降临了欧洲的土地,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他们之中,有一个极为出色的代表,就是成吉思汗。

虽然元朝时期中原也是被征服的一部分,不过成吉思汗的铁骑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一路东进,几乎没有敌手。

欧洲人被成吉思汗吓破了胆,将他的军队称为“上帝之鞭”。

最终,成吉思汗的铁骑停留在了多瑙河流域,没有再更进一步。

如果不是游牧民族“抢劫”式的征服,欧洲大陆现在的情况会怎么样?

这其实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欧洲现在的发展模式,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就的。

美国学者的这番言论,不过是又想给中国人“扣锅”罢了。

参考文章

中国民族报《长城: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人民网《世界文化遗产:长城》

光明网《长城在历史上的修筑与意义变迁》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