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航运巨头长荣海运又一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这家公司因高额奖金闻名,员工平均年终奖能拿到40个月工资,成为全台“最壕企业”的代表。
与这一光鲜形象相对的,是长荣在商业选择上的极大争议。它不仅舍弃我国性价比更高的船厂订单,转向日韩造船业,更被曝多次协助美台运输武器。
这家依赖大陆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的企业,究竟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背后暗藏着怎样的利益博弈?
靠大陆市场发家却壕气“反转”,长荣的财富密码
长荣海运,这家被誉为“航运界印钞机”的公司,近年来的表现可以用“逆天”形容。
2024年前三季度,其营业收入高达108.5亿美元,同比增长68%,税后净利润达到35亿美元,利润率更是惊人的36%。
这种盈利能力,让长荣不仅在台湾企业界独树一帜,也成为全球航运市场的领跑者之一。
长荣的“壕气”奖金,更是屡屡登上热搜。早在2021年,长荣因发放40个月年终奖震撼全台,一时间风头无两。
普通员工人均拿到33.5万元人民币,而高管更是喜提高达82个月工资的超额奖励,相当于一年入账240万元人民币。
这种“从上到下都赚钱”的分红模式,不仅吸引了大批求职者,也让长荣的管理层赢得了“最慷慨企业”的美誉。
这些耀眼成绩背后,离不开大陆市场的深度支撑。根据长荣2020年年报显示,其在大陆和香港的收入占总营收的43.4%,而利润贡献则更高,约占总利润的一半以上。
长荣在大陆设有20个办事处,覆盖从大连到深圳的主要沿海城市。这些布局使得长荣能够牢牢抓住我国出口贸易的红利,成为其高利润的重要来源。
但长荣的选择并不总是围绕市场逻辑展开。在赚足我国市场红利的同时,这家公司却屡屡作出让人费解的决定。
抛弃大陆船厂,转头日韩,长荣“舍近求远”的背后
作为全球航运巨头,长荣需要不断更新船队,而这些订单本应落入我国船厂囊中。
长荣却选择了另一条路:舍弃性价比更高的大陆船厂,转而将340亿人民币的24艘船舶订单交给日韩造船厂。
这一行为,不仅让我国船厂无端失去巨额订单,更让日韩造船业直接获益,填补了其经济低迷的窟窿。
这一决定背后,与政治压力密不可分。2022年,美国公开向长荣施压,声称“大陆船厂建造的船舶可能存在军事用途”,并建议长荣“转向更安全的合作方”,如日韩船厂。
长荣不顾造船成本差距,仅为了迎合美国的建议,果断将订单“舍近求远”。这一操作直接让日韩船厂在低迷期大赚,同时也凸显出长荣对美方意图的高度配合。
更令人愤怒的是,长荣不仅在订单上抛弃大陆,更被曝多次协助美台之间的武器运输。作为全球第七大班轮公司,长荣拥有覆盖全球的航运网络,而这种优势却被其用来运送美制武器。
报道显示,长荣在多个航次中,协助美方向台湾运送了导弹、雷达设备等敏感军事物资。这些武器最终部署在台湾岛内,为“台独”势力提供了实际支撑。
这种行为,显然已经超出了正常商业范畴,成为其直接影响台海局势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利益与政治压力间摇摆,长荣的未来或难再轻松
长荣的种种行为,已经引发大陆方面的关注。尽管它赚取了我国市场的巨额利润,但其与日韩合作以及协助美台运输武器的行为,无疑让我国市场难以再信任它。
近期,我国相关部门对长荣的行为展开了更加严格的审查。天津港已经直接拒绝其货船靠港,而这一举措可能只是开始。未来,长荣在大陆市场的运营或将面临更大阻力。
此外,对于高度依赖大陆市场的长荣来说,这种“吃饭砸锅”的行为或许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长期以来,长荣凭借我国出口的增长,在全球航运市场上风生水起。
如果未来大陆市场对其进行更严厉的限制,这家公司还能否保持高利润率,继续发放令人艳羡的奖金,恐怕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压力的夹缝中,长荣的选择正将其推向一个风险更高的航线。而这种“短视”的商业操作,是否会影响其未来发展,值得持续关注。
参考资料:
航运界《HMM、长荣海运前三季度利润狂飙|航运界》
华夏经纬网《台湾长荣海运货轮撞沉高雄港勤拖船 法院判赔4432万新台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