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骨文中,“年” 写成一个人抗着麦穗往回走的样子。言外之意,“年”是指在秋收之后举行的一个仪式活动。所以,《说文解字》才说:“年,谷熟也。”最早的“年”并没有安排在现在的正月,而是秋收之后的十月。这就是先秦之前所谓的“十月历” 。这种过年习俗在苗族、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至今还有残留。
图|视觉中国
在历史上,许多传统节日都是“恶日”,都要避邪气,于是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驱邪仪式。譬如端午节要避瘟神,方法就是用船把瘟神送走,于是有了龙舟竞渡;重阳节也要“避邪气”。据说,重阳节天如果不离开居住之所到山上躲避的话,就会遇到灾害,所以这一天人们都要登山避祸。因为古代许多节日都与“恶”有关,所以,都有相应的驱邪禳灾仪式,宗教色彩强烈。正因如此,韩国、日本至今还将节日叫“祭”。如“端午祭”。
与许多节日同属恶日一样,“年”最初也是恶日,所以,历史上才有“过年关”一说。但与其他节日在白天举行不同,春节的仪式是在除夕晚上进行的。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一到过年就会下山吃人。后来,一位老人发现年这种怪物怕火、怕红色、怕响动,人们想出用点灯笼、贴门神、贴对联以及窗户上贴神神的办法来驱赶“年”这头恶兽。
传统习俗还规定,为平安度过“年关”,全家人不管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年夜饭之前一定要回到家中,一起吃年夜饭。然后便是聚在一起守岁,度过一年中这最危险的时刻。新年与旧年的分界线是除夕夜的子时。为送走旧年,迎接新年,子时的时候还要吃饺子、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看重过年呢?
这是因为一年有365天,但在传承一个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一天都同等的重要。在这365天中,总有那么几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几天就是传统节日。在缺吃少穿的日子里,保住了传统节日,一个民族最优秀的饮食制作技术就保护下来了;保住了传统节日,一个民族最优秀的服饰制作技术就保护下来了;保住了传统节日,一个民族最优秀的表演艺术就保护下来了。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就是只要保住了传统节日,一个民族最优秀的民族美德、最优秀的民族精神通过传统庙会也就保护下来了。
文|苑利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