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晓(长安大学)
近日,“摇粒绒就是穷人的貂” 这一说法在网络上流传,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看似玩笑般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极为严重社会消费心理偏见,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与反思。
摇粒绒普及于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时期,凭借其优异的保暖性能和亲民的价格风靡整个东亚,时至今日,仍是秋冬季节的理想单品。即使预算有限,也能享受到高品质的保暖体验。然而,将其形容为“穷人的貂” ,却夹带了偏见和歧视。
这种观点背后,首先反映出的是部分人对物质财富的过度推崇和消费观的扭曲。在他们的认知里,貂皮大衣价格昂贵,象征着财富和高品质生活,而摇粒绒则因为价格相对低廉,就被粗暴地标签为穷人的选择。这完全忽视了在选择商品的其他考量,仅仅以价格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是对他人消费倾向的不尊重和对商品价值的片面解读。
此外,这种称呼相当不公正,隐隐划分阶层和制造对立。高收入水平者倾向貂皮等奢侈品傍身,普通人选择平价的摇粒绒过冬御寒,这本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但将这种基于消费水平的差异区别对待、贴上歧视性的标签,这相当不合适。人人都想要美好的生活,根据当下的经济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理所当然,这种选择不应因经济状况的不同而被评三六九等。
“摇粒绒就是穷人的貂”这种说法令人想到前不久同样引发争议的话题——“穷人无法体面过冬”。把羊绒大衣推向神坛,以摇粒绒为代表的聚酯纤维则被贬低得一无是处。将体面的生活和贵价的衣服绑定在一起,实在太过狭隘。近些年来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却忽略了精神内涵的培育。只有穿贵的衣服才算体面吗?真正的体面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物质,更体现于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行。无论是穿着摇粒绒的普通人,还是身着貂皮大衣的富人,都能舒展暖和地走在街上,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才是体面。
每一种商品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偏好和生活方式都应得到尊重。摇粒绒也能保暖,人人都可体面过冬。希望大家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产品,不被无端的偏见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