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总经理高卫东和董事长丁雄军接连落马,引发行业关注。
02袁仁国因权力寻租被判处无期徒刑,高卫东因争议中的“拆箱令”和“白酒院士”风波被调查。
03丁雄军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引发对茅台内部监管机制的质疑。
04然而,茅台内部监管在袁仁国主政时期存在弊病,如权力网络、圈子文化和信息透明度不足。
05为此,茅台需要加强内部监管,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以应对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的挑战。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在中国白酒行业,茅台无疑是最为耀眼的那颗巨星。作为酱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茅台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独特复杂的酿造工艺以及卓越非凡的品质口感,在白酒行业屹立于巅峰之位。
在高端白酒市场,茅台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产品供不应求,价格稳中有升。它不仅是酒桌上的宠儿,更是投资收藏领域的热门标的,茅台股票更是众多股民眼中的 “香饽饽”,吸引着大量资金涌入白酒板块,带动整个行业的资本市场表现。
然而,有着辉煌成就的茅台,其三任掌门人却接连落马,这颗白酒行业的领头羊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袁仁国:权力寻租的终局
袁仁国在茅台的发展历程中,堪称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关键人物。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他便投身于茅台酒厂,从基层的制酒工人一步步踏实苦干,凭借自身卓越的领导才能与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逐渐在企业中崭露头角。
在 1998 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山西假酒案带来的双重冲击,整个白酒行业陷入低迷困境,在此危难之际,袁仁国受任担总经理一职,开启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
然而,随着权力的增长与荣誉的加身,袁仁国却逐渐迷失了自我。他手握茅台酒销售的关键审批大权,他将大量茅台酒的经营权违规批给特定经销商,为不法商人开启了 “财富大门”。
经司法机关查实,多年间,袁仁国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在茅台酒经营、项目承揽等诸多方面提供便利,受贿金额高达 1.1 亿余元。被依法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为自己的贪婪行径付出了惨痛代价,也给茅台乃至整个行业敲响了沉重的警钟。
(二)高卫东:争议中折戟沉沙
高卫东于 2020 年 3 月走马上任茅台集团董事长一职,彼时的茅台,在行业内虽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品牌形象需持续升级等诸多挑战,各界对他寄予厚望,期盼他能引领茅台迈向更高的台阶。
上任伊始,高卫东便推出一系列举措,试图在市场上掀起波澜。
他大力推行 “拆箱令”,旨在打击经销商与黄牛党对飞天茅台的恶意囤货炒作行为,期望借此稳定市场价格,让茅台酒能真正流入消费者手中。然而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遭遇重重阻碍,非但未能有效抑制价格上涨,反而催生了新的乱象 —— 茅台酒纸箱成为市场炒作的新宠,价格飙升,使得整箱茅台酒愈发稀缺,引发市场一片哗然。
高卫东在任期间,茅台还深陷 “白酒院士” 风波。茅台集团总工程师入围院士候选人一事,在社会上引发广泛争议。
随着调查的深入,高卫东背后隐藏的贪腐黑幕被逐一揭开。他长期利用职务便利,在多个项目、业务中收受巨额贿赂。
从 1999 年担任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环保局局长开始,直至 2022 年落马,其受贿行为横跨 23 年之久,受贿金额累计高达 1.1 亿余元,令人瞠目结舌。最终,法律的威严不容亵渎,他被判处无期徒刑,彻底为自己的贪婪与失职画上了句号。
(三)丁雄军:改革途中的波折
丁雄军于 2021 年 8 月接棒茅台集团董事长一职,彼时茅台虽稳坐白酒行业头把交椅,但也面临着诸如市场消费结构变化、新兴品牌冲击以及数字化转型挑战等诸多难题,亟待破局。
丁雄军到任后,展现出强烈的变革决心与进取精神。他大胆创新营销模式,推出 “i 茅台” 数字化营销平台,将传统销售与现代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
同时,他积极推动茅台品牌多元化发展战略,在坚守传统酱香白酒核心优势基础上,跨界布局冰淇淋、文创产品等新兴领域。
然而,正当人们期待丁雄军能继续带领茅台书写新辉煌之际,2025 年 1 月 2 日,贵州省纪委监委一则通报如重磅炸弹,打破平静 —— 丁雄军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这一消息瞬间引发行业震动与社会热议,人们不禁对其落马原因诸多揣测。
有分析认为,随着茅台业务多元化扩张,涉及项目投资、合作众多,丁雄军在权力集中过程中,或许未能坚守廉洁底线,在工程招投标、商业合作洽谈等关键环节,为利益所诱惑,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不当利益,收受回扣、贿赂。
也有人猜测,在经销商管理体系优化进程中,他可能与部分经销商存在不正当利益关联,违规操作茅台酒配额分配,以权谋私。尽管具体违法违纪细节有待官方进一步查实披露,但他的落马无疑给茅台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也再次警示企业强化监督、廉洁治企的紧迫性。
内部监管为何 频频“失灵”?
茅台作为白酒行业的龙头企业,内部监管机制本应如坚固堡垒,守护企业健康发展,却在这些落马董事长任期内屡屡出现漏洞,令人深思。
在袁仁国主政时期,茅台内部监督体系看似完备,有纪检、审计等多部门协同,但实则弊病丛生。一方面,袁仁国长期在茅台身居高位,从基层逐步晋升至一把手,在企业内部构建起庞大的个人 “权力网络”,诸多下属唯其马首是瞻。当他利用茅台酒销售权大肆敛财时,内部人员畏惧其权威,不敢轻易质疑与揭发。
另一方面,企业内部 “圈子文化” 盛行,以袁仁国为核心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从经销商的选择、合作,到项目招投标、工程承揽,各个环节都有 “自己人” 把关。这些人相互勾结,通过暗箱操作,将国有资产、企业利益转化为个人私利,而内部监管在这张紧密交织的利益网面前,几乎失去招架之力,完全无法发挥应有的监督、制衡作用。
高卫东任职期间,茅台正处于市场变革与品牌升级的关键节点,本应强化监管以应对挑战,却事与愿违。在企业决策流程上,高卫东个人意志过度主导,一些重大决策如 “拆箱令”“巨额捐赠” 等,未经充分的市场调研、专家论证与内部民主商议,便仓促推行。这不仅导致决策失误频出,也反映出内部监督对一把手决策制衡的缺失,使得企业在错误方向上一路狂奔,引发诸多乱象。
其次,在信息披露与透明度方面,茅台存在严重缺陷。高卫东提前泄露公司业绩一事,便是例证。内部对敏感信息管控不力,既未建立严格的信息审核、发布流程,又缺乏对高管言论的有效约束,让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陷入信任危机,也凸显出内部监管未能及时察觉与纠正这一漏洞,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声誉损失与市场波动。
丁雄军上台后,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多元化发展,企业运营复杂度剧增,内部监管难度随之加大。随着茅台涉足冰淇淋、文创等新领域,以及线上销售平台 “i 茅台” 的运营,资金、项目、资源流动更加频繁多元。但此时,内部监管未能与时俱进,在新兴业务风险防控、线上交易监督、跨界合作审查等关键环节,缺乏适配的制度与手段。
在一些文创产品合作项目中,由于对合作方资质审核不严、过程监督缺位,可能出现利益输送空间;线上销售平台也可能因技术监管漏洞,滋生刷单、黄牛囤货等扰乱市场行为,而内部监管部门未能快速响应、精准施策,为丁雄军后期的违纪违法行为埋下隐患,最终导致企业发展受挫。
作为中国白酒行业的代表茅台,究竟前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