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2024年,日本的世界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双双丰收,分别达到26项和23项。
02京都作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建筑最多的城市,推出了“清晨游”和“夜游”模式,以缓解城市压力和提升游客体验。
03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京都地方政府采取了确保木材供给、加强对后继者的培养等措施。
04除此之外,京都政府还每年在当地高校招募国际学生,将优秀人员聘为“京都府名誉友好大使”,鼓励他们参与各类文化推介活动。
05同时,日本文化厅牵头创建“京都市文化遗产建造物保存技术研修中心”,加大对专业人才的招募和培训工作。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参考消息网1月2日报道(文/郭丹)2024年,日本在世界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方面双丰收。7月,日本的佐渡金山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12月初,包括清酒、烧酒、冲绳泡盛酒在内的“日本使用米麹菌酿酒的传统知识和技能”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日本的世界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达到26项和23项。
近日,记者来到日本国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建筑最多的城市——京都,通过对东寺、二条城、清水寺等遗产点的走访,从一些具体细节中探寻这座千年古都在世界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和国际推广等方面的独特经验。
推出“清晨游”和“夜游”模式
从公元794年日本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现京都),至1868年迁都至东京,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这座千年古都不仅保留了日本各历史时期的大量建筑,也是日本无数文人墨客挥毫的对象,被誉为“日本人的精神故乡”。
1994年,京都著名的东寺、清水寺、二条城等17座古建筑与京都这座城市一起组成“古京都遗址(京都、宇治和大津城)”遗产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京都“日本文化名城”的名片越擦越亮。据京都府公布的官方数据,2023年有7518万人次游客到京都观光,并带来1.65万亿日元(约合772亿元人民币)的旅游消费。
虽然丰厚的旅游收入让人欢喜,但不少当地民众开始抱怨“过度旅游”给京都的交通运营、日常生活带来负担,也不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为缓解城市压力和提升游客体验,以及避免“过度旅游”损害文化遗产,京都地方政府打造了极富特色的“清晨游”和“夜游”模式,受到当地民众和游客好评。
11月的红叶季,记者清晨8时就来到拥有“日本第一高木塔”五重塔的东寺。为配合“清晨游”,五重塔早已提前开放,三三两两的游客开始到来。五重塔内一位老年志愿者告诉记者,他曾是京都的导游,白天东寺游客非常多,特别是红叶季,门口基本每天都排大队。但清晨游客稀少,这时来东寺可以说是欣赏五重塔的最好时光。
探访完东寺,记者又来到京都另一处古迹——二条城。二条城是日本首位幕府将军德川家康修建的行辕,作为德川幕府权力的象征,它见证了德川幕府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
白天的二条城可谓人山人海。除了大量外国游客之外,打着“修学旅行”小旗帜、身着各色校服的中小学生旅游团也是一个接一个。
二条城事务所工作人员细田航告诉记者,为更好保护二条城,他们一方面加强对城内建筑、设施的修缮,另一方面通过网上预约、调整票价等方式对游客进行限流。针对二条城内的国宝壁画,他们采取限时、限量、分批展陈的方式。
近年来,二条城还在每年的樱花季和红叶季开启“夜游”,让更多游客有机会体验到不一样的二条城。
傍晚,记者再次来到二条城,这里正在举办一场名为“二条城2024秋日丰收祭”的体验活动。步入二条城内,富有日本特色的音乐便开始在耳畔回响,“唐门”上的灯光秀随即亮起。再往前走,一轮“皓月”落在地上。此时烟雾升腾,工作人员将日本米酒分到游客手中,让游客在仙气缭绕的“月宫”中品鉴米酒。此时,灯光秀出现在二条城内最著名的“二之丸御殿”的外墙上,这座古老的大殿在夜色中仿佛“活”了过来。
这场体验活动的策划人、日本新媒体艺术创意团队NAKED的酒井女士告诉记者,此次活动主要针对喜爱日本文化的年轻人,用夜游的方式让他们避开白日喧嚣,在这里细细品味入选非遗的“和食”与日本酒。
招募国际学生推介传统技艺
清水寺是海内外游客在京都的热门打卡地之一。在清水寺西门前,一排临时搭起来的白色帐篷特别醒目。帐篷里,有人拿着工具劈木板,有人围着一个木架子在专心致志地测量,还有人拿着锤子敲打一堆深黑色的树皮……每个人身旁都围了不少游客。
这是日本公益社团法人全国社寺等屋顶工事技术保存会(以下简称“保存会”)举办的日本传统神社、寺庙屋顶制作工艺体验现场。工匠们向游客展示的是桧木皮屋顶铺设工艺(桧皮葺)、木板屋顶铺设工艺(柿葺)和茅草屋顶铺设工艺(茅葺)。
2020年,日本的传统屋顶修复技术、日式建筑内外装饰技术、榻榻米制作技术、日式墙垣建造技术等17项技术组成的“传统建筑工匠技艺:为传承木造建筑的传统技术”项目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名工匠一脚踩在铺好的切割整齐的深褐色树皮上,一手从嘴里取出一个东西后快速用锤子钉入树皮中。几名身穿黄色制服的志愿者分别用英文、中文两种语言给游客们做介绍,“这是1200年前传下来的桧木皮屋顶铺设技艺。工匠嘴里含着的是竹钉。把它钉入桧木皮中,几十年都不会开裂和腐朽”,“大家进入清水寺后就可以看到,这里许多建筑屋顶采用的是这种桧木皮屋顶制作技艺”。
这些志愿者不是普通志愿者,而是被京都政府选聘、经过统一培训的“京都府名誉友好大使”。为了让外国游客听得懂、感兴趣,京都政府每年在当地高校招募国际学生,将优秀人员聘为“京都府名誉友好大使”,鼓励他们参与京都府举办的各类文化推介活动,用母语向外国游客介绍日本文化。
“太神奇了!”游客们不时发出感叹。一名来自欧洲的游客告诉记者:“这个体验很震撼,没想到这项几百年前的技术到现在居然还在使用。”
建立非遗传承人培养体系
保存会常务理事田中敬二告诉记者,为加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启蒙和推广工作,他们还经常组织中小学生到森林里,观察工匠们是如何在不破坏树木的前提下截取完整的桧木皮,又是如何裁切制作成桧木皮屋顶。“这样不仅能普及、推广技术,也能增加孩子们的兴趣,让这项传统工艺后继有人。”
谈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田中告诉记者,他们主要从材料和人力两方面入手。比如,为更好保护清水寺、广岛的严岛神社等世界文化遗产,他们首先必须保障有足够的木材、树皮去对这些古建筑的屋顶进行维护和修缮,其次是加强对后继者的培养,要有足够的人手、专业的团队去从事修缮工作。
田中介绍说,经调查,日本全国被确定为国家级重要文化遗产的建筑有3700余栋,其中超过35%的建筑使用传统屋顶修葺技术。在这些建筑里,使用桧木皮屋顶的最多,其次是木板屋顶。
“桧木皮屋顶比较结实,可以用几十年,所用的树皮取自100年树龄以上的桧木。木板屋顶可以用二三十年,所用的材料来自杉木、板栗木等,树龄一般超过120年。因此,能否确保这些材料的供给本身就是个问题。”田中介绍说。
为确保木料来源,日本农林水产省下属的林野厅国有森林管理局采取积极措施,开放部分国有森林,允许保存会以循环采伐、间隔采伐等方式,在不破坏森林的前提下,有规划地采伐树木,确保木材供给。与此同时,日本文化厅牵头创建“京都市文化遗产建造物保存技术研修中心”,加大对专业人才的招募和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