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丹心:甲午风云人物墨迹展”在清华艺术博物馆展出

图片



1894年(甲午年)7月,日本发兵侵略中国和朝鲜,中日之间爆发“甲午战争”。彼时,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王朝仓皇应战,这场战争在1895年4月以清军战败、北洋水师覆灭而告终。甲午战争的结果标志着东亚传统秩序的终结,它不仅是一次双方兵力之间的较量,更是事关中日历史走向的国运之战。


值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之际,在香江博物馆(翰墨轩)、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和威海市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特举办“怒海丹心:甲午风云人物墨迹展”,甄选了甲午战争时期关键人物的珍贵墨迹资料170余件,试图使观众从笔墨中感受甲午之战的深远影响。


本次展览定名“怒海丹心”,意在纪念那些于风起云涌的历史洪流里,勇立潮头、直面风暴的时代先行者。展览分为“朝堂风云”“军中搏命”“觉醒求变”“警示长照”四个单元。


“朝堂风云”


“朝堂风云”部分,选取了晚清权力核心人物如李鸿章翁同龢张之洞等人的书札墨迹,从“求和”与“求战”双方对立的意见里,深刻反映了清政府在面对内外挑战时的迟疑与困顿。


图片

《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照片》,1894-1895年

30.2cm×23.8cm,威海市博物馆


图片
《李鸿章题北洋海军联,1894年
纸,234cm×69.5cm×2,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图片
《行书屏风》,李鸿章,副岛种臣,1878年
纸,134.5cm×66.3cm×2,锦树堂


图片

《行书》,恭亲王奕䜣,1895年,纸,27.5cm×22cm,香江博物馆(翰墨轩)


图片

《行书冷金扇面》,翁同龢,纸,16.5cm×49.7cm,香江博物馆(翰墨轩)


图片

行书西晋张华《励志诗》语,张之洞,纸,27.5cm×22cm,香江博物馆(翰墨轩)


图片

《行书苏东坡手札》,荣禄,纸,27.5cm×22cm,香江博物馆(翰墨轩)


图片

行书《晋书·张天锡传》语,徐用仪,1895年,纸,27.5cm×22cm,香江博物馆(翰墨轩)


图片

《行书八言联》,汪鸣銮,纸,173cm×41cm×2,香江博物馆(翰墨轩)


“军中搏命”


“军中搏命”部分,精选了清军官兵,尤其是北洋将领的墨迹,无论是丁汝昌的奏疏还是邓世昌的赠联,既是军人抗敌意志的真实写照,也是战争失败的悲怆见证。


图片

《甲午战争时期丁汝昌照片》,1894-1895年,30.2cm×23.8cm,威海市博物馆 


图片

《行书致黄建笎书》,丁汝昌,纸,22.3cm×25cm,香江博物馆(翰墨轩)


图片

《楷书八言联》,邓世昌,纸,168.3cm×36.2cm×2,香江博物馆(翰墨轩)


图片

楷书唐人高适《别董大》诗,萨镇冰,纸,102cm×37cm,香江博物馆(翰墨轩)


图片

《萨镇冰履历档》(复制件),纸,33.5×45 cm,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图片

《篆书八言联》,吴大澂,纸,182.5cm×26cm×2,香江博物馆(翰墨轩)


“觉醒求变”


“觉醒求变”部分,则聚焦于甲午之战的巨大余波之中,社会各个阶层为救亡强国而作出了各种努力的有志之士,着重选取了张謇、康有为严复等人的墨迹,展现了甲午一战对中国全方位的影响。


图片

《行书》,康有为,1917年,纸,18cm×91cm,香江博物馆(翰墨轩)


图片

《行书台湾杂诗》,梁启超,1914年,纸,122cm×25cm,香江博物馆(翰墨轩)


图片

《行书》,黄思永,纸,27.5cm×22cm,香江博物馆(翰墨轩)


图片

《山水草书扇面》,宋伯鲁,1922年,纸,23cm×66cm,香江博物馆(翰墨轩)


“警示长照”


“警示长照”部分,则通过展示侵略方的关键人物如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人的手迹,呈现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野心,提醒我们时刻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古鉴今。


图片

《丁汝昌拒降遗书决死图》,右田年英,1894-1895年,纸,36.5cm×23.5cm×3,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图片

《悼念丁汝昌诗文》,胜海舟,1895年,纸,200cm×60.3cm,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图片

《日清战役纪念写真》,1895年,纸,30.2cm×43.8cm×40(部分),威海市博物馆


图片

清军及总理衙门大臣,《画刊(L'Illustration)》,1894年9月1日,第2688期,(上)中国陆军-八旗炮兵,(下)清末总理衙门大臣合影,左起:张荫桓、廖寿恒、许庚身、庆亲王奕劻、徐用仪、孙毓汶


历史不仅仅是经验,更是启迪。甲午之战在对晚清社会带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推动了求新求变思潮的萌生与实践。本次展览旨在铭记国殇,更希望通过相关人物墨迹的独特视角,唤起对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下我们更应重新审视甲午战争以史为鉴的意义,在新时代发扬坚毅刚卓的民族精神,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



编辑|雨葭
校对 | 周章胜
主编|李木子
资料、图片|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特别明:展品以实际展出为准)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