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里路追风起 咫尺初心立

图片

“科研试飞到哪里、技术保障就跟哪里。”中航工业哈飞工程技术部秉持这个原则,成立异地科研试飞技术保障团队,选派沟通协调能力强、技术能力过硬的党员和骨干人员奔赴试飞一线,用智慧和汗水保障公司异地科研试飞的进展和安全。

盛夏的一处试飞场地,堪比吐鲁番的火焰山,39℃是这里的常态,整个试飞场地犹如一个巨大的火炉。但再炎热的天气,也阻挡不了保障人员完成任务的决心。

试飞指导工艺员王梁顶着烈日骄阳开始一天的工作,不一会儿,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后背的工作服也浸湿了。此时的他全然不在意,正专心致志地排除一项突发故障。20多分钟后,故障排除,当天试飞顺利进行。飞行员从远处走向驾驶舱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小伙子,好样的!”王梁礼貌地笑笑,转身又接着准备下一场次的试飞。这是一名保障人员的必备素质,也是一名党员的自我修养。

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技术保障人员都会积极主动、义无反顾地冲在第一线,尽己所能解决试飞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故障,这就是一名合格的外场技术保障人员应具备的担当精神,也是应尽的责任。

戈壁茫茫接远空,皑皑积雪白云中。团队来到海拔2800米的高原开展试飞。在这里,直升机仿佛扶摇而上的大鹏,跃跃欲试地等待着接下来的考验。

另一边,原本和直升机一样满怀信心地准备试飞的保障团队的成员却被强烈的高原反应折磨,头痛、呕吐、心悸等症状持续了3天。短暂休整后,症状刚有缓解,他们便投入到紧锣密鼓的保障工作中。“故障不过夜”是他们的工作原则,地面通电检查、地面试验、飞行试验,每一步都在大家的配合下进行。戈壁滩的荒凉中,试飞每天都在取得新进展。

随着试飞进行,新的挑战不断出现,为满足试飞要求,他们要转场至更高海拔的场地。更高的海拔,意味着更严重的高原反应,更寒冷、更荒凉的环境。

是当地的海拔极限,却不是团队的极限。刘维东和团队踏上新征途。他们每天6小时往返于住地和机场之间,随着道路蜿蜒向上,他们的高原反应也随之增加。在机场试飞保障时,一手拿着氧气瓶,一手拿着技术材料干活是他们的常态。有时遇上刮风的天气,大家更是感觉难以呼吸,不舒服了就赶紧吸上两口。“这边的活不好干啊”,大家调侃着说道。

几个月来,刘维东不只要奔走在机场,还要奔走在车站、物流站……赶上成品故障,或起早或贪黑地取件,只为问题得到快速解决。不久后,试飞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封发自客户的感谢信让大家很是欣慰。

外场保障人员每年只有不到30天的时间能与家人团聚,但并不影响他们完成任务的决心。在公司需要的地方,完成自己的任务,是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初心。

陕西,也是团队的常驻地。5月,杜雪光来到西安。一次,直升机换件后,升级很多软件设备,通电时工装灯无规律地闪烁,杜雪光和团队排查飞机线路、工装线路、成品部件,并通电检查,经过多次排查将故障定位到成品件,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协调供应商升级成品件,完成装机。

保障工作总是充满不确定性,大家不是发现问题,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路上。他们凭借精湛的技术水平、扎实的工作态度和坚定的航空报国精神,确保多个试验项目顺利开展,收获多个单位好评。

跋山涉水、不惧寒暑,团队奔赴在祖国各地,奔赴在每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八千里路云和月,不管多么荒凉,不管多么孤寂,他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们坚信“谁无暴风骤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待到庆功时,微笑再回家。(黄海月 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