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的通感算智融合,到底该如何解读?

全文5020字,阅读约需1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3GPP首个6G标准项目获得批准,预计到2029年制定完成首个6G规范,2030年实现正式商用。

026G通感算智融合成为发展趋势,包括通信与人工智能、通信与算力、通信与感知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03专家们在论坛上探讨了6G通感算智融合的需求场景、关键技术、试验验证、标准化等热点话题。

04中关村泛联院等机构发布6G通感算智融合创新开放实验室,共同推进6G技术研究进程及通感算智融合技术攻关。

05由于此,6G技术将加速数智时代的到来,带来更多惊喜和便利。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今年9月,3GPP首个6G标准项目——6G场景用例与需求研究项目获得批准,标志着全球6G标准化工作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根据3GPP的时间规划,到2029年,首个6G规范将制定完成。到2030年,6G将迎来正式商用。


作为下一代无线通信标准,6G预示着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那么,6G到底会是什么样呢?它会带来哪些技术创新?现在业界常说的6G通感算智融合,又是什么意思?


12月19日至20日,以“6G通感算智融合创新,引领未来通信新潮流”为主题的第三届6G前沿技术与趋势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关村泛联院”)主办,云集了包括多位院士在内的国内外权威专家,共同探讨6G通感算智融合发展的需求场景、关键技术、试验验证、标准化等热点话题。


图片

小枣君有幸受邀参与了此次论坛,有不少收获。接下来,我将结合专家们的演进内容,对6G通感算智融合做一个详细的解读。


 通感算智融合,6G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信技术的发展,是紧密围绕用户需求和场景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不是为了拥有6G而发展6G,而是因为时代变化下,现有通信技术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无法应对新出现的通信场景,所以,需要发展新的技术标准,解决这些问题。

在论坛上,专家们反复强调:6G的主要发展思路,并不仅仅是提升网络的速率、时延等性能指标,而是从基础理论、网络架构和应用特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为通信技术带来多维度的能力拓展。

去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ITU)完成了《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描绘了6G的六大应用场景:沉浸式通信、超大规模连接、极高可靠低时延、人工智能(AI)与通信的融合、感知与通信的融合、泛在连接。

我们可以看出,前三个是对5G场景的演进增强,后三个是面向融合创新的新兴场景。

图片

新兴场景里,泛在连接主要是指6G在传统地面通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实现面向低空、高空甚至太空空间的全域联接。

人工智能与通信的融合、感知与通信的融合,则是指6G网络必须超越传统通信网络的能力范畴,深度融合感知、计算、智能等多项能力要素,向通感算智一体化融合网络的方向发展,实现“一网多用”。

按照设想,通过将通感算智进行深度融合创新,可以将通信技术的边缘边界拓展到前所未有的领域,从而使6G真正成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智能化的信息生态系统,实现性能沉浸化、要素融合化、覆盖全域化。

图片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是颠覆性的。它将会催生出全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


 通信+智能:网络与AI的双向奔赴

接下来,我们就分别看看“通、感、算、智”到底该如何融合。

首先我们看一下通信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人工智能,是本次论坛除了“通信”之外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这几年,人工智能浪潮汹涌澎湃。所有行业都在探讨如何与人工智能深度结合。通信领域也不例外。如何利用AI赋能网络能力提升,以及如何利用网络助力AI发展,已经成为通信行业的重点研究方向。

众所周知,传统通信目前已经进入了发展瓶颈。一方面,信道容量无限接近于香农极限,难以获得进一步的突破。另一方面,AI浪潮的到来,智能体通信场景的出现,以及垂直行业通信场景的复杂多样化,也对通信的范式及体制提出了挑战。

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发展语义通信,弥补传统语法通信的不足,并且引入AI,对通信系统进行全面增强,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解决思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提出的ComAI模型,就是采用的这个思路。

ComAI是一种AI与通信深度融合思想框架,和自然智能非常相似。

它包括语义基、模分多址、非线性变换编码、信源信道编码、语义全双工等关键技术,将信源信道编解码、数字调制解调等任务都交给AI处理,可以为通信带来更多增益,实现通信系统整体性能的优化。 

图片

目前,张院士团队通过搭建国际首个面向6G通信与智能融合的外场试验网,验证了语义通信在4G链路上可以达到6G传输能力,在三项通信核心基础指标(容量、覆盖、效率)上均获得10倍的性能提升。在6G智简网络、具身智能、多智能体协同通信等方面,ComAI已经展现出巨大潜力。

在论坛上,其他专家也分享了很多通智融合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案例,例如网规网优、AI赋能空口传输、移动智能网等。从实验结果来看,通信与AI融合产生的效果都很不错,令人振奋。

在网规网优、业务分析、资源管理、空口性能方面,传统通信网络存在诸多未解难题。引入AI,对于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例如,AI可以帮助更精准地预测和调整参数,对网络进行深度优化,提升整体性能。

再例如,引入AI能力进行智能调度、拆分和编排,通过学习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服务组合,甚至利用孪生网络模拟寻找最优解,也可以显著提升网络的工作效率。

智能体网络Agent,也是AI赋能网络的一个典型案例。

智能体网络Agent可以实现协议功能定制、基站自动部署、网络参数自动生成和配置、网络组网自动形成、网络性能自动优化、网络问题自动治愈、网络功能自动演进。网络有了智能体,就像工程师有了个人助理,可以帮助分析和解答问题,大幅提升网络的管理和运维效率。

总之,AI在帮助网络提升能力。而提升能力之后的网络,又进一步助力了AI的普及和发展,帮助AI赋能千行百业。这种正向循环,正在默默重构整个通信行业。


 通信+算力:云网融合的持续演进

再来看看通信与算力的融合。

通算融合其实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这些年来通信行业一直在推动的云网协同、云网融合,其实都可以算是通算融合,属于其中的一个阶段。

现代通信网络已经从信息网发展为算力网。网络的传递内容,不仅仅是数据,也是算力。如何借助通信网络,实现算力的高效管理和调度,如何借助算力的相关技术(例如云计算),实现网络能力的提升,是通算融合的关键。

云化是算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通算融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通信与云化算力的深度融合。在既往的通信代际演进中,核心网已经基本实现了云化,但无线接入网部分因为种种原因,云化的推进较为缓慢。

目前,移动通信网络中,统一网络与定制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垂直行业存在复杂的个性化和碎片化需求,但由于传统网络架构缺乏灵活性,导致定制化开发周期长且成本高,难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因此,进一步推动全面云化开放,成为6G网络演进的必然选择。基于硬件虚拟化、管理编排调度及服务化协议设计等方面的创新,打造一个真正端到端的云原生网络架构,才能更好地满足未来复杂多样的场景需求。

云原生网络架构肯定是平台化的。通过这个平台,把网络中的各种能力进行按需打包,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服务。

基于平台化的网络,可以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灵活选择硬件资源,并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软硬件解耦合,支持按需部署和组合,以快速响应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简单来说,6G网络就是一个云平台。云化的算力资源支撑整个6G网络的运作,6G网络也支撑了算力资源的流动和供给。

中关村泛联院院长、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在演讲时,重点介绍了中关村泛联院及中国移动在6G通感算智融合基座设计方面的创新思考。

黄宇红认为,6G将服务于智能化社会,满足智慧泛在的需求。这些需求要求未来的信息基础设施提供多样性的、一体化的服务。

图片

为了满足多样化的业务需求,6G网络设计强调功能的一体化协同,包括通感算智等多方面能力的融合。这要求底层资源设施高效、灵活,并能够共享使用。通过构建一个包含CPU、GPU、DPU等多种算力资源的云化池,上层应用可以根据需要动态调用这些资源,从而最大化资源利用率。

平台化的网络设计目标是统一调度底层资源,使能力原子化并根据业务需求进行组合编排,以灵活响应上层服务请求。“智简”理念指导下的6G设计,追求最简化、轻量化地向客户提供所需服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网络灵活性、效率和绿色性能。

今年中关村泛联院、中国移动和中科院计算所携手,已初步搭建6G智简基座原型系统,并进行了初步测试验证。测试结果显示了6G智简基座在资源效率提升和新能力敏捷内生部署方面的显著优势。


 通信+感知:快速崛起的新兴场景

最后,我们再看看通信与感知融合。

通信与感知融合,是近年来通信领域的一个关注焦点。大家最熟悉的应用场景,应该就是现在非常热门的低空经济和通感一体。

通感一体能够在同一个系统中同时提供高精度感知信号、无缝通信信号以及定位信号,并实时与后台系统交互,从而支持高效的资源调度和服务管理,为发展低空经济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通感一体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面临着很多技术和应用挑战。例如,统一评价准则如何构建、信道模型如何改进、感知精度如何提升、散射特性如何分析、组网干扰如何协调,等等。

通信与感知源于两套完全不同的技术体系。通信技术关注容量、时延、误码率,追求更高的承载效率。而感知技术关注回波信号的时间差、多普勒频移、多波束回波强度差,追求更高的探测精度。

在有限的资源下,通信与感知这两种能力势必存在资源竞争。研究通信与感知融合,需要重点解决这个问题,实现能力、效率、质量的平衡。

图片

在论坛上,专家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密集的分享,大大开拓了与会人员的研究思路。

目前,国内基于低空经济和通感一体已经有了大量的试点案例,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以中关村泛联院为例,他们联合中国移动在信号检测、干扰管理、能量累积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已经完成毫米波感知通信一体化基站原型系统搭建,初步完成测试验证,实现针对无人机、车辆等目标的距离、方位、速度等感知测试。其中,针对消费级的小型无人机感知,已经实现500米距离的探测,包括分米级的感知精度,达到了业界领先水平。

面向未来,6G通感融合仍需要加强跨域跨技术的协调、融合与创新,进一步研究和突破网络协作通感理论、技术和非理想因素的解决方案,包括系统平台的构建和原型的验证。


 产业合作,发展6G的必经之路

6G已经进入了从技术向标准、向产业迈进的重要时期。进一步加强产业合作,共同加速技术创新和标准化进程,变得越来越重要。

事实上,中关村泛联院的成立,就是基于6G产业合作的背景。

中关村泛联院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国移动、北京邮电大学和TD产业联盟三家单位发起成立的创新型研发机构。作为运营商、高校和产业联合的重要平台,中关村泛联院重点开展信息通信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积极推动移动通信应用场景融合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以及5G/6G关键技术研发与验证工作。

除了技术研发之外,中关村泛联院还积极促进国内外的合作交流,举办了一系列有关6G技术创新与发展的重要论坛(包括本次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6G的发展方向和技术挑战。

目前,中关村泛联院作为北京市前瞻布局6G的重要抓手,借助北京的产业链和生态圈优势,推动6G系统的布局和协同攻关,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6G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正在向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大步迈进。

在本次论坛期间,中关村泛联院联合中国移动、中国信科等央企代表及多位业界伙伴,共同发布“央地协同 汇力创新”年度系列成果,同样值得业界关注。

首先,是6G通感算智融合创新开放实验室的成立。

图片

该实验室由中关村泛联院牵头建设,首批联合建设成员包括中国移动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中信科移动、浪潮通信、联想、飞腾、摩尔线程、vivo、亚信等行业内非常有影响力的单位。

实验室致力于共同加速推进6G技术研究进程及通感算智融合技术攻关,培育自主可控的6G产业生态,将共同研制6G通感算智融合原型样机,开展多场景室内外测试验证,共同加速推进6G技术研究进程及通感算智融合技术攻关。

其次,是三项6G通感算智融合创新成果,分别是6G通感算智云原生平台、视觉信息语义传输原型平台、《以用户为中心的6G网络》白皮书。

6G通感算智云原生平台支持微秒级超高实时响应、云边端多平台自动弹性部署,并基于统一管理框架实现GPU、FPGA资源池化共享,部分场景可提升硬件资源利用率50%以上,是未来6G无线网络关键技术验证的重要支撑平台。

视觉信息语义传输原型平台,突破了视觉语义信息提取与信源信道联合处理等技术难题,实现信息的高效提取、表征与传输。面向多种信道衰落,首次实现了对高清图片、视频彩铃、高清视频等多种视觉信源模态适配。

《以用户为中心的6G网络》白皮书,深入剖析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特征,创新性提出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架构,对业界深入研究6G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本次论坛期间,在2023年中关村论坛第一批战略合作伙伴签约基础上,中关村泛联院进一步扩大生态合作圈,与浪潮通信、摩尔线程、英臣科技、芯加速等企业完成新一批6G产业合作签约,将围绕6G技术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协同创新合作,进一步拓展6G产业创新边界。

图片


 最后的话

好了,以上就是本次论坛上关于6G通感算智融合的解读。论坛的干货很多,限于篇幅,只能大概介绍一下主要内容。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观看论坛的回放,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新年的钟声已然敲响,我们告别了2024,迎来了2025。6G的标准化工作,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积极的技术创新以及紧密的产业合作,6G将有条不紊地从概念研究走向标准落地。前面提到的各项技术成果,也会逐渐成为现实。

我们期待6G能够平稳且快速地发展,期待更多的应用场景出现,也期待通感算智融合能够迎来更大的突破。作为新一代的核心数字基础设施,6G一定能够加速数智时代的到来,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