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上市之星图测控:航天测控管理“小巨人”,商业航天引领发展新蓝海

全文4225字,阅读约需13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星图测控将于1月2日登陆北交所,发行价格为6.92元/股,获配比例为0.04%。

02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业务覆盖航天器在轨管理与服务、航天数字仿真等领域。

032020-2023年,公司营收从0.27亿元增长至2.29亿元,CAGR达70.65%;2024年1-9月,营收为1.63亿元,同比增长34.34%。

04商业航天市场的崛起为航天测控管理和数字仿真领域带来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05本次IPO募投项目包括商业航天测控服务中心及站网建设、新一代洞察者软件平台研制等。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犀牛之星讯,星图测控(920116)将于1月2日登陆北交所。资料显示,星图测控发行价格为6.92元/股,此前IPO打新结果显示,公司本轮IPO打新冻资4517.92亿元,获配比例0.04%。

图片

犀牛之星APP显示,星图测控是围绕航天器在轨管理与服务,专业从事航天测控管理、航天数字仿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依托航天器高精度轨道、姿态、控制计算,测控资源智能筹划与调度,卫星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及测控装备一体化设计与智能管控等核心技术,研发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国产自主可控的洞察者系列产品。公司业务发端于航天特种领域,凭借核心技术团队在特种领域多年来高标准交付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所积累的技术优势,目前已全面拓展至特种领域、民用航天和商业航天领域。

基于洞察者系列产品以及积累的各类航天领域核心算法,公司支持航天任务全过程管理,包括设计、规划、测试、发射、运行、应用等各环节,响应包括但不限于轨道设计、星座组网设计、地面站网设计、系统仿真验证、航天器监测与管控、碰撞预警与规避、离轨方案设计、模拟训练、科普教育等各种业务需求,为特种领域、民用航天、商业航天领域客户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软件销售、测控地面系统建设、系统集成等航天综合解决方案。

图片

资料来源:招股说明书

洞察者应用平台是根据航天测控管理和航天数字仿真领域需求,在基础平台之上融合各领域业务信息、扩展行业应用打造形成的业务专属软硬件平台,包括一体化全功能地面站网建设(天路Space Link)、太空资产管理(天控Space OS)、太空态势感知(天感Space SSA)、航天仿真分析(天仿Space Sim)、航天业务数字化训练(天训Space Train)、太空视景交互(天视Space XR)等航天业务应用平台。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已在航天领域拥有32项已授权发明专利及189项已登记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一、业绩增速较快,研发投入持续加大

2020-2023年,公司营收从0.27亿元增长至2.29亿元,CAGR达70.65%;2024年1-9月,公司营收为1.6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4.34%。

图片

从营收结构来看,公司在航天测控管理、航天数字仿真等主营业务领域实现了技术开发与服务、软件销售、测控地面系统建设、系统集成等产品或服务的业务收入,其中技术开发与服务占比较高。2023年,公司开展测控地面系统建设业务,根据用户测控需求,提供地面站设计与建设、测控中心设计与建设等服务,获得销售收入,使得公司2023年的营业收入出现了新的增长点。

据问询函回复披露,公司陆续开展了“珠海一号”星座安全及长管系统项目、遥感卫星跟踪与数据接收系统采购项目、“玑衡一号”星座构型设计与任务规划项目等大型、复杂民商领域项目,终端用户来自民商领域的收入由2021年的388.30万元增至2023年的近8000万元。2023年,公司将测控地面系统建设业务作为民商领域新开拓方向,为客户提供地面站设计与建设、测控中心设计与建设等服务;业务开展首年的收入就超过4000万。截至2024年9月末,公司在民商领域的在手订单为9244万元,或助推公司整体业绩向好。

图片

资料来源:招股说明书

归母净利润方面,公司归母净利润从2020年的961.53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6262.79万元,CAGR达59.75%;2024年1-9月,公司归母净利润为5020.74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82.10%。

图片

研发方面,2020-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365.44万元、1515.72万元、2188.06万元和2781.79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13.65%、14.54%、15.47%和12.15%。2024年1-9月,公司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为11.00%。

图片

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技术人员数量为166人,占当期期末员工总数的比例为76.15%;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85人,占当期期末员工总数的比例为38.99%。同时,公司积极加大创新投入,开展了“商业航天星座集群跨域协同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基于北斗天基的商业航天测运控关键技术攻关及验证”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持续取得创新成果。

二、商业航天崛起,市场需求增势迅猛

近年来,美国、俄罗斯、中国等航天大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仅表现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传统领域,还延伸到了卫星互联网、太空旅游等新兴领域。技术的进步,也使航天技术在军事、气象监测、灾害预警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催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而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陆续发射了多颗遥感卫星、通信卫星等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服务能力。据国家航天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我国在轨稳定运行的空间基础设施卫星数量已达到300余颗,稳居世界第二位,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以卫星通信、遥感、导航为主体的天地一体化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已经形成。国家航天局还开通了“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该平台聚合了高分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等30多颗卫星的数据资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金砖国家提供遥感卫星数据和产品服务。

与此同时,航天技术的飞速进步以及市场准入门槛的显著降低,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也促使商业航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凭借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灵活的运营机制,积极投身于航天领域的探索与开发,成为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根据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自2013年以来,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年均收入增长率高达7.17%,这一数字不仅远超同期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也显著高于政府航天投入的年均增长率4.33%。

当前国际太空竞争的加剧不仅促进了航天产业在特种领域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同时,商业航天的迅速崛起更是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航天测控管理和数字仿真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三、航天测控管理与数字仿真是商业航天的必要环节

1.航天测控管理

商业航天活动的增加直接带动了对高质量航天测控管理服务的需求。无论是卫星发射前的地面测试,还是在轨运行期间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都需要先进的测控技术支持。从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到运营维护,一个完整的商业航天产业链正在形成,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的活力。

商业航天项目的增多,意味着需要更加精准、高效的测控管理来确保航天器的安全运行和任务的顺利完成。从技术角度来看,商业航天器通常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对测控系统的适应性和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卫星星座的部署需要精确的轨道控制和协调,而深空探测任务则要求长时间的稳定通信和数据传输。因此,提供高质量的测控管理服务成为了保障商业航天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市场角度来看,随着商业航天市场的不断扩大,客户对于服务质量和可靠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无论是机构、科研单位还是私营企业,都希望获得更加专业、定制化的测控管理解决方案。这不仅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潜在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高质量的航天测控管理服务是推动整个商业航天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不仅连接了上游的卫星制造和下游的应用服务,还促进了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例如,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可以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测控管理,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

现阶段太空资源竞争激烈,通信、导航、遥感等各类卫星快速发展,尤其是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的建设,各国巨头争相布局。美国SpaceX公司于2015年提出“Starlink”星链计划,目前计划建造近4.2万颗卫星的超巨型星座。英国OneWeb公司于2015年首次提出648颗低轨卫星计划,于2021年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申请布局6,372颗LEO卫星。美国亚马逊公司Kuiper卫星部署计划于2020年获得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审批,该计划预定了多达92次的发射服务,投入超过100亿美元,部署3236颗卫星。

面对着世界各航天大国持续加大航天投入的竞争格局,我国也加快了航天强国建设。其中,我国规模最大的“GW”万颗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发射12992颗卫星,国内卫星互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迅速增长。在卫星星座建设快速布局的背景下,航天测控管理面临着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市场前景良好。

2.航天数字仿真技术

航天数字仿真作为数字仿真技术与航天工程深度融合的产物,代表了现代航天科技发展的前沿趋势。该领域通过对航天任务的全面模拟试验与深入分析,构建了一个高度仿真的环境,为航天任务的规划设计、航天器平台与载荷的优化配置、发射入轨及在轨运行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撑。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极大地降低了航天任务方案验证的成本,还显著提升了验证效率,确保了航天任务的高效执行与效益最大化。

在航天器的研发生产过程中,航天数字仿真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预先规划空间飞行器、航天运载器等关键设备的载荷需求、功能布局以及技术指标,从而有效提升了研制效率,缩短了研发周期,优化了生产流程。这一技术的引入,极大地降低了空间飞行器及航天运载器的研发与生产成本,为我国航天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当前航天产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航天数字仿真技术对于提升我国航天产业的综合实力显得尤为重要。从历史发展来看,美国在航天数字仿真领域起步较早,上世纪80至90年代,美国NASA和DARPA就已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大型座舱飞行模拟器系统的研制,为飞行人员提供了先进的飞行战斗训练平台。相比之下,我国在航天数字仿真领域的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且初期面临高水平技术开发人员、产品研制人员及复杂系统设计集成人员的短缺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大了对航天数字仿真技术的研发力度,对分布交互式仿真、虚拟现实等先进建模、仿真、模拟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开发了较大规模的复杂系统模拟与仿真平台,为航天数字仿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发展,为航天数字仿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航天数字仿真不仅应用于航天器的设计与制造过程,还在飞行试验、任务规划、宇航员培训等多个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通过模拟复杂的太空环境,可以有效减少实际测试的风险和成本。伴随着航天产业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如智慧城市、环境监测等,航天数字仿真技术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宽,市场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四、同行业对比

目前国内A股市场中,尚无在航天测控管理、航天数字仿真领域与公司业务完全可比的公司。从与公司业务范围、客户特征存在部分重叠和相似性等角度出发,选取特种领域仿真以及空天信息领域下游上市公司,包括华如科技(301302)、航天宏图(688066)、超图软件(300036)作为可比上市公司。

图片

IPO募投方面,本次拟募集资金1.91亿元用于商业航天测控服务中心及站网建设(一期)项目、基于AI的新一代洞察者软件平台研制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其中,商业航天测控服务中心及站网建设(一期)项目建成后,公司将能提供测控服务的管理周期覆盖卫星发射、入轨、在轨运行、退役全生命周期,自建及合作站覆盖范围涵盖我国全境和周边,并逐步将覆盖范围扩展至全球

图片

资料来源:招股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