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孤儿院到“孤儿怨”,《误杀3》这也能拍?!

全文3568字,阅读约需11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误杀3》作为犯罪悬疑IP的升级,不仅尺度更大,烈度也更高,展现了人性复杂层次和罪恶背后的鲜血淋漓。

02电影中孤儿院成为“孤儿怨”,孩子们在福利院中清洗身份、弱肉强食,心灵可能扭曲异化。

03郑炳睿在寻找女儿的过程中,逐渐揭开了十年前一桩爆炸惨案的真相,展现了人性的真实。

04除此之外,电影中的直播元素与公众舆论的参与力度很大,呼吁我们需要真相,需要被看见。

05最终,被拯救的孩子成为决定一切的力量,讽刺又畅快,展现了《误杀》系列始终吸引观众的原因。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走进码头仓库,眼前的一幕幕愈加骇人。

破败不堪的布娃娃,有的被摆放在集装箱里,有的挤坐在墙角。伴随着回荡的尖利怪笑,令人毛骨悚然。

白布揭下的一瞬,我寒毛直竖。

一个个布娃娃面目狰狞眼神惊恐,而在它们头上,鲜红的大字仿佛还在滴血,控诉发生的一切……

图片

看完电影几天了,《误杀3》中的许多画面依然让我记忆犹新。

时隔三年,这个犯罪悬疑IP升级的不只尺度,还有烈度

0帧起手,刺激的不只感官,更是无数颗怒吼着“我不原谅”的心。

图片

孩子 VS 商品

《误杀3》开场,乍看有点熟悉——

肖央叒要救孩子了。

郑炳睿,当地知名富商。

女儿婷婷在过生日这天,众目睽睽之下被绑架。

绑匪发来视频,索要一个亿赎金。

图片

金额惊人,接下来绑匪的要求更是蹊跷:

郑炳睿交赎金的过程被全网直播

他前往“交易”地点的路上,还要进行“机智问答”

答对,进下一关;答错,孩子血溅当场。

最最让人迷惑的,要数绑匪提出的问题:

最大的贫民窟在哪?

哪种迷药起效最快?

拐卖儿童判多少年?

……

等等,这些问题,一般人怎么会知晓答案?

偏偏,郑炳睿不得不答,也必须答对。

就在他一次次犹豫后给出正确答案的时刻,观众倒吸一口凉气,回过神来——

故事指向的,哪是一桩绑架案,而是一个将无数家庭拽入深渊的犯罪网络!

图片

就此,《误杀3》撕开第一层“伪装”,借郑炳睿寻找女儿之路,带我们走了一趟罪恶的人口贩卖黑产链条

每一个环节都触目惊心:

大街上,家门口,孤儿院里,人贩子不择手段诱拐孩子

其中孤儿是“明货”,因为他们无依无靠,甚至无人在意他们存在还是消失;被拐来的孩子是“暗货”,他们有家人紧盯寻找,贩卖时得小心行事。

拐来的孩子先被安置在福利院里,待几天,便都成了“孤儿”。

接下来,就被分成三六九等走私贩卖

长得好看、基因优秀的孩子是上等商品,会被提取年轻细胞,供上流社会“享用”。其他的孩子或遭遇暴力侵犯,或被摘除器官贩卖,或被用作性交易……

图片

电影里,当一个孩子的腿被死死摁住活生生割断时,我差点“卧槽”出声——竟然连“采生折割”也拍出来了!

小时候我曾在大街上看到过类似的乞讨者,大多身有残疾,面若枯槁。

那时怎么也想不到,他们可能遭遇过如此残忍的对待……

我的童年阴影,是他们一辈子无法愈合、无法逃脱的伤痛。

图片

图片

刺痛我的还有一个细节:

孩子身上的胎记会被人贩子视为瑕疵因此“贱卖”,而那些印记却是父母寻找他们的线索,是血脉相连的证据。

恰巧前两天看到了一个真实案例,影像与现实交织呼应,更让人无比唏嘘。

图片

事实上,电影中的呈现折射了数不清的真实罪恶,因此看来格外震撼。

震撼于人贩子的丧心病狂,更震撼于人性深如大海,细密如针。

所谓的福利院成了“孤儿怨”,是孩子们清洗身份、弱肉强食的地狱;丛林深处的“二氧化碳路”,湮灭多少孩子的呼吸;前往异国的轮船,竟是装满稚嫩灵魂的灵车……

最细思极恐的是,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孩子,不仅身体受到残害,心灵也可能扭曲异化。

为了活命,有人学会了以己为饵,做人贩子的帮凶去诱拐更多的孩子。

一块糖,是诱拐的工具,也是堕落的奖励。

一伸手,双方都将坠入无底深渊……

图片

随着剧情深入,我渐渐明白,为什么“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商品”这句话从郑炳睿口中说出。

没有人比他更懂这句话的重量,也没有人比他更难洗净染血的双手。

图片

父爱 VS 人性

《误杀3》以一场儿童舞台剧拉开序幕,彼时在台下看着女儿表演的郑炳睿,满眼慈爱,感动地流下眼泪。

妻子去世以后,女儿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他专门在女儿生日这天进行浴佛仪式;面对高额赎金,他眼都不眨,一口答应;为了救回女儿,他不顾自己安危直闯“地狱”……

于是,破碎的家,丢失的娃,不顾一切以身入局解救女儿的爸,成了很多人(包括我)对父亲郑炳睿的初始印象。

图片

但同时,你亦能从细节中发现郑炳睿的不同寻常。

他够果断,坚持自己处理绑票事件,拒绝警察张景贤段奕宏 饰)插手。

他够机敏,一边筹集赎金,一边派人追踪嫌疑犯的家人。

他也够狠辣,找到了人贩子Tinaya,先质问,得不到想要的答案直接动手。

两人如野兽般扭打在一起,拳拳奔着毙命而去。

直至一刀捅下,血色弥漫。

镜头摇过满屋血腥,定格在墙上供奉的佛像,惨烈至极。

图片

此时的郑炳睿,褪去第一层面具——不再是乐善好施的富商,而是地狱走过一遭的生猛罗刹。

他的狠辣、疯狂、绝望,似乎都因为救女儿而被从骨子里逼了出来。

尤其是看到女儿被剁掉的手指、听到女儿惨厉的呼救时,那悲愤到极点跪倒在地嚎啕大哭的样子,也把我的心攥得生疼。

但,这一切都只出自于对女儿的爱吗?或者说,郑炳睿的父爱纯粹吗?

有个情节耐人寻味:

在福利院中,郑炳睿找到了一个孩子,别人的孩子。

面对绑匪“一命换一命”的要求,他怎么做的?

他大喊“我不玩了”之后,默许了。

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别人的孩子是交易的砝码。

爱的撕裂感产生。

图片

接着往下看,随着郑炳睿环环深入,一个个谜团被拆解,十年前一桩爆炸惨案的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

影片接近尾声时,第二层面具被郑炳睿亲手摘下。

这是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高潮——

两个炸弹遥控器,由这位父亲自己选择。

是炸死自己,与罪魁祸首同归于尽?还是炸死女儿,保全自己?

图片

生命倒计时嘀嗒作响,郑炳睿濒临崩溃地按下按钮。

一瞬间,轰隆的爆炸声与那句“我只想救我女儿,我没得选”同时在我耳边盘旋……

火光之中,我看到了最真实也最狰狞的人性。

不剧透,但可以说:

这一选择,让《误杀3》达到了超出预期的锐度,也击碎了人物设定的刻板印象,打破创作局限,挑战“主角绝对好人”的叙事。

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惊喜。

图片

回顾《误杀》系列,前两部已经着力呈现人性混沌与摇摆的一面。

第一部中,李维杰一次次用谎言掩盖谎言,其实也是用兽性掩埋自己的人性。

结尾当他想再次祈求神灵庇佑时,僧侣拒绝了他的布施。

即使罪案“终结”,罪恶的种子已然埋下。

守护家人的李维杰就代表着全然的正义吗?

影片没有给出确切答案,而是留下咀嚼的空间。

图片

在《误杀3》中,导演甘剑宇继续放大人性的灰度。

郑炳睿只身救女的过程,也是他撕下假面的过程,一系列“转变”微妙而惊心。

有人说,影片揭开了东亚式父爱的虚伪——扮演父亲的角色,享受作为父亲的权力,沉溺于自我感动和受害者的无辜之中。

我却觉得,这不只是父爱的虚伪,更是人性的真实

郑炳睿设定的最大突破在于,他身上有太多自己都无法掌控的不确定。

他表面对抗恶,实际上,他本身正是恶的一部分。

最初,他是恶的受害者;为保全自己,他成为恶的伥鬼;继续往下挖,我们甚至发现他也许是恶的主谋……

当他拥有了名利地位,想当然地要把手上的鲜血洗净。

他求神拜佛,乐善好施,看起来好虔诚。

可他一次次跪下,是为信仰,还是求赎罪?

他表露善意,是发自真心,还是掩盖恐惧,求个心安?

图片

影片中郑炳睿多次面对佛像祈求,可看看他做了什么——

用颂钵砸死人,一下又一下,血溅在他的脸上,他面不改色。

好悚然也好讽刺的一幕!兽性已然占据了上风。

图片

到了生死关头,郑炳睿佩戴的佛珠被拽断,散落一地。

这个画面是最鲜明的审判。

郑炳睿说人间即地狱,将自己视为受害的一份子。

他不敢说的是,他即地狱

他一次次怒吼“我没得选”,其实是不敢承认,他心底的欲望已经作出了选择。

图片

图片

孤儿院 VS 孤儿怨

《误杀》系列擅用动物意象。

第一部中的,是无辜生命,也是乌合之众。

第二部中的萤火虫,是弱小生灵,也是新生的希望。

《误杀3》中的章鱼,出现多次,意涵丰富。

章鱼是善于伪装和再生的动物。如郑炳睿,八面玲珑,能屈能伸。他从生活在底层的难民一步步爬到上流社会,不知多少次断臂求生。即使在设计中褪去一层层伪装,我们也看不清他最本真的面目。

女儿婷婷的舞台剧,表演的就是章鱼断臂生子的故事。

女儿婷婷为郑炳睿贴上章鱼贴纸,相似的章鱼贴纸,还成为郑炳睿和婷婷的老师李慧萍佟丽娅 饰)的情感纽带。

可以说,李慧萍是被婷婷选择的“妈妈”,她又将在这场救女之战中作出哪些选择?

图片

图片

作为父母的章鱼,在完成结合的任务后,就几近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所以舞台剧里会说,章鱼生来就是孤儿

而章鱼竭力繁衍、以命换命,也将人类父母为孩子不顾一切、甘愿牺牲的爱具象化。

一开始我以为牺牲者指向的是郑炳睿,随着真相层层剥开,一群被毁掉家庭的人开始面目清晰。

郑炳睿的救女之路,亦是许多父母追查孩子死亡真相的复仇之路。

整个过程中,我看到的不只神性和兽性的缠斗,还有一颗颗徘徊在希望和绝望边缘、被凌迟却无比坚定的心!

图片

这一次,受害者不再被凝视,不再是配角。

他们集结起来,剖出自己的恨与不甘,拼了命也要与凶手一决高下。

当罪恶在海中翻腾之时,复仇的火焰熊熊燃烧。

这么深的海,什么故事都装得下?

那就烧干了它!让真相不再被埋葬,向全世界发出尖锐爆鸣。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直播元素与公众舆论的参与很重要也很有力度,无异于一种宣言:

我们需要真相,我们需要被看见。

图片

在看《误杀3》之前,我已经注意到电影海报上“我不原谅”的slogan. 

当时很好奇,究竟什么故事会有这样的主旨?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也愈加感慨。

从孤儿院到“孤儿怨”,背后不仅是一个个被残害的孩子,还有无数破碎的家庭。

仇恨和痛苦无法随时间远去,而是在岁月里发酵。

即使找到仇人获得手刃的快感,也只是一瞬,接下来仍是无边无际的痛苦。

对失去父母的孩子来说,这才是真正的人间地狱。

电影里短暂却深刻的一笔,是对父母们的心理刻画:

他们记得孩子丢失那天穿的什么鞋,说的最后一句话。

最戳痛我的,是一位母亲悔恨自己教孩子太善良,否则不会被人贩子拐走……

片尾“全世界平均每小时有137个孩子走失”的数字更是触目惊心。

有这般的痛,你才知道“我不原谅”有多么重。

那不是口号,而是向罪恶发起复仇的号角,是父母们为犯罪者编制天罗地网的决心。

图片

图片

《误杀3》拍得够狠,扒开人性复杂层次,露出罪恶背后的鲜血淋漓。

同时,《误杀3》也保有对无辜者的柔软和对人性的期待。

结局的拨云见日,是人性高光的折射,也提醒我们不要低估“弱者”的力量。

我很喜欢结尾的处理,被拯救的孩子最终成为决定一切的力量。

讽刺,又畅快。

也许这才是《误杀》系列始终吸引观众的原因——

让受伤的人们发出悲鸣,让反击的号角带来回响。

这也是为什么《误杀3》值得我们走进电影院,在享受刺激酣畅的观影体验之后,让“我不原谅”的勇气在我们胸口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