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守”艺人 | 让落叶“活”起来

明日天气

2025年1月3日(星期五)

晴天到多云

偏西风3级,-5℃~7

图片

2025年1月2日《焦作晚报》A04版


开栏的话




春节假期临近,于年味中寻非遗、赏非遗、感知非遗魅力,成为文化消费新时尚。让非遗“火”起来,离不开非遗传承人以及从业者的坚守、传承和创新。怀川大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成为非遗传承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创造让传统非遗焕发出新活力。截至目前,焦作市拥有人类非遗代表作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77项。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3人、省级86人、市级336人,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在全省位居前列。


为了让广大市民了解焦作非遗项目,感受非遗传承人在传承非遗技艺上的创新表达方式,本报即日起推出《非遗“守”艺人》系列报道,展现非遗之美,助力非遗传承。


普通人当垃圾来处理的落叶,在“陈氏叶雕”省级非遗传人陈黎明看来,却可承载“大千世界”,是源于自然、不可复制的艺术珍品。

图片

陈黎明展示其作品《竹林七贤》。

2024年12月25日,记者走进位于市建设东路的陈黎明叶雕工作室。“提笔要直,运笔要稳,力度要均匀。”陈黎明正了正记者手里的毛刷,指点雕刻技巧。

面前,浸在水中、薄如蝉翼的树叶,在灯光照射下筋脉丝丝分明。记者手握毛刷,轻轻触动雕琢太极图案,生怕一不小心捅破叶片,手不免有一些轻微颤抖。

“难点是突出明暗变化。”陈黎明继续指点道。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陈黎明的指导下,记者手下的太极图案还未露出雏形,但已是腰酸背痛、眼睛发酸。

案头这边,陈黎明也在提刷创作。他一只手用小瓷碗按住树叶,另一只手不断换用桌上不同规格的毛刷进行雕刻。他用最细的一根毛刷,将人物的眉毛雕刻得丝丝分明。

“叶雕考验人的耐心。我曾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一件难度高的叶雕作品,仅线条取舍、图案设计就花了一周时间。”陈黎明说。

图片

陈黎明的叶雕作品。

当日,记者通过体验制作叶雕,对这位非遗传人身上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实,在案头雕刻只是创作叶雕的工序之一。”陈黎明说。

进入秋季,在市龙源湖公园附近,总能见到陈黎明提着篮子俯身捡落叶的身影。他从成堆的梧桐叶中一片一片选出叶幅宽、主叶茎细、质地细密的叶子。

树叶捡回后,还要经过浸泡、去污、修剪、水煮、设计、制版、压制等10多道工序。他在生活中找灵感,在纸上反复设计构思。剥离叶肉时,用力过大,叶脉会被破坏;用力过小,叶肉剥离不干净,他常常反复修剪、雕刻……

最终,一片片树叶在陈黎明手里实现华丽变身。

图片

陈黎明的叶雕作品。

“叶雕以树叶为载体,巧借天然,传递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利用叶片纵横交织的脉络,创造全新的生命状态。”陈黎明指着工作室内摆放的一件件叶雕作品说。

记者看到,他将焦作山水、太极功夫、南湖红船……一系列反映地域文化、红色主题等题材都“搬上”树叶,可谓化腐朽为神奇,让凋零的落叶重获新生。

那么,陈黎明是如何走上叶雕之路的?

叶雕又名剪叶,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早在周朝就已出现叶雕作品,距今近3000年历史。“陈氏叶雕”起源于清光绪年间。作为陈氏叶雕第五代传承人,出生于1963年的陈黎明,从小跟着奶奶学剪纸,酷爱雕刻、绘画,主动学习绘画知识。1981年参加工作后,他在制镜厂搞绘画、从事装修设计等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功底。同时,他走访叶雕前辈,刻苦钻研叶雕技艺,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2008年以来,他先后获得高级民间艺术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非遗传承人等荣誉称号。

图片

陈黎明伏案进行雕刻制版。

近年来,陈黎明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大胆尝试:将叶雕与绘画、微刻、剪纸、书法、篆刻等多种技艺完美融合,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利用新技术手段推动叶雕量产以降低成本,打造特色文创产品;走进大、中、小学校传授叶雕技艺,培训美术老师,推动部分学校开设叶雕课程……

2013年以来,陈黎明的叶雕作品在全国、全省数十次艺术大赛中获奖;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展览,入选联合国世界非遗保护基金会系列邮票。

以叶为友,一往情深。“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叶雕、欣赏叶雕,让叶雕艺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陈黎明说。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军/文 贾蓝/图图片
您的关注是我们持续更新的动力
欢迎私信提供新闻线索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总值班:程红利    统 筹:王 言
审 核:王建新    责 编:李 锴
校 对:李     编 辑:李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