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月2日报道(本网记者 叶伏国 潘月容)扬起风帆,拉起撩绳,调整舵柄……12月26日下午,在宁德中心城区东湖湖面上,70岁的邝向荣身着朴素工装夹克,一边操作着帆船,一边用心地向身旁几位老师傅传授驾驶帆船技巧,帆上七个醒目的大字“中国人开中国船”格外耀眼。
邝向荣设计驾驶的这艘船是世界首款古为今用的“福船型”中式现代木帆船,此前已在宁德东湖成功首航,是世界首款通过CE认证并取得运动帆船登记证书的中式木帆船。
“我们中国优秀的舟船文化不能消失,我希望能为弘扬中国舟船文化和航海文化尽一份力。”从西式帆船玩家到中式帆船文化守护者,在与邝向荣的对话中,记者感受到他骨子里充满着不服输的劲头。
两次“较量”
迷上中式帆船
邝向荣1954年出生于香港,他向记者发来的名片很闪耀:现代中式帆船专利权人、国际航运协会游艇港专家委员、香港大学文学学士、香港大学建筑学士、香港建筑师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士、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在众多身份中,邝向荣最喜欢的还是帆船玩家,在大学期间就拥有帆船的他,是具有40多年“驾龄”的帆船老玩家。
长期与西式帆船打交道的邝向荣,为何会有浓重的中式帆船情结?邝向荣说,这跟他两次与中式帆船的“较量”密不可分。
在那个年代,中国还比较穷,香港的帆船都是木制的,船身破破烂烂,帆上打满了补丁。有一天,邝向荣开着一条玻璃钢的西式帆船,在维多利亚港遇上一条“破旧”的中式木帆船,就暗自想要跟它比一比。
“那一天风不稳定,时大时小。风大的时候,我们的西式帆船跑得很漂亮,但是风一小下来,我们的帆就没有翼形了,垂在那里。没想到这艘中式帆船却还张着帆,竟然超越了我们。”邝向荣至今依稀记得当时的震惊与好奇。
邝向荣说,第二次见识到中式帆的厉害,是参加环香港岛的帆船赛。当时,邝向荣的船挂着球帆,在横风的状况,已经处于最好的状态。但是一条挂着中式帆的帆船竟然从后面追上来,邝向荣还来不及拿照相机把它拍下来,它已经一下子走远了。
从那以后,邝向荣开始疯狂迷上中式帆船,并花了大量心血研究中式帆装、中式船身、驾驶技巧等。为此,邝向荣还学习了设计软件,在电脑上给船身建模,计算船的稳定性,模拟航行情况,并取得中式软翼帆、中式船身等多项舟船设计专利。
“我的梦想就是坐着自己建造的中式帆船环游世界,让中式帆船文化走遍每片海域。”邝向荣说。
潜心专研
造出世界首款中式现代木帆船
那些年,邝向荣一直在单打独斗研究中式帆船,直到2013年,他在英国找到了“组织”——英国中式帆装协会。参加协会之后,邝向荣学到了很多,也解决了心中的不少疑问。
“我们对中式帆船缺乏关注,惭愧的是西方却有人为我们做了很深的研究。”邝向荣介绍道,西方所出版的书对帆船上的生活、制造、驾驶、帆装都有很详细的记录,而这些在国内是看不到的。1960年第一届单人横渡大西洋帆船赛,有一条挂着中式帆的英国船得了第二名,使得整个世界对中国帆刮目相看。
“中式帆船,可以称得上中国第五大发明。”谈起中式帆船邝向荣如数家珍:中式帆船在性能上有很多优势,拥有纵帆装、水密隔舱、船艉舵等众多世界公认的船舶发明,是中华航海文化的重要符号。
自此,邝向荣便着手继承和发扬中式帆船的造船及驾驶技术,造一艘中式帆船环游世界的念头也愈发强烈。邝向荣开始自学船舶设计软件,使用电脑建模,计算船的稳性与航行阻力,但传统渔船的船型都不能让他满意。于是,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访中式帆船线型,足迹遍布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地。
一次偶然机会,邝向荣在泉州发现南宋古船的“尖底”线型十分特别,经电脑模拟检验发现,这种船型稳定性强,抗横漂能力极佳。于是,他基于南宋古船的尖底线型,设计出了世界首款中式现代木帆船图纸。
有了图纸,还得要有造船工匠师傅。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木船作坊、制造帆船的产业链逐渐消失,获得过去的造船原材料和延用过去建造技术在现实中更是困难重重。
此后几经波折,邝向荣终于找到了接单的造船厂——宁德漳湾造船厂。为了尽快造出船,邝向荣在今年7月份便来到漳湾,与宁德市蕉城区水密隔舱福船研究会3位福船技艺传承人同吃同住近半年。
“我们在中式帆船的传统‘基因’上,边建造边研究,采用环氧树脂高分子材料替代桐油灰、碳纤维材质设计桅杆、激光切割机还原图纸等,终于建成了世界首款中式现代木帆船。”邝向荣说,船从图纸里搬到现实中,远比想象中来的复杂,原本以为2个月内就可以完工,没想到一干就是半年。
木帆船下水那刻,站在甲板上的邝向荣,笑容灿烂。
探索实践
把中式帆船传承下去
“我曾在网上遇到一些玩帆船的中国人,他们看不起中国帆,觉得西式帆比中国帆好。”邝向荣说,其实他们真的不懂,国外其实很早就有人专门研究中式帆船,而且给自己的西式帆船换上中式帆。
“中国人开中国船”。在邝向荣的设计里,每一艘中式帆船的红色中式软翼帆上都有这七个醒目的大字。“我希望通过现代中式帆船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邝向荣坚定的说道。
8年前,邝向荣就与福船研究会因对中式帆船的热爱而结缘,当时的漳湾造船厂一派繁忙景象,如今渐趋冷清,制造木帆船订单少了很多,传承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
“自古至今,中式帆船都是师徒手口相传的文化,极少有图文记录,而且相关名词、动词多用方言俚语,十分难懂。且大部分老师傅都已入花甲之年,如果不抓紧抢救、传承,中式帆船文化可能会在我们眼前失传、绝迹。”邝向荣感慨道。
“设计这艘船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梦想,是希望打开中式帆船在体育运动和休闲领域的大门,让中式帆船文化能传承下去。”在邝向荣看来,随着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中式帆船在运输及渔业中已经没有存在的空间,或许休闲及运动是一个新市场,我们何不尝试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式传承并发扬中式船文化?
“宁德东湖的水文非常适合开展木帆船竞技或木帆船休闲文旅项目。”邝向荣说,帆船造好他将继续他的下一趟旅程。这些天忙着在离开宁德前,传授福船研究会几位老师傅驾驶帆船。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东湖上会呈现出千帆竞发的壮观景象。
在东湖航行中,邝向荣敏捷地在甲板上穿梭,时而用力拉动缭绳,时而根据浪涌起伏,调整身体重心,飞溅的浪花打湿了他的夹克,但他目光坚定,笑容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