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镇位于泾县西南,毗邻黄山、太平湖。建置于北宋,兴盛于明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史称“江南名镇”,素有“小小泾县城、大大茂林村”之说,境内青山环绕,流水潺湲。集镇东溪、古溪两水相抱,魁山一峰独秀。昔有七墩、八坦、九井、十三巷、三十六轩、七十二园、一百零八座大夫第,二十余座牌坊,规模宏大,世所罕见。
茂林有着耕读传家的历史传统。茂林吴氏是皖南名门望族,自北宋迁居以来,人文蔚起,堪称泾县第一家,史上名人辈出。为官者,有清代吏部尚书吴芳培、江南河道总督潘锡恩、新中国第五任国家财政部长吴波、民革中央副主席吴茂荪等;为文者,有并称“茂林三吴”的近代书法家吴玉如、画家吴作人、文学家吴组缃以及经济学家吴半农等。
茂林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34年,红七军团长寻淮洲率抗日先遣队在太平县谭家桥一战负伤至茂林,壮烈牺牲,1938年5月,陈毅率部北上抗日途经茂林,为其撰写墓志铭。建国后,墓于1952年9月,由茂林人民政府,迁至魁山烈士墓。1941年皖南事变前夕,新四军曾在吴氏大宗祠内举行告别皖南民众大会,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发表“告皖南同胞书”的演讲。
茂林镇文物资源极为丰富,以古建筑为主,拥有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148处,占泾县不可移动文物数量近20%。让我们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再一次踏进这座散发厚重历史气息的古镇。
【吴氏大宗祠】
吴氏大宗祠于明崇祯己卯年(1639)由湖广布政使吴尚默创建。为坐北朝南的五间三进二院清代建筑,建筑面积 1131 平方米。前进是仪门和门厅,翘角门楼,凹形大门,门前有抱鼓石一对。前进天井两侧为卷棚式回型庑廊,中进建筑为享堂,后进为三层寝楼。寝楼一层仍以卷棚式回型内廊轩和二进建筑相连贯通,并构成天井,筑水池于其中。建筑外观白墙黛瓦,除正面筑有马头墙,余为硬山屋面。祠内共有18根方形白石柱,另有64根大圆木柱,大厅两边墙上嵌青石碑刻“忠孝节义”四个大字。梁柱粗大,月梁、瓜柱、栌斗均有木雕图案。
该祠在建筑学上有很大的科学艺术价值。门厅内两边各装一间厢房,其后是四方形大天井,天井当中用麻石砌一条过道,天井两边有较宽的走廊,连接第二进享堂;享堂的月梁、瓜柱、撑拱和平盘头等构件上,鎏金绘彩,刻有卷草、云头纹饰,以及龙凤、狮象、麒麟和人物图案。柱础和走廊的墙裙上,也有很精美的雕刻。祠内高悬的匾额和厅中月梁、瓜柱、撑柱等构件上的精美木雕,建筑上的雕刻构件,如轩梁、槅扇、撑拱、斗拱、雀替、柱础等,艺术水平较高,砖石雕刻精美,建筑用花砖为泾县特有。于2004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茂林大夫第】
茂林大夫第建于清中期,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1366.6㎡。由前后两幢建筑组成。前幢有院墙围合,内部建筑呈“L”形布局,依次为位于东南角的八字大门、门房、门房西侧的庭院、轿厅、一进七间的正房以及掩堂组成。前幢与后幢之间有小巷相隔,后幢为一进七间的居宅。该建筑体量庞大,大量使用泾县特有的花砖对墙面进行装饰,梁枋、门窗、柱础等木石构件均精雕细刻。集中体现了茂林古宅之中“文气重于官气、商气”的风貌。该古建筑是茂林籍名人红学专家、文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吴组缃以及其兄长原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经济部统计长、资源委员会驻美国技术委员会专门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顾问,中国人民政协三、四、五届委员的吴半农先生的祖宅。2019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