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长江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一曲《长江之歌》,唱不尽沿线人民对中华母亲河的感恩与礼赞。长江源冰川滴滴融化而成的长江水,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上周,来自西藏玛曲乡小学6名师生代表来到同饮一江水的山水之城重庆,并向重庆滨江学校赠送了采自海拔5400米的姜根迪如冰川融水;同时他们采集重庆长江之水,带回玛曲乡小学永久珍藏、纪念。
“长江源头和沿线的小伙伴,都要成为长江生态小卫士!”12月30日,斯曲拉姆等4位小朋友和他们的带队老师一回到高原,就迫不及待地向同学们分享重庆之行的见闻,因为飞机随身行李重量尺寸的限制,重庆热心人士赠送的大量图书、礼物,礼物中包含礼物中包含八一飞行表演队大队长李斌、女飞行员何晓莉等12名飞行员集体专为玛曲乡长江源第一小学签名的歼10C战斗机模型,非常珍贵,它们将通过邮政渠道在半个月后送至该校孩子们的手中。
缘起:摄影师科考采风“牵线”藏渝学校“结对子”
“这次回访,是因为重庆摄影家协会上半年的科考采风活动。”知名摄影师王正坤说,5月18日至26日,“长江正源-金沙江-虎跳峡”自然与人文影像科考采风活动走进了长江源。参加科考采风的15位摄影人分别来自重庆、成都、北京、珠海等地,5月22日,摄影人们冒着刺骨严寒离开了长江正源,一路赶往“长江源头第一小学”——西藏安多县玛曲乡小学,开展主题公益捐赠活动。
“高原上的小朋友喜欢图书,我们去之前做了精心的准备。”重庆市摄影家协会,向该校捐赠了《中国摄影报》2023年终特刊“长江”专题、《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单之蔷编著的《李白没有见过的风景》、《建党100周年庆典》、《大阅兵》、《什么是重庆》等图书,以及王正坤持续18年对长江三峡创作精选作品制作成数米长的挂图等。
此外,王正坤还受重庆滨江实验学校委托,向玛曲乡小学赠送了校旗、校刊以及精心准备的150套文创学习用具及学校画册,特别是采集自重庆朝天门的长江水,以此宣告重庆滨江实验学校与西藏安多县玛曲乡小学正式结缘成为友谊学校。12月23日夜,参访团乘坐航班从西藏拉萨直飞重庆江北机场,抵渝后师生们很快就适应了“山城”重庆的低海拔河谷自然环境。
长江源头师生赴重庆参访团有4名学生:14岁的南卡珠扎、9岁的达瓦旺久和玉丹热桑、10岁的斯曲拉姆,2位随行老师分别是珠玛拉吉和旦增拉珍,师生6人均为藏族,其中南卡珠扎同学的家就位于长江正源——姜根迪如冰川附近,是名副其实的“长江源头之子”;行摄寰宇地理旅行负责人褚作远负责对接及摄影。
两地青少年共同约定保护美丽长江
12月25日,参访团全天回访坐落于长江之滨的重庆滨江实验学校。该校专门成立接待工作专班,并贴心地安排了四位年龄稍大点的学哥学姐一对一全天陪伴四名藏族学生,最大限度从心理上消除他们初来重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4名藏族学生先后参加体验了“大课间”、两校美术绘画作品交流,同时互赠长江源头与山城重庆主题绘画作品,共同观看王正坤《我眼中的长江》航拍摄影短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设立以及生态移民、减畜退牧等政策的实施,正在逐步恢复和提高长江源头的自然生态品质。
长江源学生展示了藏族糌粑制作技艺;在座谈会上,南卡珠扎向滨江学校赠送了采自海拔5400米的姜根迪如冰川融水,作为纪念“礼物”。
“长江水真美丽。”斯曲拉姆是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她说,在重庆看到的长江很宽阔,这和长江源附近的景象不一样。当天傍晚,参访团师生们来到长江边,遥望暮色中的朝天门和渐渐闪亮的城市灯火,他们在南滨路下一片礁石滩旁,郑重采集长江之水水样,带回玛曲乡小学永久珍藏、纪念,“这很有意义,它见证着我们与重庆小伙伴之间的友谊”。
长江源头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间,平均海拔5370米,风光壮美但自然环境恶劣,当地青少年都是长江生态守护者。孩子们取水后举起透明的瓶子,观察水样,当天他们与结对学校的同龄人约定,“一定要保护好长江碧水,让它永远洁净清澈,就像小伙伴的眼睛一样明亮。”
现场:藏族师生感受山水城市重庆之美
一到重庆,师生们就前往重庆中心城区各热点“地标”,深度感受山水城市之美。
他们的首站是前往“山城之冠”南山植物园,景区工作人员文伟与同事一道带领他们登上大金鹰观景台,观看“鹰飞之城”图文介绍资料。
“很有亲切感,适合孩子们扩大视野。”在南山植物园中医药文化科普展馆内,孩子们通过视频互动,了解虫草的生长过程,这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珠玛拉吉老师说,本次来渝访问,让孩子们增长知识是一个好机会——在九龙坡区黄桷坪四川美院内的重庆当代美术馆,他们参观了“红岩新声”青少年红岩主题绘画作品展;在南山植物园景观温室,同学们寻找来自己产自家乡西藏的植物并合影留念;在“南山一棵树”观景台最高处,他们俯瞰了闻名中外的“山城夜景”。应邀访问南渝中学时,他们在初一年级旁听语文课。
26日,参访师生们来到渝中区,在“云端之眼”观景台俯瞰渝中半岛,目睹轨道2号线“穿楼”奇观。
在“云端之眼”简单而极具温情的欢迎晚会上,爱心人士和公益组织代表向他们赠送了大量“山城特色见面礼”,藏族学生们则用简单的舞蹈与原生态的歌声表达谢意。
当然,令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天下午,在重庆人民大礼堂附近举行的3D纪录电影《新三峡》全国首映仪式,当摄制组负责人得知师生们来自遥远的长江源后,非常高兴,表示能在《新三峡》的首映式上,偶遇远道而来的“长江源的孩子们”,这是一段应该被记录下来的珍贵镜头。
壮美:诗画三峡吸引长江源藏族师生代表
在摄影师眼中,长江之源与美丽的三峡无疑是两张最生动的“生态名片”。褚作远说,今年5月,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和重庆摄影家协会发起的采风活动,运用传统地拍、高空航拍等多种方式以及目前最先进“Inspire3”无人机,开展超高空、多维角度航拍,获取了长江正源最新和高清的源头雪山冰川影像,这些极其珍贵的数字影像作品成为研究长江源头地理、气候,面向公众的长江源科普宣传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为了让长江源师生深入感知长江文化的精华,“三峡之巅”无疑是一个必到的打卡点。
12月27日参访团乘高铁前往渝东北奉节县参观,在奉节赤甲文旅集团专业讲解员带领下,师生们游览了白帝城历史文化景区,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并登上夔门之上的“三峡之巅”,感受长江三峡之壮美风光。
在乘船游览瞿塘峡谷时,师生们被两岸高耸笔直的山体崖壁深深震撼,“想不到发源于沱沱河的长江源在顺流而下之后,竟有如此大的神奇伟力,夔门就像被江水劈开一样笔直!”游船行至江中,微风拂面。四名来自长江源头的藏族少年情不自禁地背诵起了李白的经典名篇《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2月29日下午,师生们坐上飞机,返回高原。透过飞机的舷窗,他们发现飞机正飞过美丽的长江,云雾中的长江就像洁白哈达一样美丽,“到过重庆,更爱长江。”这是师生们共同的感受,孩子们表示,将把重庆之行的见闻写成文字,让更多的藏族青少年读到,同时,也将把在重庆拍摄的图片办一个展览,展示长江沿线之美,让“长江环保小卫士”更强大,守护好长江源。(记者 陈军 摄影报道)(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