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赋能高质量人才培养

内蒙古师范大学坚持以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围绕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与服务,结合多年信息化建设积淀,建设了人工智能赋能的“内师在线”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强化对于本科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一体化管理与服务。平台以微服务架构打通多个教学与管理系统,纵深覆盖“人、班、课”与知识点全维度数据,致力于为课堂教学、教务管理及持续决策改进提供闭环式支持,以数字化赋能高质量人才培养。

设计一体化管理平台,强化人工智能助管

学校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实践学分制改革,当时借助信息化技术研发了早期教务管理系统,并不断升级迭代至B/S模式。随后虽陆续建设各类教学平台(如实验教学管理系统、通识课资源平台、在线考试系统等),但不同系统各自独立,信息孤岛难以支撑教学改革的深层需求。为满足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重构与专业认定评估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学校与企业携手,通过统一规划与技术突破,搭建完整的信息化底座,形成覆盖教学、研究、评价等多模块、可持续改进的一体化管理平台。

平台建设遵循“整体规划、微服务耦合、数据统一、智能驱动”的原则,既要在宏观层面实现涵盖教务、教学质量管理与效果评价的全流程管理,也要在微观层面灵活调配各种组件化应用,确保系统在不断演进中具备高可扩展性,为教学改革与管理创新奠定牢固基座。

融合人工智能与知识图谱,凸显人工智能助教与助学

一是构建重塑的技术底座。将教务系统与课程平台深度融合,使排课选课数据可无缝对接教师课程空间,减少教师在多个系统间重复操作的负担。通过升级微服务技术架构,提高系统访问效率与交互友好度,为后续新需求的快速实现提供可能。

二是打通数据流动并实现闭环式管理。从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大纲课程实施到学生学习数据分析,所有关键环节在平台内持续沉淀与互联。教师可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得到数据反馈,管理者也能及时掌握教学与管理的整体动态,为下一步决策与教学改革提供量化依据。

三是知识图谱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平台在“人、班、课”基础数据之上,进一步将课程内容、专业核心知识点通过知识图谱工具梳理与可视化,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深层互动赋能。人工智能助教技术则围绕课程资源,提供智能答疑、个性化学习建议与自动出题等功能,大幅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体验。

四是专业认证支撑与实践创新。基于OBE理念(以产出为导向),平台特别构建了专业达成度分析与教学评价系统,实现对每门课程在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等方面的达成度定量评估。系统中沉淀的教学过程数据还能为专业认证提供更完备的证据链。同时,“线上双选”实习管理服务模块成功解决大量师范生实习配对与就业指导问题,为师范生和实习学校搭建供需双方双赢的“云端桥梁”。

改革师范生实习实践,深化人工智能助研

一是整合多元资源、丰富教学场景。平台已涵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教师发展、科研培育与教学质量管理等功能模块,大大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协同效率。2020—2022年间,已有数千门课在平台上线,上传数十万份教学资源,其中包括视频、PPT、图片、题库等。大规模混合式教学实践不断累积宝贵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经验。

二是疫情防控期间的重要保障。在疫情防控期间,平台运行平稳,实现全校范围内的“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涵盖线上排课、线上实习、云答辩在内的多个教学环节。数万名师生通过“内师在线”顺利完成课程学习、毕业论文与实习工作,充分凸显了平台在紧急状态下的应变能力与强有力的教学支持功能。

三是师范实习改革的经验示范。学校“教育实习双选”模式依托平台构建线上系统,采用供需匹配方式,让实习生与实习学校进行自主选择。此举不仅解决了实习难题,也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服务。相关改革成效已发表于多家权威媒体,被内蒙古自治区评为改革优秀案例,受到业内广泛关注。

“内师在线”平台下一步将细化数据颗粒度,完善知识图谱与人工智能算法架构,为教学质量评价与改进提供更科学、客观的支撑;继续拓展智能教学及实践场景,深化个性化与可视化服务,推动本科人才培养全面迈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时代。通过强化数据驱动与校企协同,持续优化资源配置与服务流程,最终实现师范教育现代化与管理效能提升,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王利 苏贵斌 邓鑫)

【来源:中国教育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