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新风貌 | 泡桐树下见证“阡陌郊野”蝶变“产业新城”

导 读

地铁亦庄线万源街站周边街区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起步区,坐落有经开区最早的办公楼和产业园,见证了经开区从阡陌郊野到产业新城的全过程。凭借“亦”马当先的魄力,“历史溯源地,产业新高地,网红打卡地”融合发展在这里成为现实。
万源街与宏达北路十字相交,这个路口不仅有而今的车水马龙,更记载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十多年发展的年轮。道路两侧高大的泡桐树,是当年经开区的创业者亲手种下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局副局长刘凌介绍:
刘凌:当时在设计的时候就想,经开区的每一条街都有一种树。这个泡桐的树龄应该是跟开发区的年龄差不多,也见证着开发区日新月异的变化。
冬日里的泡桐虽然不似春风里浪漫,但在凛冽里更多了一分不屈的风骨。

图片

地铁亦庄线万源街站片区“泡桐大道”/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局提供
刘凌:因为现在是冬天,只是泡桐树,但也能看到那个树非常参天。到四月份,泡桐树会开出粉色的花朵。去年我们在这儿举办了泡桐花节,大概有16万人到这儿打卡。去年一张特别经典的照片就是粉红色的泡桐大道下面,一辆小马智行的无人车驶过,形成了非常美的景色。

图片

“小红楼”经过更新成为经开区区史馆/记者拍摄
以万源街路口为中心,宏达北路南北为轴,北至万源北小街,南到中和街,这里是经开区建设的起步区。其中,1993年投用的经开区管委会首个办公楼“小红楼”就坐落于此。经过更新改造,“小红楼”变身区史馆。尚亦城(北京)科技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窦静说:
窦静:“小红楼”是一幢三层的红砖楼,在经开区初创期这里不仅是管委会的办公地点,也是咱们经开区招商引资、接待来宾的重要场所。为了补充经开区历史文化展示设施的短板,同时保留经开区历史记忆的载体,咱们“小红楼”整体保留,改造为北京经开区区史馆,已累计接待7万余人。

图片

“小红楼”原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局提供
低头看脚下,庭院里一条星光大道铺展开来,一颗颗闪耀的星星都是在经开区落地开花的企业。
窦静:这个是我们为充分展现开发区良好的营商环境,打造的一条企业的星光大道,铺设着入区的世界500强企业、上市企业,以及对开发区有着特殊贡献的企业LOGO,共同见证经开区不凡的发展历程。

图片

开发区建设初期亦庄乡大队的手摇电话/记者拍摄
“小红楼”外墙16字标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抓住机遇、真抓实干”被原样保留,强化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在亦庄土地上留下的精神印记。走进区史馆,拿起开发区建设初期亦庄乡大队的手摇电话,一段时光对话让人瞬间穿越,一幅经开区发展长卷也随之缓缓展开。
电话音:同志你好,是亦庄乡政府吗?
电话音:你好。请问您接哪里?
电话音:麻烦您帮我接北京市政府。
电话音:好,您稍等,我给您接到亦庄总机,接红星区总机,再到市里。

图片

从“北京亦庄工业小区”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三级跳/记者拍摄
1992年4月8日,北京亦庄工业开发区举行奠基典礼,1994年8月25日被批准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成就伟大企业的地方开始发芽。尚亦城科技会展有限公司场馆运营中心王莹介绍:
王莹:1991年8月15日,北京市政府召开第十八次市政府常务会议,会议讨论关于建设亦庄工业小区的问题,将北京工业小区更名为北京亦庄工业小区,先以两平方公里起步,当时的开办费用也只有250万元。我们从“北京亦庄工业小区”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三级跳。

图片

“小白楼”现为北京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记者拍摄
“小红楼”对面就是“小白楼”,是当年经开区管委会的第二座办公楼,于1994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如今,通过原貌重建、背后加建的方式,“小白楼”变身“大白楼”,成为北京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也是全国首家“一站式入区服务集成平台”。尚亦城(北京)科技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窦静介绍:
窦静:经开区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新模式,就是从这里开启的,被看作是我们经开区改革发展的源泉之地。“小白楼”进行了多次改造升级,它不光是外在的装修变化,实际上是内部深层次的产业组织变化,带来了我们新的白楼的形象。一层设置了国际人才服务区、“两区”建设服务区、政策申报服务区,还有24小时自助服务区及迎商中心。二层设置了准入准营服务区、社会事务服务区,还有工程建设服务区及远程交互中心,三层为办税服务区,四层为不动产登记服务区,五层是社会保险服务区和医疗保障服务区,让企业、群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图片

“小白楼”功能齐全/记者拍摄
“小白楼”不仅为企业提供便利,对市民来说也有诸多方便。霍先生赶着午休时间,来这里换领机动车驾驶证,体检、拍照一条龙、全自助。
霍先生:以前是在东四环那边办,那块儿人太多。因为我上班在亦庄这嘛,所以我说来试试,头一回自助办理。这里配套设施也比较全,项目也比较多,您看那边也有自助的设备,就是有些业务你自己去办就行了,不用去柜台了。服务各方面都比较到位,刚才进来的时候,有个姑娘(工作人员)专门送一位老太太去相应柜台。

图片

“小白楼”也是市民口中的“城市会客厅”/记者拍摄
“小白楼”一层大厅中庭环形布设着灰绿相间的组合沙发、葱郁蓬勃的绿植,还有极具科技感的透明旋转楼梯,走累了随时可以进来歇个脚,喝口水,难怪市民们评价这里“既高大上,又接地气,像是城市会客厅”。
市民:感觉挺亲民的,来到这里就是坐坐、喝杯水、取个暖、上个卫生间都挺方便的。

图片

地铁万源街站西侧就是“小白楼”及休闲广场/记者拍摄
如果您是乘地铁来“小白楼”办事,从万源街站出来买一份早餐,穿过焕然一新的站前广场,步行五分钟就到“小白楼”。站城一体化设计,让人从到达的一瞬间便已融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局副局长刘凌介绍:
刘凌:现在我们经常会讲到TOD这个概念,就是“轨道微中心”的这么一个概念。当时将政务服务中心前广场和酒店前广场、地铁站进行了一个整体的考虑,出了地铁站我们就可以到大概7000平米的集疏散、休憩于一体的公共开放空间。

图片

地铁站与“小白楼”之间的开放空间/记者拍摄
地铁万源街站以西是“小红楼”、“小白楼”,以东是宏达工业园等最早一批入驻的产业区。30年来的发展,万源街站周边片区产业也快速迭代,出现了建筑空间闲置、产业水平不高、公共空间陈旧等方面的问题,城市更新便成了应有之义。刘凌说:
刘凌:我们每块工业用地其实都有相应的经济指标来为区域作出贡献,区域发展得好了,税收增加了,我们才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区域的学校、医院、道路等公共服务的建设中来。通过城市更新把产业园区的活力重新激发出来。目前,我们结合区域的特点,出台了2.0的关于工业用地城市更新的实施细则。

图片

地铁亦庄线万源街站周边街区更新项目分布图/尚亦城(北京)科技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2020年经开区出台了全市首个区级城市更新政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促进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的若干措施(试行)》。万源街站周边片区落实政策要求,坚持“工”改“工”,也就是低效停产的工业用地优先转型为产业园区。同时,经开区城市建设理念从“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文字顺序的调换意味着理念的更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局副局长刘凌说:
刘凌:以前我们更多的是叫“产、城、人”,产业优先,第二是城市,第三才到人。从2019年我们亦庄新城进行了扩区,我们从60平方公里扩展到225平方公里,其实我们的建设理念也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现在就是叫“人、城、产”,更多的是研究人、产业人群,他们怎么在亦庄新城过得更开心,工作更舒心,生活更便利。原来一提到亦庄,大家总认为是一个功能区、产业区,但是经过这次片区更新以后,区域的活力、年轻力其实就提升了。

明年四月,泡桐花开时
来春天里约会吧!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源及记者、编辑等信息)

内容来源:北京交通广播记者李天一,主编朱来生

编辑:北城

值班主编:彭菲

监制: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