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刘凌:当时在设计的时候就想,经开区的每一条街都有一种树。这个泡桐的树龄应该是跟开发区的年龄差不多,也见证着开发区日新月异的变化。
刘凌:因为现在是冬天,只是泡桐树,但也能看到那个树非常参天。到四月份,泡桐树会开出粉色的花朵。去年我们在这儿举办了泡桐花节,大概有16万人到这儿打卡。去年一张特别经典的照片就是粉红色的泡桐大道下面,一辆小马智行的无人车驶过,形成了非常美的景色。
窦静:“小红楼”是一幢三层的红砖楼,在经开区初创期这里不仅是管委会的办公地点,也是咱们经开区招商引资、接待来宾的重要场所。为了补充经开区历史文化展示设施的短板,同时保留经开区历史记忆的载体,咱们“小红楼”整体保留,改造为北京经开区区史馆,已累计接待7万余人。
窦静:这个是我们为充分展现开发区良好的营商环境,打造的一条企业的星光大道,铺设着入区的世界500强企业、上市企业,以及对开发区有着特殊贡献的企业LOGO,共同见证经开区不凡的发展历程。
电话音:同志你好,是亦庄乡政府吗? 电话音:你好。请问您接哪里? 电话音:麻烦您帮我接北京市政府。 电话音:好,您稍等,我给您接到亦庄总机,接红星区总机,再到市里。
王莹:1991年8月15日,北京市政府召开第十八次市政府常务会议,会议讨论关于建设亦庄工业小区的问题,将北京工业小区更名为北京亦庄工业小区,先以两平方公里起步,当时的开办费用也只有250万元。我们从“北京亦庄工业小区”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三级跳。
窦静:经开区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新模式,就是从这里开启的,被看作是我们经开区改革发展的源泉之地。“小白楼”进行了多次改造升级,它不光是外在的装修变化,实际上是内部深层次的产业组织变化,带来了我们新的白楼的形象。一层设置了国际人才服务区、“两区”建设服务区、政策申报服务区,还有24小时自助服务区及迎商中心。二层设置了准入准营服务区、社会事务服务区,还有工程建设服务区及远程交互中心,三层为办税服务区,四层为不动产登记服务区,五层是社会保险服务区和医疗保障服务区,让企业、群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霍先生:以前是在东四环那边办,那块儿人太多。因为我上班在亦庄这嘛,所以我说来试试,头一回自助办理。这里配套设施也比较全,项目也比较多,您看那边也有自助的设备,就是有些业务你自己去办就行了,不用去柜台了。服务各方面都比较到位,刚才进来的时候,有个姑娘(工作人员)专门送一位老太太去相应柜台。
市民:感觉挺亲民的,来到这里就是坐坐、喝杯水、取个暖、上个卫生间都挺方便的。
刘凌:现在我们经常会讲到TOD这个概念,就是“轨道微中心”的这么一个概念。当时将政务服务中心前广场和酒店前广场、地铁站进行了一个整体的考虑,出了地铁站我们就可以到大概7000平米的集疏散、休憩于一体的公共开放空间。
刘凌:我们每块工业用地其实都有相应的经济指标来为区域作出贡献,区域发展得好了,税收增加了,我们才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区域的学校、医院、道路等公共服务的建设中来。通过城市更新把产业园区的活力重新激发出来。目前,我们结合区域的特点,出台了2.0的关于工业用地城市更新的实施细则。
刘凌:以前我们更多的是叫“产、城、人”,产业优先,第二是城市,第三才到人。从2019年我们亦庄新城进行了扩区,我们从60平方公里扩展到225平方公里,其实我们的建设理念也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现在就是叫“人、城、产”,更多的是研究人、产业人群,他们怎么在亦庄新城过得更开心,工作更舒心,生活更便利。原来一提到亦庄,大家总认为是一个功能区、产业区,但是经过这次片区更新以后,区域的活力、年轻力其实就提升了。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源及记者、编辑等信息)
内容来源:北京交通广播记者李天一,主编朱来生
编辑:北城
值班主编:彭菲
监制:赵鹏
查看原图 15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