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鲎(hòu,Tachypleus tridentatus),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又称“中华鲎”“三棘鲎”,在福建省,它们常被称为“夫妻鲎”“海怪”,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是世界上仅有的4种鲎之一(分别为中国鲎、圆尾鲎、巨鲎和美洲鲎)。它是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一环,生物进化历程中的一个奇迹,其独特的生理结构和机能也与生物知识紧密相连。为什么说它是来自滨海的“隐士”?且让我细细道来。
(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身披“盔甲”
中国鲎长得十分奇特,外披厚厚的坚硬甲壳,其上分布着很多尖尖的小刺,这是它保护自己的秘密武器,让天敌们无从下手。它的体形近似瓢形,腹面扁平,背部拱起,这种弧形的身躯让它特别抗压。
它的身体分为3部分:头胸部、腹部和长长的剑尾。头胸部覆盖着马蹄形背甲,上有3条纵嵴,两侧的嵴外侧各有一复眼,帮助它们观察海洋中的复杂环境。在头胸部腹面,有6对围在口周的附肢,它们功能各异,或协助夹取食物,或用于爬行,或用来助推前进,明白为什么叫它们“肢口纲”动物了吧?
鲎的背部和腹部(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中国鲎的腹部较小,呈六角形,两侧有若干锐棘,这也是它的护身“武器”。腹部有6对附肢,第1对形成生殖厣(yǎn,保护其生殖孔的器官),后5对附肢上各有一对书页状的鳃,是它们的呼吸器官。
中国鲎的尾部则是一根长长的剑尾,状如侠客使用的刺剑,所以被叫作剑尾目。其横截面呈三角形,背部棱角上布满小刺。剑尾与腹部之间的关节转动灵活,不仅能在爬行和游泳时起到平衡身体的作用,也是鲎用来翻身的杠杆。当它不小心“四脚朝天”时,就可以用剑尾翻过身来,保护自己柔软的腹部。
正用剑尾支撑翻身的鲎(供图 / 翁朝红)
“隐士”漫长的一生
在春、夏季水温适宜时,母鲎会驮着公鲎随上涨的潮水前往高潮区(介于大潮高潮线和小潮高潮线之间的地区)沙滩繁衍后代,产下鲎卵后,再回到大海中的家。
鲎的行动轨迹(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鲎卵在沙滩孵化后,幼鲎会漂移到潮间带(介于大潮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底栖带,周期性地暴露于空气中)泥沙滩里安家,不断地蜕皮、长大。它会在这里生活5~8年,蜕10~12次壳,才能变成黄皮鲎(亚成年),回到海中生活。它的生命周期十分漫长,从受精卵发育至性成熟通常需要10~15年,成年后还能生活多少年,现在还没有人知道答案。
不同年龄的鲎标本(供图 /翁朝红)
虽然在海滩上生活的时间漫长,但人们却很难发现它们。因为幼鲎只在1~2小时的低潮期爬出来觅食,大部分时间钻进底质中睡大觉,在潮滩上爬行时,它们身上往往也会覆盖一层灰黑色的泥沙,只有爬行时留下的“川”字形“鲎道”会暴露它们的踪迹。大鲎们冬天会生活在较深的海域,次年水温升高时重返浅水域觅食(它们喜欢吃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等),但大部分时间也躲在底沙中。所以我们将它们称为神秘的“隐士”。
鲎及其爬行留下的“川”字形运动轨迹(图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保护中国鲎和它们的家园,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若发现有人捕捉或贩卖中国鲎时,我们要及时报警;不要踩踏潮间带的幼鲎生活区,更不要尝试捕捉幼鲎。让我们携手保护它们,让这一古老的物种继续遨游于海洋。
撰文 | 潘杭钊 翁朝红
责任编辑 | 牛一名 张丽涵
运营编辑 | 张丽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