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在云南的日军雕像,日本要求拆除,中国拒绝:先处理好你们的靖国神社

在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有四个日军跪像面朝烈士墓园,已经在这里“跪了”近80年。

这四个雕像的存在,是为了纪念抗日英烈,也是一种对侵略者的警示。

近年来,日本多次要求拆除这些跪像,甚至试图通过投资换取妥协。

然而,我国的回复只有一句话:“拆可以,先满足三个条件!”

这三个条件到底是什么?为何日方始终无法接受?这段历史背后有怎样的恩怨和警示意义?

图片

腾冲战役国殇墓园的历史

腾冲,这个云南的边陲小城,在抗日战争中成了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

这座城镇不仅是我国通往缅甸的重要通道,更是日军向我国纵深推进的战略要地。

1942年,日军攻占腾冲后,迅速修建防御工事,将这里变成一个“死城”。

两年后,经过调整的中国远征军发动反攻。

自5月11日强渡怒江开始,远征军用127天的时间,付出了1.8万名将士伤亡的代价,彻底光复腾冲。

这是我国抗日战场上第一个完全收复的日军占领县城。

这场战役中,日军伤亡6000余人,但远征军的伤亡更加惨烈。

很多烈士在战后无法辨认身份,至今还有三分之一的遗骸未能归葬。

战后,腾冲人民为了纪念这些抗日英雄,在腾冲修建了国殇墓园。

这里埋葬着9168位远征军将士,被誉为我国抗战正面战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园。

然而,在烈士墓园旁,还修建了一座“倭塚”,专门安葬侵略者日军的尸体。

为了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怒,腾冲人民设计了4个下跪的日军雕像,以此作为永远的警示。图片

日方多次要求拆除跪像

这些日军跪像的存在,从一开始就让日本极为不满。

20世纪90年代,日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甚至提出以数亿投资为条件,要求拆除跪像。

这一要求被腾冲政府直接拒绝,不仅如此,当地居民还自发表明立场:不给日本人提供住宿和食物,以此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怒。

日方的要求不止于此。

近年来,日本政府多次通过外交途径施压,要求拆除跪像和归还日军遗骸,并提出要将“倭塚”改建为纪念中日友好的场所。

然而,我国每次的回应都非常明确:“可以拆,先答应三个条件。”图片

我国提出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拆除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是日本供奉二战战犯的场所,其存在本身就是对历史正义的嘲讽。

这里供奉的不仅包括在中国犯下累累罪行的侵华日军,还包括一些被追封为“民族英雄”的将领,如藏重康美。

这些人在我国的土地上犯下滔天罪行,却在日本被祭拜为“英雄”,这与我国的民族感情格格不入。

修订历史教科书。

长期以来,日本教科书中对侵华战争的描述一直充满偏见。

南京大屠杀在教科书中仅以寥寥几字轻描淡写,而整个侵华战争则被描述为“被迫应战”。

这种历史修订让日本的年轻一代对侵华历史缺乏正确认识,甚至产生了对侵略行为的认同感。

我方提出,修订教科书、正视侵华战争历史,是日方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向中国人民道歉。

从战后至今,日本政府从未正式为侵华战争向我国道歉。

他们在国际场合往往避谈侵华暴行,只强调“希望与中国友好”。

这样的态度不仅让我国难以接受,也让无数抗战烈士和无辜受害者无法瞑目。图片

对于这三个条件,日方始终无法妥协。

这背后不仅是历史问题,更是政治和文化上的纠葛。

靖国神社承载着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政治利益,一旦拆除,可能引发国内不满。

教科书的修订更涉及日本战后教育体系的深刻变革,这直接关乎日本青少年的历史观塑造。

而对于道歉,日方更担心一旦正式道歉,将会引发赔偿要求,甚至影响其国际形象。

对于腾冲的居民来说,四个日军跪像早已不是简单的雕塑,而是历史的警钟。

这不仅提醒着当地人勿忘历史,也向每一个参观者传递了民族尊严的分量。

图片

来源:

中国小康网《4个日本兵长跪在中国,日本多次要求拆除,中国:先应3个条件》

澎湃新闻《致敬 腾冲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