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谢春晖 金檬
清晨6点,伴随着站内的起床铃响起,消防员们迅速起床集合,在指导员许浩峰的带领下,绕着杭州吴山消防救援站的瞭望塔,一圈圈地晨跑。
在杭城的“心脏”地带,吴山景区交织出一片繁华与古韵。
站在瞭望塔的塔顶,能够看到杭城的日出,西湖边的人潮,也能俯瞰鳞次栉比的高楼,城市的繁华脉络纵横铺展。杭州有句俗语“城隍山上看火烧”,就和这座瞭望塔有关,它还有另一个名字——“望火楼”。
2025年1月1日,对于驻守在吴山瞭望塔的消防员们来说,是无数个日夜中很普通的存在。而这座吴山瞭望塔、老底子的“119”,也正式迈入守护杭城的第118个春秋,它静静矗立,目睹着岁月流转和城市变迁,也见证着消防使命的传承和接力。
受访者供图
百年“望火楼”,黑科技护杭周全
去过杭州河坊街、吴山景区一带的人,肯定见过这座位于吴山东北面半山腰上的高塔。
110多年前,吴山瞭望塔也被称为“望火楼”,因为当时它的作用就与消防救援有关。“‘望火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是中国较早的消防站。”许浩峰说。
受访者供图
从起初的摇旗敲钟,到后来的手摇电话机,再到现在的天眼、无人机,这一百多年间的变化,是吴山瞭望塔的蜕变,也是消防救援力量向专业化转型的印证。
“我们现在比以前可轻松多了,现在已经不用人工瞭望了,通过天眼系统就能在第一时间发现起火的区域,并立即调度消防救援力量。”许浩峰带着记者沿楼梯来到瞭望塔顶,他指了指安置在塔顶的鹰眼摄像机、热成像摄像机等技防设备等:“这些设备都接入了我们的天眼系统,可以实时观测。”
站在吴山瞭望塔顶俯瞰 记者 谢春晖 摄
许浩峰说,摄像头能覆盖半径30多公里的圆形范围,几乎能把大半个杭州主城区看清楚,哪里冒烟失火,天眼都会第一时间介入。“别看我们常驻的消防员人数不多,但在黑科技的助力下,无论是响应速度还是专业性,一点都不会差。”
2021年1月,吴山消防救援站正式启用,也是自那时起,这座百年“望火楼”有了一系列黑科技,更好地保护杭州周全。
这些年,吴山瞭望塔再次焕发生机。
“除了天眼之外,在我们2楼的平台上,还增设了无人机机巢,停放在此的是一架全方位消防火情侦察无人机。方圆7公里的范围内,它都能第一时间抵达,并探测火场情况。”消防员还向潮新闻记者演示了无人机起飞和探测的操作。
全方位消防火情侦察无人机。潮新闻记者 金檬 摄
除了探测火情,每到节假日,这架科技感满满的无人机还能发挥实际用处。“你看元旦第一天,吴山景区客流量很大,尤其是早晨登高爬山的人很多。今天我们就准备用无人机多次勘察景区客流情况,尤其是监测客流密集的区域,如果有游客登山受伤等情况,也可以第一时间展开救援。”一名消防员说道。
00后消防员常驻,元旦里的别样守护
早上7点不到,装备室内,两名消防员穿上“橙装”,戴上红色头盔,背起救援装备背包,带着救援绳,走出瞭望塔,开启2025年第一天的巡逻。
新年第一天,00后消防员上山巡逻。记者 谢春晖 摄
“我们负责的主要就是吴山这一片。”许浩峰说,辖区有很强大的消防救援力量,因此吴山消防站的火情出警量并不算多,“我们日常参与更多的是一些社会服务和抢险救援。”
就在元旦前两天,他和队友就一起帮助辖区单位摘掉了一个马蜂窝。
元旦这天,吴山客流量激增,许浩峰就安排站内消防员带上装备,轮流到吴山上巡逻,以便现场发生意外时,消防救援人员能及时处置。
第一批上山巡逻的是站内最年轻的两名00后消防员。
“今年是我在吴山站的第四年了,也是第四次在这里跨年。”2000年出生的陶嘉洛告诉记者,初入这里,不像他想象中那样总是与熊熊烈火搏斗。
00后消防员 记者 谢春晖 摄
“比起主城区其他消防站,我们这里火情出警不多,更多时候是监测预警,防患于未然。”陶嘉洛说,真正了解到“望火楼”的前世今生后,会觉得“能在这里值守其实是一件挺神圣的事情”。
节假日的时候,除了加密监测辖区的火情预警,在山上巡逻的频次也会更多。“昨天跨年夜,我们一直巡逻到凌晨1点。”他说。
前段时间,他还参与了一次受伤游客的救援。“那天雨下得很大,一名游客在吴山的上山路上滑倒了,没法走路。我们接到警情后,第一时间就去救援,把游客安全护送下山。”陶嘉洛说,他的工作日常多是这些不算轰轰烈烈的“小事”“用自己的力量默默坚守,也挺有意义的。”
受访者供图
张志杰是站里年纪最小的消防员,2005年出生的他来到吴山消防站不过1年,看上去还有些青涩。但在工作中,他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飞手”。
“我的新年愿望就是大家都平平安安。”张志杰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