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这里有位能干的女支书

在肥城市安驾庄镇,有这样一位“女强人”,她巾帼不让须眉。不论是困难复杂的脱贫安置工作、还是妇女儿童老乡们的烦心事、闹心事,她都勇挑大梁 “来者不拒”,她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行动、真诚服务,诠释了新时代女性的使命与担当。她就是张家埠村党支部书记张敬,2023年她成了村里新一任的支部书记,用柔弱的肩膀扛起责任与使命以坚毅的精神笑对困难与挑战,无惧风雨、无畏酷暑,书写着巾帼不让须眉的使命担当。

图片

俗话说“雁飞千里靠头雁,船载万斤靠舵人”。说起张家埠村这一年多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都对这位“女支书”竖起了大拇指,夸赞这是组织给村里派来的“强将”。

幸福食堂,让土地成为老人养老的依靠

张敬为人豁达,做事干练,坚毅的性格使她成为大家眼中的“铁娘子”。

张家埠村原本是一个位置偏僻、交通闭塞的村庄,位于安驾庄镇东部,在村常住的人口仅有210人,其中60岁以上的就有140人。

“张老,我们来看看您!”“最近天冷,您有啥缺的?最近身体咋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最近气温骤降,张敬来到老人家里看望。她口中的张老今年93岁,是一位独居老人,常年一个人在家,也是整个村她最放心不下的老人。“张老患有心脏病,有2次在家突然犯病,还好及时发现,我们迅速把张老送到医院才没事。”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张敬仍然心有余悸。从那以后,张敬每2天就到张老家“转悠”,及时了解张老的情况。

老年人基数较大,为此,如何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成为她的“心头忧”。为解决这一问题,她多次与老人交流谈心,多方调研后,以全村150亩“一块田”种植收入为经济来源,成立幸福食堂,在解决农村老年人吃饭问题的基础上,配备有书报阅读、棋牌桌等文化娱乐区,为老人们打造了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休闲娱乐的“温馨家园”。对患有特殊疾病人员、行动不便人员,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去年以来,安驾庄镇聚焦破解“农村养老依靠谁”“土地抛荒谁来种”和“乡村发展没动力”等难题,立足实际,探索“一块田”改革,在保持土地所有权不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前提下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村集体将“一块田”经营所得收益用于幸福食堂持续运营,形成了“一亩三分地给村,一日三餐免费”的“以地养老”新模式。截至目前,安驾庄镇以正东村为试点推广以地养老模式,冯家楼村、张家埠村、北赵庄村、三岔口等多个村均建成幸福食堂,全镇越来越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了热乎饭。

爱心超市,让积分成为村庄治理的法宝

图片

在群众的心中,张敬就是“万金油”,大小问题,只要找她就能解决。

“我们买米、买油、买盐,都要到镇上或者别的村,太不方便了。”村民王大娘找到了张敬。

原来村里从来没有过超市,在这个动动手指就能让商品送货上门的时代,村民依然过着远离现代商业的“世外桃源”生活。每次村民外出,都会把家里需要的生活物资一次性采购充足。随着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们行动不便,日常采购变得越来越难。

今年,张家埠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了银龄爱心超市,坚持“健全制度、以德积分、以分换物”的工作思路,利用“小超市”带动“大文明”,让积分超市真正成为引领群众、凝聚群众、带动群众、教育群众的生动课堂和实践阵地。

10积分兑换一袋洗衣粉,11积分可兑换一瓶洗洁精,12积分可兑换一提卫生卷纸……走进安驾庄镇张家埠村积分超市现场,干净整洁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生活用品,每件物品下方都标有兑换的“积分分值”。从实用的米、面、油到精致的家居小物件,一应俱全。这里商品不用群众花钱购买,流通的“货币”是积分。“我的积分可以兑换一袋米和一瓶油”“我的可以兑换一提纸巾”,在积分超市里,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相互讨论着,用挣得的积分,兑换着自己需要的物品。

村民纷纷表示:“这些事本来是我们应该做的,却还能得到积分兑换物品,我们老百姓打心眼里觉得政策好,参与集体做事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了!”

老人家的水管坏了谁来修?村里的卫生怎么保持?孤寡老人生活物资谁帮忙购买?围绕这一系列难题,张家埠村从实际情况出发,成立移风易俗、帮办代办、环境卫生清理、互助养老、文明创建、专业维修等六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互相配合开展服务活动,为群众提供不同领域的专业化志愿服务,让志愿帮扶更专业、更高效、更贴心。同时,志愿者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将时长转化为积分,在积分超市兑换商品。同时,不少群众也加入志愿队伍,志愿队伍的组建不仅提高了张家埠村志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凝聚了队伍整体力量,也增强了村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张家埠村时时温暖。

“让志愿者和村民的付出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得到回报,满足大家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激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源动力,使基层治理走深更走实。”张敬说,超市以积分激励机制让志愿服务有迹可循,营造了“赚积分、比着干、作贡献”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张家埠村六支志愿服务队人数已达到100余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余场,兑换积分达2000余分。

移风易俗,让减负成为乡村文明的利器

“忙活一上午了,大家吃一碗歇歇!走进张家埠村,记者看到张敬正在忙着招呼客人。

“以前村里办白事,所有的客人都要到场,吃饭要坐大席,有的酒席会上12-14个菜,一般都是坐三四十桌,至少也得500多元一桌,算下来一场白事至少要两三万元。”村民殷爱荣表示,摆席最多的时候甚至有的人家能摆到五六十桌,花的钱就更多了。

作为村里的长者,今年77岁的殷爱荣回忆说,多年前,这一带的村子,有的村民为了面子“风光”大办丧事,有的家庭咬牙硬撑,有的贫困家庭无奈东借西凑,背上经济债和人情账。

一些人家口袋空了、亲情淡了,“死”要面子“活”受罪,逝者葬礼变成生者负担,陈规陋习成为紧箍农村群众的一道“无解难题”。

“现在,我们村白事由村里处事公道、在群众中威望高、办事能力强的村干部、退休教师和村民代表组成红白理事会,帮忙为村民操办红白喜事,既省事又省钱,效果很好。”张敬介绍,如今,张家埠村白事“一碗菜”早已成为村民的习惯和共识。

“一碗菜”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乡风文明和百姓减负“两把锁”。在张家埠村的示范带动下,现在的安驾庄镇,红白喜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追求勤俭节约的多了,社会风气持续向善向好,人们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村里的好儿女、好媳妇、好婆婆、好村民变得越来越多了,大家遵守村规民约,带头移风易俗。如今,以善治家、以孝传家、以德兴家已成为安庄新风尚。

凭着一腔热血、一心为民的劲头,张敬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张敬舍小家顾大家,经常是白天协调,晚上加班,顾不上家里的老人、小孩,总有一股 “不会累”的干劲,张家埠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她继续在张家埠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张静)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