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受损冤案,瑞典为何只敢针对我国货船?外交部坚定发声回应

2024年12月21日,波罗的海的寒风还未散去,我国货船“伊鹏3号”却终于驶离这片是非之地,恢复了正常航行。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一个多月前,11月17日,两条重要的海底光纤电缆在波罗的海短时间内相继受损。

瑞典等西方国家毫无依据地指控“伊鹏3号”涉嫌破坏光缆,还出动军舰围堵货船。

然而,我国强势回应:“没有中方代表在场,任何调查无效!”

究竟是瑞典的“有罪推定”策略,还是另有隐情?

图片

波罗的海电缆受损,“伊鹏3号”被推上风口浪尖

11月17日,波罗的海区域的两条光纤电缆在不到24小时内接连受损。

这两条电缆分别是连接德国与芬兰的C-Lion 1和连接瑞典与立陶宛的Arelion,均是欧洲通信网络的重要枢纽。

西方媒体迅速将矛头指向一艘我国货船——“伊鹏3号”。

根据媒体披露的信息,“伊鹏3号”在事发期间的航线与电缆位置高度重合,这艘货船甚至在事发时被发现曾短暂停留、绕行。

这些巧合使得货船被怀疑与电缆受损有关。

然而,这片海域每天都有大量船只通行,究竟为何单单盯上我国货船?

其中疑点重重。

图片

北欧联手围堵,我国如何应对?

面对瑞典等四国军舰围堵“伊鹏3号”,我国迅速强硬表态:没有我国参与,任何形式的登船调查都是非法行为。

与此同时,我国外交部表示,中方愿意配合联合调查,并邀请瑞典、芬兰、德国等多国共同参与。

实际上,这场外交战不仅是对货船的保卫,更是一次国际博弈。

瑞典首相乌尔夫早前发表强硬声明,称“任何威胁北欧通信安全的行为都将被追责”。

但随着时间推移,北欧国家却迟迟无法拿出任何有力证据,显得底气不足。

在我国的强势发声和联合调查倡议下,西方的“围堵”策略逐渐破功。图片

我国舰队的“意外”军演与局势逆转

在“伊鹏3号”事件发生的同一时间段,我国的052D驱逐舰编队恰好与俄罗斯在波罗的海进行联合军演。

这次军演不仅展示了我国的海军实力,更是在北欧地区释放出一种信号:我国完全有能力保护自身利益。

这种隐形震慑或许是瑞典等国最终选择放行的重要原因。

12月21日,“伊鹏3号”在多方见证下恢复航行,并驶向埃及塞得港。

与最初的咄咄逼人相比,瑞典首相乌尔夫的态度出现明显转变。

他改口称,光缆受损可能是“自然风险所致”,并未明确指责任何国家。

尽管没有直接道歉,这一表态无疑是对我国态度的间接认可。图片

从“银河号”到“伊鹏3号”,折射出我国的强大底气

类似的国际事件在历史上并非首次。

上世纪90年代,美国曾以“怀疑装载武器”为由扣押我国商船“银河号”。

当时的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有限,面对不公平指控显得力不从心。

而如今,我国通过强大的经济实力、外交手段和军事力量,让瑞典等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其行为。

“伊鹏3号”事件的背后,是一场考验实力与智慧的博弈。

从外交部的坚定发声,到我国舰队的战略震慑,再到瑞典首相的改口,每一步都在向世界展示:维护国家尊严和正当权益,我们有底气,更有能力。

图片

来源:

环球时报《配合调查后,中国货船“伊鹏3号”复航》

现代物流报《波罗的海海域电缆被破坏,西方媒体指向一艘中国海运企业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