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孙女在上海读小学,生活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Licata一家可能不大有机会尝到中国上海的“大白兔”奶糖,不会知道中国古代有一座1400多岁的赵州桥,更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能用磕磕碰碰的中文读一遍《静夜思》,在孙女的解说中,甚至能大致感受到诗句中的意境……
“不过,东方明珠和长城他们都知道!我给意大利家人们挑的‘大白兔’就装在东方明珠形状的包装盒里。”昨天,在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一年一度的“中国人过中国节”活动现场,四年级中意混血女孩洪睿彬,饶有兴致地和记者说起意大利家人和中国文化结缘的故事。
图说:洪睿彬把大白兔奶糖带回爸爸的老家西西里岛 视频截图
今年已经是卢湾一中心小学连续第20年举办这一活动了。年复一年,“中国动画伴成长”“名著与戏曲”“阿拉屋里来白相”“中华美食齿颊香”“奇迹天工 创意中华”五大主题轮番登场,通过热闹热闹闹的游园会形式,带领着一届又一届孩子品尝中华文化大餐。20周年之际,五大主题今天一次性齐聚。
图说:卢湾一中心小学连续第20年举办“中国人过中国节”活动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摄(下同)
今天,洪睿彬的任务,是在“宋韵创想”文创设计展上为同学们做讲解。此前,结合美术、劳动和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小小设计师们以“清明上河图”为灵感,设计出魔方、书签尺、万年历、冰箱贴、邮票、笔筒、立体贺卡等作品,等待同学们来投票。身着淡粉色旗袍和小袄,穿着同色绣花鞋,走在古风浓郁的教室,洪睿彬觉得,在环境的衬托下,每样作品各有各精彩。
图说:小小设计师们以“清明上河图”为灵感,设计出各种文创作品
她说,在意大利出生后不久,自己就跟着父母回到了他们的工作地上海,长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娃——参加过学校的昆曲社团,热爱古诗文,最喜欢的词人是李清照。在母女俩的“包围”下,爸爸也认真学起了中文,导致小姑娘没什么机会说意大利语,至今意大利语中的大舌音还发不大好。但这并不妨碍她每年暑假回意大利时,英语和意大利语一起上,和姑姑、堂姐还有奶奶聊起在中国学到、看到的一切,比如,立夏时,怎么和同学们一起玩“斗蛋”,端午时,和爸爸一起赛龙舟。学校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介绍一个中国传统老品牌。小姑娘便带着“大白兔”漂洋过海。不过,在她眼中,不管在哪,“爱”可以跨越地域,“意大利的家人和妈妈福建老家的家人很像,都喜欢一大家人热热闹闹聚在一起。”
20年来,穿着中式服装来游园的孩子们越来越多了,不同朝代的装扮越来越地道了,和爸爸妈妈们布置起“中药铺”“本帮菜馆”也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了。望着欢腾的中国娃们,校长吴蓉瑾感叹,希望小学五年的这段回忆,能让孩子内心的文化自豪感,长长久久。
和洪睿滨一样,一年级女孩徐子茵也来自跨国家庭——妈妈金廷恩来自韩国首尔,爸爸是上海人。如今,妈妈跟着爷爷学会了做本帮菜,徐子茵从上海的公办幼儿园读到上海的公办小学,一口上海话“呱啦松脆”,在全市沪语童谣活动中表现优异。作为家长志愿者,一身红色冬装旗袍的金廷恩负责教孩子们做中国传统非遗漆扇,她笑言,自己也不觉得是“外国人”,而是“新上海人”。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