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由杨建平撰写的新书《怎一个佛字了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书中收录了作者痴情王维四十年的读书心得,试图从诗歌创作与诗人命运的交织中,探寻王维的“诗韵”及其心路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知名教授康震为该书作序,现将《序》选登在此,以飨读者。
序
康震
我与建平先生因为王维而成为朋友。
第一次见面,他就说:“我非常喜欢唐代诗人王维。”这让我多少有些意外,更有几分惊喜。意外的是,建平长期在党政部门和国家供销系统担任领导职务,工作繁忙,却对王维这位唐代大诗人、大画家情有独钟,实属难得;惊喜的是,我也非常喜欢王维,我们都是摩诘居士的铁杆儿“粉丝”,拥有许多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真是人生难得的缘分。而且,建平又是中文出身,这就在惊喜之外又增添了几分亲近,我们之间的友谊,很自然的就从王维开始了。
建平先生喜欢王维,从大学时代就开始了。那时,为了搜集王维研究的资料,他将印刷厂的废纸边装订成几本厚厚的册子,用了一年的时间,将《全唐诗》里三百多首王维的诗作,将数十种古代典籍中与王维有关的研究资料,都整整齐齐的抄录在册子上。他还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打算分专题深入研究王维,最终写成一部《王维评传》。
说实在的,在那个生活资料、学习资源都比较匮乏的年代,作为一个刚从农村步入大学的穷学生,建平在业余时间没有去校外兼职打零工,赚零花钱,而是全部用来搜集诗人王维的资料,并且完全凭一己之力,编写出一本建平版的“王维资料汇编”。如果不是对王维的热爱、对王维研究充满着纯粹的热情,是很难坚持完成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走上行政工作岗位后,建平先生对于王维依然念念不忘,不离不弃。不管调动到什么工作岗位,不论身在何处,总是不忘将这本“汇编”带在身边。只要有时间,就拿出来读一读,只要遇到新的相关材料,就及时的补充抄录进去,日积月累,蔚为可观,真可以说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因为种种原因,建平先生未能进入学术研究领域。但我想,有了这种纯粹、真挚的执著追求、热爱精神与坚守意志,无论在哪个领域,都一定能够做得成、做得好任何事,也一定没有任何困难能难得倒他。建平在多个工作岗位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就是最好的证明。
建平的热爱王维、关注王维,还得益于许多前辈的热忱支持。大学时代,阅览室老管理员给予他的特别关照,北大陈贻焮先生在回信里,对他收集王维资料的悉心指导,内蒙古的杜德敏老师对他长期而具体的支持、帮助。所有这些,都让年轻的建平更加坚信自己的坚持是正确的,自己的热爱是有价值的,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我想,这些宝贵、无私的支持与鼓励,肯定让他对自己未来的人生、事业更加充满信心,这或许也是建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王维,在许多人心目中,就是一个安静、高雅的山水田园诗人,似乎没有太多鲜明的个性。一说到盛唐诗坛,人们也大多将目光投向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人。其实,王维或许才是盛唐诗歌审美理想的典范标识。他其实并不总在山水田园诗里流连、散步,朝政的起伏,时局的变迁,仕途的忧乐,人世的冷暖,在他的诗作里都有特别的呈现;至于诗材的调度,诗语的生新,诗境的提炼,诗画的相融,诗禅的领悟,更是冠绝当代,一时无两。
建平先生的这部《怎一个佛字了得》,就是想给读者讲述一个更为丰富、全面的王维。它以王维的人生经历为经线,人生高光时刻为纬线,经纬交织,纵横笔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的、生动的、可以走近去感受的王维。从这部书里,我们能明显感到建平始终在关注着王维研究的最新动态。他对王维的理解、解读与探究,始终建立在他对王维诗文作品反复研读的基础上,建立在他对学界已有研究成果认识的基础上。所有这些,都使得《怎一个佛字了得》的讲述既有作者鲜明的个人特色,又有着普遍的学术认知水准。
我想,对于建平先生来说,这部《怎一个佛字了得》的人生与生命意味要大于它的学术意味。它是对自己从青年时代到现在王维热爱之路的一次回顾与总结,是对支持鼓励他的前辈们的一次汇报与感恩,更是对摩诘居士这位心中偶像的致敬与献礼。
王维已经离去千年,但他的诗篇却不断跨越千年,持续激荡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我们对历史回响的追寻与认知,也是在追寻我们自己的心路历程,确认我们自己的人生坐标。一切未来终将成为现在,一切现在终将成为历史,而一切历史,又必然都是当代史。历史的方向,永远都不是指向过去,而是指向未来。
《怎一个佛字了得》付梓在即,建平先生数次嘱我作序,我都坚辞不就。之所以最终就范,实在是感佩于他执著的热爱王维之路。我也期待着建平先生将热爱王维之路继续走下去,走出一片更新的诗意天地来。
是为序。
甲辰年冬月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