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讲堂之宋词诵读与赏析(66)——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图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词作者: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赏析

欧阳修(公元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欧阳修推动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开创一代文风,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同时在词作方面也颇有建树,尤工令词,与晏殊并称晏欧。有《六一词》,又有《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三卷及《醉翁琴趣外篇》六卷。
《采桑子》双调,正体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韵。唐教坊有大曲《杨下采桑》,配有歌舞。此调大概就是从《杨下采桑》大曲中截取一遍而成,也称“摘遍”。《采桑子》另有别名《丑奴儿》《丑奴儿令》《罗敷媚歌》《罗敷媚》等,可见其调名可能取自汉乐府《陌上桑》“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据考证,五代和凝的《采桑子(蝤蛴领上诃梨子)》为创调之作。
欧阳修共作十三首《采桑子》,均为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退居颍州(今安徽阜阳)之后所写,前十首专咏西湖风光,是一组清新流丽的联章组词,后三首均述身世之慨,是一组凄壮激越的慷慨悲歌。值得注意的是,词中所咏“西湖”并非大家熟悉的杭州西湖,而是宋朝时期的颍州西湖,位于今天安徽省阜阳市西北。北宋时期,颍州西湖“花坞蘋汀,十顷波平”,如此美景让欧公魂牵梦萦,致仕后便举家搬迁至颍州,“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概览游胜,兴怀入词。本词便是组词的第一阕,描绘了春色拥抱下的西湖美景,抒发了泛舟游湖的自在惬意。
欧阳修用轻松悠然的笔调开篇。以“轻舟短棹”起笔,点明作者及友人正以船代步,开篇就浸润在轻巧小舟和短短木桨所营造的悠闲愉快的氛围之中。“西湖好”是这组词的标志性领起词,每首词的第一句末三字都是“西湖好”,十首《采桑子》从不同季节、不同视角、不同基调描绘了浓淡相宜的西湖美景,但表达的主旨是相同的,浓缩起来就是“西湖好”这三字。“绿水逶迤”,春水碧波,湖岸逶迤;“芳草长堤”,春来草长,堤影绵延。在这幅淡远的春日图景中,“隐隐笙歌处处随”,柔和的笙箫之音隐匿在春风中吹送,随船所向,笙歌所至。上片精妙的几笔将读者带入一个可爱的冶春分氛围中,视觉上满眼芳草碧波,听觉上笙歌余音袅袅,而相对静止的绿水、长堤、芳草,在词人“轻舟短棹”的移动中洋溢着春日独有的可爱生机。
下片着重描绘徜徉西湖、波平如镜的景色。“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水面没有一丝清风,水波无皱,上下空明,如同琉璃一样光滑澄澈。而舟上之人竟然感觉不到船的移动,这是因为春波之滑,湖面行进的小舟不待风吹也可以自在荡漾,更是因为词人沉浸于西湖绮丽风光之中。但行进的船不可能了无痕迹,词人精妙地观察到水面“微动涟漪”。除此之外,“惊起沙禽掠岸飞”,当小船从湖面划过,就惊起了沙洲上的水鸟擦岸飞起。飞鸟掠过,打破湖面平静,增添了动态的意趣。全词以西湖上的“行舟”为线索,词人的视线随着小船的移动而不断转换,从远及近,由静及动,一幅跳动的、生机的、可爱的、舒适的西湖春景图徐徐展开。

全词彰显了欧阳修对自然的热爱,以及晚年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欧公在经历宦海浮沉之后依旧有着富于遣玩的意兴,他曾言“白发戴花君莫笑”,通过这首清新淡雅的小词,我们感受到了欧阳修在人生暮年的心性、品格和对人生的体验。

撰稿:李彤

诵读赏析:米夏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 推荐阅读 ★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