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7年福建人,会4国语言,拒绝父母的鸡娃模式,自己卷自己

图片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5107位真人故事

我叫土豆,1997年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小康家庭,目前在柏林工作。

小时候,父母给我灌输了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有出路的思想,我也一直一以贯之。直到大二那年暑假去韩国参加了一场比赛,我才发现,原来学习并不只有高考这一条路,人生也并非只有按部就班地一眼到头。

图片(在柏林,成为了自己喜欢的姐姐)

我的父母都是老师,从小对我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坚信“艺多不压身”。每天除了学习,我还要上各种兴趣班,象棋、钢琴、画画、写字、跳舞一样都没落下。

这份独断专行的爱让我喘不过气,终于在三年级暑假一次激烈的争吵后,我毅然离家出走,用这种方式来宣泄内心的不满。

当时的我既想脱离父母,又不敢走远,就躲在了学校的桌子底下。最终学校的保安带着母亲找到了我。

父亲相对比较宽容,他主持了一次家庭会议,跟母亲达成一致,在兴趣班的问题上会尊重我的选择。从此,那些我不感兴趣的兴趣班终于成为过往云烟。

不上兴趣班后,父母的关注点全部转向了我的成绩。记得4年级的一次考试,只考了74分,父亲拿着1米长的尺子打我,不允许喊,也不允许反抗,即使吓得尿裤子,也不让动。

从那以后,我的大部分时间被学习占据。

图片(自学法语时的笔记)

高中的时候受周围高压环境的影响,我一度觉得如果考不上985、 211的大学,人生会彻底失败。因为父母朋友的孩子和我的好朋友,学习成绩都很好,甚至有个朋友以托福满分的成绩被美国普林斯顿数学系录取。

因此,“985、211”大学成了我的信念,让我在学习上从未有过丝毫懈怠,总是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或许是用力过猛,高考前一周我发了39度的高烧,幸好一位中医给我开了退烧药,才得以短时间内恢复。

带着些许虚弱与满腔的斗志,我走进了高考的考场,最终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一所位于广东的211大学,学习财务管理。

这所学校类似于一个华侨性质的大学,除了内招还有外招,整个学习氛围都很自由。三年里,虽然每一天都充满了欢笑,但内心深处的我,总觉得缺少了一份对未来的方向。

图片(我去韩国参加中日韩三国商业创意挑战赛时的出游照)

大二暑假,我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参加了中日韩三国商业创意挑战赛。未曾料到,这趟旅程竟成为了我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的两名队友,一位是日本人,另一位是韩国人。他们都来自早稻田大学,这也为我日后申请早稻田的交换生埋下了不解之缘。

与他们的相处中,我惊讶地发现人生的道路并非只有我所熟悉的高考那一条。

韩国队友是在越南上的国际初中,随后转战美国的国际高中,又申请去了早稻田大学。

而日本队友,则是早稻田的私立初中一路直升至高中,再到保送大学。

图片(我的韩国队友和日本队友)

他们的经历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人生的多样性在我心中更加具象化地展现出来。一颗不甘于现状的种子,在我心底悄然生根。我渴望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去体验那些截然不同的人生。

这份不甘与好奇,成为了我日后勇往直前的源动力。

在一次刷视频的时候,我偶然刷到了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撰的采访,被她优雅得体的外表和坚持个性的态度深深吸引,认为法国在艺术和哲学教育方面的深厚底蕴是培养出这样优秀领袖的重要原因。

我想去法国,深入了解他们是如何培养出像拉加德这样隐忍坚毅、优雅独立的女性领导人。此外,也想学习除英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当我将这个想法告诉父母时,他们都给与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

图片(去法国读书,随行的两个箱子)

然而,当我真正踏上法国的土地,发现那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初到法国时,我的法语水平几乎为零,只能依靠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可是在巴黎很少有人愿意使用英语沟通。

每当我去超市购物,看到陌生复杂的法语标签,心里都阵阵发凉,甚至不敢轻易开口询问,担心自己的发音会引起别人的嘲笑或误解。

此外,巴黎的治安也没有像国内那么有保障。尽管我住在巴黎靠近卢浮宫一个相对较繁华的区域,那里的街头仍然充斥着一些不安定的因素。

有两三次,我在街上行走时,正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一个陌生人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想过来抱住我。

我的第一反应是震惊与恐惧,随后猛地蹲下身,降低重心,义无反顾地奋力奔跑,直到确定自己安全了才敢放慢脚步。

相似的遭遇,每天都在巴黎的街头上演。

图片(朋友在我低落的时候,时常陪我坐在塞纳河看游客和鸭子)

尽管巴黎以浪漫与艺术的气息闻名于世,但巴黎的本地居民对于外地人都保持了一份警惕,在社交上尤其显得难以接近。

当时疫情期间,我的邻居仅凭我是中国人,便无端指责我生病了,这种冷漠和歧视让我感到无比孤独。

原本以为在学校会有所改善,但事实上我的巴黎本地同学更倾向于与自己熟悉的人交往,尤其是我所在的商学院,那些学生早在准备高考时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小圈子。对于像我这样的外国人,他们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很难融入。

除了生活上的不适应,更让我担忧的是学习。

当时我选了一门内容很深奥的课程,授课老师是MIT的数学博士。他上课的语速飞快,我只能坐在教室的角落,茫然无措地听着那些对我来说如同天书一般的讲解。

每次考试来临,我都感到无比绝望。曾无数次想要放弃学业,但给父亲打电话倾诉,他总是用爱护的语气告诉我:“不想上就回来,就当去欧洲深度游了,只要你开心就好。”

可每次听到他这样说,反而激发了我那要强的性格。我不想因为自己的软弱而放弃,更不想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图片(毕业之后回巴黎特意补拍的和埃菲尔铁塔的合照)

在巴黎学习一年后,我开始寻找实习机会。由于我之前并没有在欧洲的实习经验,简历一片空白。再加上不会法语,这让我在语言上也逊色于其他欧洲人或本地人。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发出了大量简历。

那段日子,我每天都在焦虑与期待中度过,每一次邮件的提示音都让我心跳加速,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机缘巧合,在卢森堡面试时遇到了中国同事,还有曾经在中国做过交换生的法国人,他教了我很多面试技巧和面试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在他的帮助下,经过几轮面试,我终于收到了一所四大会计事务所的实习Offer。

拿到Offer的那天,我激动地和朋友吃了一顿意大利大餐。

2020年8月,我前往卢森堡实习,工资在1500欧到2000欧之间。这段实习经历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还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职场环境。

图片(在卢森堡拍的照片,当时还是疫情期间)

之后的两年里,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我申请前往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做交换生,体验了早稻田的大学生活。接着又回国在上海、深圳等地实习了一段时间,感受了国内职场的氛围。

在深圳实习时,我发现国内外的职场环境有很大不同。

当时我的工资在3000-4000元之间,每天的工作内容却与我面试时谈好的完全不一样。我感到自己被束缚在一个无法施展才华的笼子里,每天都在痛苦和煎熬中度过,最终选择了离开。

而母亲得知我的决定后,劝我忍一忍,告诉我任何工作都是从基础做起的。但我不想浪费时间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更不想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于是,我决定在国内再找找其他机会,同时也想与欧洲的职场做一个对比,看看自己更喜欢哪边的职场环境。

然而,在家里休息了几个月后,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实习机会。这段时间里,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试图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图片(第一次在柏林过圣诞节)

2022年10月,我迎来了留学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

考虑到自卢森堡实习以来,我就对环保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柏林恰好是欧洲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和环保领域的中心,汇聚了众多该领域的顶尖专家和机构。此外,我渴望学习的“可持续性”或“可持续金融”专业,也仅在柏林校区开设。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柏林分校区。

当我刚抵达柏林,就得知了一个让我略感焦虑的消息,我的巴黎同学们已经顺利通过了法语考试。

要知道,想要获得硕士学位,我必须掌握两门外语。这意味着,我必须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仅要完成繁重的学业,还要努力攻克法语这一难关。

图片(在柏林的一年一度的pride游行)

时间转瞬即逝,到了2023年的暑假,我暂时离开柏林飞往巴黎备考法语。起初,我尝试跟老师学习法语,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于是,我决定挑战一下自己,选择自学。

从8月中旬到10月中旬,我全身心投入到法语备考中,每天都会按时前往巴黎的图书馆,从早到晚,除了中饭和晚餐外,几乎都在学习。

经过四个月的刻苦努力,我终于在11月中旬顺利完成了这场考试,并且成功考取了法语B2证书,达到了能在商业环境中进行流利交流的水平。

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宝贵的法语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了坚持与努力的力量。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能探索出更多未知的领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图片(在柏林的跳蚤市场摆摊)

回到柏林后,我渐渐被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吸引,成为了心中的一片热土。

柏林,这座国际化都市,英语在这里的普及程度令人惊叹。与巴黎相比,这里几乎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愿意用英语交流的人。

在餐厅,有时甚至会遇到只会说英语的服务员,他们会热情地用英语为我服务。语言上的便利,大大增加我对柏林的好感度。

除此之外,我从未因为不会德语而被排挤。相反,德国人对外国人十分友好。

记得有一次在超市购物,前面的德国人看到我似乎有些着急,便主动示意我先去结账。德国本地朋友告诉我,他在德国从未享受过这样的待遇,而这一切都源于我是外国人的身份。

德国人的边界意识很强,他们尊重每个人的私人空间,不会过多地干涉他人的生活。在地铁上,我从未遇到过被人盯着看或者带着审视的目光。

这里的人们似乎都见过了太多的世面,对于他人的穿着打扮或者行为举止并不太在意,即使我穿着睡裤出门,也不会有人多看我一眼。

对比在巴黎,如果我的穿着不符合巴黎的时尚标准,就会感受到来自周围人的审视和评判。

这种可以毫无顾忌地做自己,又能被尊重和照顾的感觉,让我在柏林的生活舒适又自在。

图片(在柏林入职了一家deep tech的startup)

除了生活上的便利,德国的公司也很人性化。

我面试了一家总部在慕尼黑的公司,并告诉他们喜欢柏林后,公司竟然同意让我在柏林远程办公。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对于未来,我有着明确的打算。我将继续从事现在的工作,并持续关注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这一领域的发展。

目前,ESG在中国仍处于早期阶段,商业逻辑和案例验证正在进行中。我希望能建立一个可持续性网络,通过采访清洁技术创业者,揭示他们背后的故事、挑战与成就。以此作为桥梁,缩小国内外在清洁技术领域的认知差距,推动全球对这一关键领域的理解与重视。

在时机成熟、资源允许的情况下,我会积极参与ESG投资,将资金注入那些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的初创企业和项目中。

通过这一系列行动,我希望能够为创造一个更加绿色、公平和繁荣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激励更多人加入到这一场面向未来的变革中来。

我相信,在柏林这片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土地上,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实现梦想和目标。

【口述:土豆】

【撰文:锦瑟】

我们无法体验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不一样的生命轨迹,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生命的点滴,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感谢您的喜欢!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本账号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