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泥巴延伸孩子们的创造力

图片

泥巴是最原始的材料,但也是最有创造力的材料,在孩子们的手里,泥巴变幻的形式超乎你的想象。在西固福利东路第一小学的陶艺工作室里,简单的揉、捏、盘、塑,小小的泥巴变身动物、植物及各种物品,每一个作品都个性鲜明,带着孩子们的“语言”。

以陶艺链接创意,用泥土延伸学生的创造力,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的美育与劳动能力,西固福利东路第一小学的陶艺社团在收获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收获了孩子们满满的热爱。

最热闹的课堂

临近期末,这是福利东路第一小学本学期的最后一次社团活动。在教学楼一楼的两间陶艺教室里,60多个孩子正在热火朝天的玩泥巴。这天的课堂分两组,一组同学用陶泥盘条的方法正在创作,另一组同学给上周完成的作品进行彩绘。

几种最基本的颜料,经过陶艺老师张宏涛的浓淡调合,变换出孩子想要的各种色彩。小学生的创作完全是天马行空的,他们在素胎上作画,没有先用铅笔画出底稿,而是直接沾着调好的色彩,一气呵成。在关健的技法上,张宏涛老师亲手示范。随着他的示范,原来学生手里的那个小篮子有了渐变的色彩。“你看,这样是不是柔和了一些?”张老师问。

在另一间陶艺教室里,捏泥巴组的孩子们玩嗨了,一块块不规整的泥巴,在一双双稚嫩小手的捏搓下慢慢成形,做出来的作品极富创造力,有童话故事里的小房子,四面装饰着笑脸的花篮,卧在地上的小鸡。他们用泥巴表达着快乐。

泥巴的想像力

为什么孩子们都做得这么好,黑板前的大屏幕上定格的画面回答了问题。原来每节课前,张宏涛老师都会提前录制小视频,放在家长群里,让孩子“预习”一下,并且陶艺社团有自己的校本教材,书中从揉泥到手捏、盘泥条、泥片成型、拉坯教学都有详尽的介绍。学生们按照视频和教材上的内容,饶有兴趣地捏着泥巴造型,一举一动都训练有素。

“泥巴是孩子们的天然玩具,他们的创造力你无法想像”,张宏涛老师指着两间教室里长长的陈列架说。陈列架上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从手捏的杯子到彩陶,以及手绘的盘子等等,整间教室像一个琳琅满目、富有童趣的艺术展。

六年级的邢昌淼是个特别会捏泥巴的学生,她捏了一个美人鱼,鱼尾尤为特别。她说自己在捏这部分的时候,借鉴了掐丝社团里学到一些方法。用传统创新传统,这就是小学生们的“突破”,他们的心里没有条框的束缚。

用泥巴再现生活的热情

西固福利东路第一小学的陶艺社团始于2010年。据了解,为了打造特色课堂,学校与本土文化结合,深挖甘肃“彩陶之乡”的深厚底蕴,建立了陶艺室,在全校四至五年级学生中开设了陶艺社团。在“双减”之后,学校在“减”的同时,加大了社团活动,如今陶艺社团已经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社团。2024年陶艺社团被评为兰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精品社团,学校荣获兰州市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

现在,走在福利东路一小,陶艺处处可见,由学生制作的作品更是成为了装扮学校的展品。从教学楼外侧的墙面上挂着孩子们手绘的瓷盘,到教学楼里的陶艺展区,以陶艺作品装扮校园,让每一个孩子都沉浸于艺术当中,这已经成为学校的美育方式之一。

西固区福利东路第一小学党总支书记王国俊说,陶艺课是一门真正的寓教于乐的课程,既能满足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更让孩子们在娱乐中了解我们悠久的陶艺文化和千年流传的陶艺历史、工艺,从小培养他们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利用“泥巴”再现生活的热情。我们学校开展陶艺课教学,就是要从生活中、游戏中,去满足孩子的快乐,让学生找到自我,发挥天性,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巧灵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