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有悠久历史的古城,都会有一条充满故事的老街,让游人在行走中感受一份别样的年代感,在年代感的气息中倾听古色古香的韵脚。
洛阳是“龙马黄河负图、灵龟洛水载书”的诞生地,自然少不了有着浓厚历史古韵的老街,最有名的便是老城的东、西大街。一个日畅风和的日子,我一个人去老街漫步,想要抚摸一下斑驳墙垣的深邃历史,想要追思一下苍郁老树的风雨春秋,让思想在行走中迸发精彩,让行走在思想下延伸希望,也弥补一下自己生活在古都洛阳这些年的遗憾。
这条老街曾经是洛阳老城的东西主干道,以十字街为界,称为东大街和西大街。因为是随心所欲的漫步,便顺着一条叫民主街的小路走下去,由东大街进到老城。相对于十字街的喧闹,这段路的两边更多是市井居民安居的景象。据说有些民居是始建于明清时期的老宅,在我这个建筑史“白丁”的眼里,却只能凭着屋顶脱落了瓦片、外墙裂缝补上了水泥、格扇窗洞露出了破窗布……才把那份悠远的意境收到眼底。
脚下踏着青石板铺成的小路,石板上凹凸不平,走在上面如同穿行在不同的年代。透过老宅敞开的红木门向里看,院内安静地摆放着几个小凳子,任由行人驻足静观。有的或许是厌倦了曾经的商业经营,那些懒得摘下、已经看上去很旧的字号招牌,见证着这条百年老街回归古朴幽静的前世今生。
继续走在东大街上,挂着不同商铺字号的幌子逐渐多了起来,木匾额上的书法也越来越赏心悦目。众多的幌子和匾额之间,一家青砖门楼和围墙后盖着三层现代小楼的院落最引人注目。院子里一棵很有年代感的弯腰老树,现在大家叫它“董宣槐”,或许是不甘昂头生长变得高处不胜寒,或许是被旧时古城的繁华吸引,竟然俯身探出了墙外,想要做这市井之中的一介平民,尽享那份平常心的欢乐。
拐弯走了两条胡同,来到虽然很窄但却清幽的连市胡同。胡同里的民居已不似东大街两边的明清风貌,取而代之的是众多破旧的平房和楼房,阮籍故居就在其中。由于胡同狭窄的缘故,只能拍下阮籍故居的牌匾和不大的双扇木门,也无缘看到这座古宅的风貌,只能在内心畅想生活在魏晋时代的阮籍。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个性张扬、天真率直、不尚雕琢,他们无不崇尚自然、超然物外。阮籍是一个生不逢时之人,他的一生虽留有“嵇琴阮啸”的意气风发,终究也只能将“穷途之哭”写进82首《咏怀》诗。
不知不觉走到丽景门。丽景门的城墙呈弧形,与里面的瓮城相连构成一个半圆,从瓮城边的城道拾级而上便能登上瓮城主城楼。我对城楼上的庙殿没有太大兴趣,便顺着弧形的主城墙闲庭信步了一番。手扶城垛极目远望,别是一番心情。弧形的城墙上,依势相互连着的城门楼门庭开放,可以自由出入,里面陈列了洛阳自夏朝到隋唐时期的历史渊源、历史名人、发展变革图片,是一部精编版的洛阳发展史。这才明白瓮城门二楼“九龙殿”大门两边,为什么挂着“不到丽景门,枉来洛阳城”的字样——一来这是护卫老洛阳城人民安居乐业的主城门,二来在这里能看到“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大量洛阳故事。
一条老街是传承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符号和记忆,如果不认真地在老街走上一走,就很难读懂这座城市融入历史底蕴的韵律。忽然联想起我10年前初次从行政部门来到职业学校工作时的心态:起初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多年前读师范时的书本记忆;真正走进这个职业时,才发现只有用心付出,方能对得起这份“教书育人”的责任。
我们也需要一条教育的“老街”,让每一名教育者对教育事业这座“古城”都心怀浓情,鸣奏出“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古韵新曲。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洛阳经济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01月01日第16版
作者:侯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