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山东省宁津县构建了服务、管理、创新、协同、评价“五位一体”的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县域、校域和个人三个层面的紧密协作,打通了教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为县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服务为先,精准对接需求。宁津县教研室坚持服务为先,通过深入调研精准对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确保科研成果的转化方向契合教育实践的需要。如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到位,县教研室组织了全学科课标解读培训会,帮助教师掌握新理念,使科研成果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此外,宁津县还开展了校长领导力研修班、教科研专项能力提升活动等多层次的培训活动,不仅帮助教师提升了专业素养,还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管理为纲,规范转化流程。为确保科研成果转化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县教研室制定了《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转化管理规范》,明确了从申报到推广的各个步骤。在这一框架下,各校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标准。如宁津县第一实验小学通过“六步推进法”推广“思维导图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团队组建、课堂实践、总结反思、成果推广等步骤。这样的管理流程确保了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与应用,为学校的教学实践注入了活力。2022年,20余项县级科研成果通过了这一机制的考核并在全县推广。
创新驱动,提升成果效能。县教研室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探索科研成果与实际教学的深度融合,努力提升科研成果在教育实践中的效能。以小学语文“嵌入式”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为例,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应用项目成果,利用所学方法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和有效性。这种方式不仅推动了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还为其他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协同合作,构建推广网络。协同合作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通过校际和区域合作,宁津县积极构建推广平台,扩大科研成果的应用范围。如今已有4个县级教科研基地、16个名师工作站、4个市级教研基地。以宁津县第三实验中学心理健康研究为例,其践行的积极心理学本土化研究成果成功入选“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并在省、市级现场会进行推介,受益师生超2万人次。通过这样的合作机制,优质科研成果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应用,推动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评价反馈,确保持续改进。县教研室建立了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确保科研成果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改进。每学期末,县教研室对各校科研成果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通过持续的评价反馈机制,科研成果在实践中得以不断优化,转化效果得以长期保持和不断提升。此外,县教研室还利用信息化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分享的方式将各校的科研成果应用情况进行汇总和反馈,让教师实时了解工作成效,并在同行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通过“五位一体”成果转化机制,宁津县教师专业素养显著增强,《宁津现象:农村中小学当堂达标教学20年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双减”背景下县域实施“三名”工程推进强课提质行动》项目获批山东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试点项目。通过优质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宁津县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了县域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作者单位分别系山东省宁津县教体局教研室、宁津县第三实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1月01日第4版
作者:肖文翠 方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