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

浙江省湖州市地处“江南腹心”,是中华文明的“江南源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辑里湖丝、三道茶、湖笔、雕版印刻、古法造纸……这些“最江南”的文化瑰宝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湖州的古法手工造纸技艺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省湖州市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构建了非遗视角下的融合课程,设计实施“造纸+”融合课程,展开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引导学生亲近乡土,关注家乡发展,热爱并传承家乡文化。

“造纸+语文”,提升语用能力。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纸的发明》一课介绍了蔡伦改进造纸术、制作纸张时的流程和工艺。以此为课程起点,教师创设任务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研究湖州的古法手工造纸技艺。

课前,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湖州非遗文化馆,了解湖州古法手工造纸的发展历史,体验古法造纸工艺。通过活动,学生了解到湖州市上墅乡龙王村有300多年的造纸历史,但论其起源,可上追千年。到了近代,手工造纸成了当地重要的产业,主要生产“京放”“元书”“六千”3种白纸。

古法手工造纸流程与《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基本一致,有砍竹、削竹、断料、浆料、翻滩、浆尿、舂料、抄纸、榨纸、晒纸、捆纸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在体验了古法造纸工艺后,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化身“小小宣讲员”讲述家乡造纸的历史和工艺,并特意设计环节,让学生对照工艺流程图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介绍造纸的过程,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

“造纸+科学”,感悟探索之妙。古法手工造纸工艺中包含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教师将其中的科学元素进行任务拆解,精心设计驱动性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核心知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古法手工造纸工序复杂,在榨纸阶段要把湿纸页内多余的水分挤压出去,使湿纸具有一定的强度。古人如何完成这道工序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榨纸工具模型——当湿纸页累积到数千张时,古人利用杠杆原理给湿纸施加适当的压力,使纸内的水分缓慢流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用杠杆榨纸有什么好处,体现了杠杆的什么特点,最终让学生了解杠杆省力的原理。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先人的科学探索精神。

“造纸+德育”,具象德育概念。小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尚待发展,教师可以采用情感教育的方式将抽象的道德概念具象化。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我是一张纸》一课的内容,教师将道德教育与“造纸+”课程融合,让学生“动手造一张纸”,深化学生对纸的感性认识。在造纸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环保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造纸原材料的研究,借助类比、展示等手段,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到身边可感知的事物,让学生了解纸张与树林、自然、生命等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创设同感共鸣的心理效应,从而达到德育目的——教导学生“珍惜用纸、珍惜资源”,帮助学生内化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绿色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造纸+美育”,感知生活之美。依托“造纸+”课程,美术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花草纸”体验课程,让学生发现校园生活之美。“花草纸”是在传统古法手工造纸过程中将草、花撒在纸浆中制成的,有独特自然的美感。教师引导学生用废弃的纸张做花草纸,并将做好的花草纸裁剪成书签,写上祝福语送给朋友、家人,为“爱的表达”增添一丝自然的气息、一抹环保的绿意。

“造纸+”融合课程关联各学科教材中相应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整合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在充分感受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湖州市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中国教师报》2025年01月01日第10版 

作者:蔡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