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先进!凉山一退休干部上榜




2024年12月30日

中组部发布

《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表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中共中央组织部对150个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

450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我州退休干部刘东芝上榜

图片

》》》延伸阅读

 刘东芝退休故事刊载于《凉山日报》2024年4月12日3版,原文如下

“退休20年,坚持做有意义的事!”

——记彝族女干部刘东芝的退休故事

图片

2021年,刘东芝被授予“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一头如雪白发,脸上满是岁月的痕迹,深邃的眼睛透露着智慧与洞见。

身材不高但挺拔如松。衣着朴实。说起话来铿锵有力、底气十足。

眼前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叫刘东芝,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培养成长起来的优秀彝族女干部,也是凉山州第一位享受正厅级待遇退休的彝族女干部。

退休20年来,她用自己和老伴的退休金超过160万元先后资助数十名困难儿童读书上学,把无家可归的残疾人当成家人照顾,为困难、孤寡老人养老送终。

“四践行”“三不沾”“三尊敬”“八不能”“三要帮”“三不争”……她始终言传身教亲属子女,亲属共54人无一人违反党纪国法、受过处分。一大家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当先锋、作表率,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刘东芝做到了。

面对彝族姐妹想上学

她说:“不用担心钱的问题,你们读到哪儿,我就供你们到哪儿!”

“大婆,你最近身体好不?我们家又流转了几亩地种葡萄,等忙过了这阵,就来看你哈!”

“我还好,你忙你的,不用担心我。”

图片

阿呷经常邀请刘东芝到她的家里去玩。

2023年12月20日,刘东芝与电话那头的一个叫阿呷的女孩子彼此问候。

31岁的阿呷既不是刘东芝的孙女,也不是她的亲戚,但对阿呷来说,“大婆”对她的好,像亲人一样。

阿呷,出生在西昌市大兴乡一个贫困的农家。父亲不顾家,母亲离家出走。奶奶上了年纪,也无力照顾姐妹俩。姐姐阿依上小学读到三年级便辍学回家。阿呷到了上学的年纪,家里也无力供她上学。

“有一天,爸问我想读书不?我说想。爸就带上我和姐姐来到了西昌大婆家。”阿呷回忆说。

看到阿依和阿呷,像是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刘冬芝心疼无比:“我管了!”

安顿好父女三人的生活,又想办法联系好学校让姐妹俩上学读书,并告诉她们,“你们读到哪儿,我就供你们到哪儿!”

“大婆对我们太好了!”阿呷记得很清楚,自从上学后,大婆常给她和姐姐买新衣服、新鞋子,“不像以前一样,只能穿别人的旧衣服。”

在阿依和阿呷看来,没有大婆就没有自己的今天,“没有大婆,我现在连字都认不到一个!”阿依说。

“孩子是未来,是家庭的希望,一定要上学读书,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家庭的命运。”长期从事群团工作的刘东芝深知其中的意义。尽管退休了,但她始终十分关注困难儿童、彝族女童的成长,并尽己所能帮助他们。

像阿依阿呷姐妹一样受到刘东芝帮助过的孩子还有很多。

2023年6月13日至15日,刘东芝参加了州委老干部局组织开展的“沿着总书记足迹·主题教育先行动、凝心聚力建新功”参观考察调研活动。

在三岔河镇三河村,刘东芝看到村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并拿出5000元现金交给州委老干部局的工作人员:“用这点钱表示一下我这个彝族老阿妈的心意,鼓励这里的娃娃们好好读书、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在得知三岔河镇郑有果等8名2023年考上大学的女孩子拿到了奖学金后,刘东芝十分欣慰。

图片

2023年刘东芝在昭觉县三河镇资助的考上大学的女生。

“我出门都习惯随身带钱,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就表示点心意。”刘东芝说,“哪怕是‘洒胡椒面’,总能给人家救个急、解决点困难啊。”刘东芝说。

“这已经不是刘东芝老领导第一次捐款了。”州委老干部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她只要参加我们组织的参观考察调研活动,随身揣的钱在一路上都捐出去了,所以这些年受她资助的娃娃无法完全统计。”

面对困难群众找上门

她说:“作为一名党员,我必须得管,能帮一个算一个!”

尽管退休了,刘东芝家仍是门庭若市——很多困难群众仍然会找上门来寻求帮助。

“作为一个老党员,我必须得管啊。”回忆起来,刘东芝说,“能帮一个算一个!”那几年,有人开玩笑说:刘东芝家成了“收容所”了。

到后来,刘东芝的家已经容纳不下这么多人了。此前,党委政府鼓励干部投身荒山荒坡绿化保护,她认下了安哈镇一个荒废的小果园,此时正好用于安顿上门求助的困难群众。

在刘东芝看来,女儿已自食其力,自己和老伴生活节俭,除了基本的生活费,几乎没什么开销。在得到老伴的支持后,她决定把自己和老伴的退休金都用于小果园的开发建设和照顾安顿在那里的困难群众。

于是,老阿妈阿尼加加、老鳏夫沙马阿勒惹、田学良老两口、孤儿尹伍呷惹和尹阿依、阿依姐妹和他们的父亲八且学才都先后在这里住了下来。

她建起住房,买来粮食也送来新衣新鞋,带领大家一起养鸡、养猪、种植蔬菜果树,让他们有了一个“家”。

“那时候,种出来的东西根本卖不了多少钱,根本不够养活大家。”阿呷说,“大婆每月都要拿出她的工资来贴补山上的开销。”

20年来,刘东芝在这里送走了阿依、阿呷两姐妹,读了书后打工挣钱并结婚生子,有了幸福的新生活;尹伍呷惹和尹阿依也由相关机构解决了读书和后续资助等问题;刘东芝也送老阿妈、老鳏夫、田学良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2020年5月,刘东芝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肺癌。在成都华西医院动了手术。术前,她交代了后事,其中专门给家人安排:“我死后,你们要继续照顾杨方刚,小果园里有一套房归他居住使用。”

杨方刚是谁?一个聋哑小伙子,一个与刘东芝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

图片

刘东芝到杨方刚工作地看望他。

2005年,阿呷和父亲等人在果园里忙活,突然发现远处的树林里在冒烟。赶紧跑过去一探究竟。到了才发现,一个少年正在那儿烧火准备做饭。

眼前站在刘东芝面前的这个少年,身材消瘦,衣着破烂,眼神慌张,咋问也不说话。后来才发现,他是个聋哑人,不会说话。

把少年带到屋子里暂时安顿好后,她立即通过公安部门、民政等部门寻找他的家人,但始终杳无音信。

少年正是杨方刚。不忍心让杨方刚再流浪,刘东芝决定收留他,让他有个家。

“我把他当成孙儿一样。”刘东芝说,“那些年,他生病住院了三次,医药费都是我出的,老伴还天天去医院送饭守护。”

成年后,刘东芝为杨方刚找了份工作,在餐馆打工。休息放假的时候,他都会“回家”看看爷爷奶奶。

杨方刚虽然无法说话,但他对奶奶和爷爷都无比感激,也把刘东芝家当成了自己的家。

“在餐馆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年事已高的刘东芝也为年过30岁的杨方刚谋划着未来,“如果将来打不了工了,就回果园,有房住、能生活。”不仅如此,这些年,刘东芝和她弟弟妹妹们也在想办法帮他找个老婆,成个家,让他能像普通人一样,组建起自己的小家庭。

“你真是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的阿妈’了!”老同事和邻居朋友们,给了刘东芝这样一份赞誉。

面对如何“管教”家人

她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细胞健康了,社会才能健康!”

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

无论在职还是退休,刘东芝都实实在在地做到了严于律己。

刘东芝在家里排行老大,有两个弟弟和三个妹妹。如今,已是一大家子、四世同堂了。

都说长兄如父、长姐为母。刘东芝在这个大家庭里,那是公认的“老大”。兄弟妹妹、晚辈们都十分敬重她。

“没沾到领导的光,反倒是‘规矩’很多。”三妹刘红英开玩笑地说大姐,“她在任期间,大哥家超生,她带着大嫂去引产;二哥本来毕业分配到昭觉县医院工作,因为她,被调到美姑县一个边远乡镇,远离家人;二姐和幺妹从昭觉调到西昌工作,大姐根本都不知道……”

说起这些往事,刘东芝并没有反驳,反倒是很感谢弟弟妹妹:“我们这家人都很善良,待人友善,弟弟妹妹们很好,他们家里有什么事都会听我的。”

“家庭就是一个细胞,社会就是由一个个的细胞组成的,只有细胞健康了,社会才能健康。”退休后,她更加意识到家教家风的重要性。

身为家里的“老大”,她制订了“四践行”“三不沾”“三尊敬”“八不能”“三要帮”“三不争”的家规家训,让每一个家庭成员严格执行。

在职期间,刘东芝曾主抓过婚改工作。也是从那时起,她的弟弟妹妹们均未订过娃娃亲,结婚也不用给(付)高价彩礼、身价钱。到下一代和孙辈们的婚事,也都是新事新办,破除陈规陋习。

她也会经常向晚辈讲,要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工作,健康生活。

二弟刚退休的时候,心态有些失衡,爱发牢骚。刘东芝就旁敲侧击,开导他调整心态,多参加活动,开开心心安度晚年。在大姐的鼓励下,二弟和三妹一起学跳舞。如今,两个人不仅自己跳得开心,还当起了教练,教更多的老年人跳舞。幺妹也在退休后,学会了乐器。一大家人聚在一起,有音乐、有舞蹈,十分开心。

如今,刘东芝经常组织家人亲戚到小果园。看着当年的荒山荒坡,如今已是瓜果飘香、绿意盎然。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动手,继续为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出力。同时,她也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大家,要力所能及地多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要感恩新时代,要用奋斗来实现幸福的目标。

面对退休做的这些事

她说:“人生走过80年,比起党给予我的,我所做的微不足道!”

退休20年间,160余万元帮助困难群众、资助贫困学生、将聋哑人当家人,对家人严管厚爱……一个退休老领导为什么能如此心甘情愿、倾其所有地付出金钱、时间和心血不断地做这些“小事”?

面对记者的疑问,刘东芝有些激动、眼眶也有些湿润:“我生在解放前,长在红旗下,是解放后党培养成长起来的彝族女干部,也是凉山州第一位享受正厅级待遇退休的彝族女干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

1943年,一个叫吉克妞牛的彝族女娃娃出生在了昭觉县一个贫苦的奴隶家庭。父亲靠打铁、铸农具为生,母亲是家庭妇女。小时候,家里一贫如洗,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一家人备受奴隶主的剥削压迫。

1950年,昭觉解放。1955年,开明的父亲送吉克妞牛和妹妹到四开民小上学。校长龙玉华为吉克妞牛取了汉族名字——刘东芝。

“解放前我们彝族还处在奴隶社会,”刘东芝说,“无论处在哪个等级的彝族妇女都生活在最底层,处在最卑微的地位,没有任何自由可言。更不要说读书上学了!”

能上学,对于一个彝族女孩子来说,在那个时代几乎是无法实现的“梦想”。也因此,成为了改变刘东芝命运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尽管家里一贫如洗,在父亲的支持下,在学校老师们的关心帮助下,刘东芝到昭觉民小上完小学。昭觉中学初中毕业后,又到越西中学读高中。在校期间,表现突出,多次受到表彰。1963年,刘东芝参加工作。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后,先后到省委党校、中央民族学院、西南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学习。

“如果不是共产党解放了昭觉,我可能都活不到今天,更不要说读书、成为党的干部了!”刘东芝很激动地说。

特别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她始终坚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全心全意为党工作、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全身心投入。“党改变了我这个彝族女娃娃的命运,我也要努力工作,改变更多父老乡亲的命运,让更多人也过上好日子!”

图片

刘东芝在昭觉县抓治河工作。

在昭觉县担任县委副书记期间,她带领干部群众用6年时间治理了昭觉县四条河,建成全长56公里的正规标准河堤,保护和增加了近10万亩田地。

在任州委常委、州妇联主席期间,狠抓婚改工作,解除了20.1万人的包办买卖婚姻、婚约;关注彝族女童教育,结合全国妇联开展的“春蕾计划”,筹办了全州首批2个彝族女童班,极大地改变了彝族女童入学率低的状况。

……

作为一名见证了凉山巨变的老党员、老干部,刘东芝无比感慨:“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过上好日子!”

图片

开展婚改工作。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刘东芝!”这就是58年党龄的彝族女退休干部给出的答案。“退休不褪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必须践行初心使命,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党的温暖、党的正确,让子孙后代都要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

2020年,病中的刘东芝最大的心愿便是能看到建党100周年的那一天。她如愿了。2021年6月,她和老伴都获得了“光荣在党50年”荣誉。当“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佩戴在胸前的那一刻,刘东芝和老伴都无比激动和自豪——“此生无憾了!”

“我参加工作40年,退休20年了,党龄58年,但比起党给予我的,我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只要身体好,我还要继续做一些有意义的、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八十一岁的老人目光坚定。 


   文丨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程宗萍 图/由本人及州委老干部局提供



审核:蒋映春

责编:曹澜

编辑:郭舒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