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中国人自主制作的第一条天气预报发出,这是竺可桢引领气象研究所的杰作。他们汇聚了来自中国和东南亚56个气象台站的宝贵观测资料,精心绘制出中国自主天气预报的第一幅蓝图。
1931年春,国际气象组织邀请我国参加第二次极年观测,这给我国气象观测带来新的挑战。竺可桢筹集资金,购置设备,并在泰山之巅建立临时的测候所。
1932年8月1日,泰山测候所正式开始观测,中国的气象数据首次汇入国际视野。
竺可桢
来源丨中国科学报
1933年8月31日,第二届国际极年气象观测期满后,峨眉山测候所“即行撤销”,竺可桢将高山气象观测的重点再次投向泰山。他亲自挂帅,携同研究员吕炯与设计工程师刘福泰,踏上了前往泰山的征途。
巍峨的泰山群山起伏,一面望海,三面平原,气候变化既典型又富有代表性,无疑是高山气象观测的理想之地。但新气象台究竟该“定居”在哪里?这是一个需要审慎的问题。
竺可桢带领团队翻山越岭,爬坡跨沟,穿梭于泰山之间,最终,将目光定格在了日观峰。日观峰,地势开阔,视野极佳,既能捕捉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风向变化,又能免受山谷气流的影响——这个距玉皇顶直线距离不足400米的地方成了气象观测的最佳之地。
1935年6月26日,日观峰气象台开工建设,时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题写奠基石,以资纪念。
彼时,身为气象研究所所长的竺可桢更是殚精竭虑。他委托刘福泰根据日观峰独特的山势地形精心设计蓝图,建议建筑改为钢骨水泥平顶;他要求承建方聘用手艺最精的石工,台下的道路采用乱石铺就;他通过友人华德教授致信隐居于泰山的爱国将军冯玉祥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他还诚邀民国元老邵元冲题写“日观峰气象台”六个楷书大字,镌刻于门楣之上……一座现代化的气象台在日观峰拔地而起。
1936年元旦,泰山日观峰气象台正式投入使用,并改称“国立中央研究院日观峰气象台”。它不仅成为泰山之巅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成为中国气象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日观峰气象台修建时的场景
来源丨中国气象局
同年6月,日照台等附属设施也相继建成。至此,造价3万余元的泰山气象台全部竣工。作为中国首个永久性高山气象站,它不仅具备实时观测并记录气象数据的能力,为天气预报提供准确信息,还承担着防灾减灾、科研教学、科普教育及旅游气象服务等多重职能。
日观峰气象台,雄踞泰山之巅,昂首天外,气势恢宏,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座名山之顶,被誉为“风云前哨第一站”。它不仅为泰山的壮丽景色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线,更成为竺可桢和团队成员探索气象奥秘的前沿阵地。在这里,无数珍贵的气象数据得以汇聚,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气象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