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低迷的经济和偏冷的预期,2025年我们应该如何破局?三郎认为,仅靠一些刺激性的经济政策,比如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还远远不够。打破僵局,还需要一些力度更大的改革措施。如果能对以下五个方面予以改革,中国将迎来第二个至少三十年的繁荣周期。
一、精兵简政,给予经济发展高度宽松的环境。
从新中国的历史来看,从全国世界来看,国家对社会的管理越多、越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越慢、越差。
1978年之前,中国的社会与经济管理严到人员流动都需要开具证明,购买生活必需品需要票证,结婚需要单位同意开具证明,每块田种什么公社决定,每个厂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主管部门下计划,可以说企业、个人的一切,都处于管控之中。但当时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在改革开放前已经危急到崩溃的边缘。
在第一次改革开放大潮后,精兵简政,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适应经济发展,引进外资外企,中国迎来了建国以来经济、社会、文化的最为繁荣的时期。
但我们也看到,面对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我们一度迷失了方向,极“左”的一些思想死灰复燃,行政机构开始膨胀,行政权力对经济和社会的管控与干预开始扩大,国有企业开始持续挤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市场主体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开始受到压抑,经济增长开始下滑。
根据周一公布的最新的经济普查数据,2023年全国在职劳动力7.4亿人,比2006年下降1.2%,其中国有公共管理机构人员5038万人,比2006年增长37.3%。
这两年,其实财政比较紧张,今年税收收入下降,保护罚没收入的非税收入大幅增长,收过头税、乱收费、乱罚款的事件大幅增多,营商环境受到影响。希望借此机会,再一次自我改革,精兵简政,既为了适应目前较为困难的财政收入,也为了简政放权,活跃市场,推动经济复苏。
二、改革分配制度,将用于无效投资的资金转移到提高劳动者收入上来。
最近几年,三郎一直在呼吁尽快改革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尽快实现从投资型经济发展模式到消费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
前两年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苗头可能没有现在这么明显,很多人不理解三郎的建议。但随着零售物价持续两年多的低通胀,工厂价格持续26个月的同比下降,房价等资产价格两年多来的持续下行,供给过剩、需求不足所导致的通缩信号越来越强烈。
这两年经济管理部门刺激消费的提法也越来越多,说明他们也意识到了需求不足对经济复苏的巨大拖累。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所出台的经济刺激措施中,所有的具体措施其实还是习惯性地增加投资,刺激生产,增加原本已经过剩的供给。还没有从提振消费的源头—提高个人收入上下功夫。
没有收入便没有支出,不切实提高个人工资,也就无法提振需求,刺激消费。因此,三郎希望2025年能够对固有的利益格局进行调整,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将国民收入中更多的比例分配给个人,减少公共财政和国有企业的收入占比。
将国民收入中更多的比例分配给个人,需要降低企业税费,让利企业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减少公共财政和国有企业的收入占比,就需要压缩国有资金的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以与减少的收入相平衡。国有资金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无效投资、重复投资、投资浪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通过减少他们的收入来减少他们的投资,不仅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还可以约束国有企业的无序扩张对民营经济的挤压。
三、通过开启第二次国企改革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要提振消费,不仅需要提高工资让个人有钱消费,还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个人敢于消费。因此,三郎希望能够实施第二次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国有企业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将竞争性领域全部交给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自由竞争。
改革的方法就是面向全球,公开出售竞争性领域国企股份,股权变现用于弥补降低税费后养老基金、医疗基金的缺口,补充全国养老和医疗基金的不足,扩大社会保障面和保障水平。
在出售竞争性领域的国企股份时,可以配套面向全球发售国企改革债券,所获资金用于国内企业和个人收购竞争性国企资金的专项借款。比如,我们可以要求,国内个人或民营企业收购竞争性国企,至少需要自有50%的资金,余下部分可以申请收购竞争性国企资金的专项借款。
出售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股份,也不必全部出售,可以依据其经营情况和盈利水平,国资委或财政保留不超过25%的股份,作为财政后续的投资性收益来源。
通过出售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股份,不仅可以解决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资金来源,还将成为中国重新改革开放的姿态性信号,成为吸引国际资本、鼓励民营资本最有力的底牌。
四、建立阳光财政、可持续财政的约束机制。
10月份,全国人大同意实施10万亿的地方隐性债务置换方案,用增加地方债额度来置换、消解风险较大的地方隐性债。这对化解地方债务危机,非常必要。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这是第四次全国性的地方隐性债务置换了。我们需要警惕,为什么地方隐性债务越置换越多?
因为我们缺乏一套阳光财政、可持续财政的刚性约束机制,这给了各地急于出政绩官员胆大妄为的可乘之机,也让一些原本想遵守财政纪律的官员产生了不借不公平、不接划不来的强烈的制度性暗示。面对我们估算大约70万亿左右的地方投融资平台隐性债务,越来越多的经济研究人员都认为这是今后最大的金融风险。
要彻底解决这一风险,仅囿于债务置换远远不够。需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下决心完全撤销各地投融资平台,将其隐性债务归并到地方公开债务报表中,并制定严禁设立二财政,严禁在财政之外进行收入、支出和负债行为来架空财政,逃脱预算约束的法律规范,推动阳光财政。
与此同时,还需要严肃查处一批乱收费、乱罚款、远洋捕捞、突破财政纪律和当地偿还能力,通过投融资平台乱借债的典型,对违法者、造成较大后果者,撤职、查办、起诉、判刑!
五、减免一部分创业者、低收入者债务,加快建立全国性的个人破产制度。
创业很艰难,国内国外,大多数的创业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又离不开前赴后继的创业者。可以说,没有创业,就没有创新,经济就会停滞,社会就会窒息,未来就没有希望。
但随着法院系统强制执行法律体系的完善和个人破产制度的缺位,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因为创业而陷入困境,成为创业和强制执行制度的牺牲品。
法院的徽章背景是天平。所以虽然法院保护债权人没有错,但在强化保护债权人却忽视保护债务人时,天平就倾向了债权人。而法律在无视债务人的同时,这些法律的客观后果,其实制约了债务人挣钱还债的能力,因而最后也伤害了债权人。至关重要的是,这样的债务法律体系,严重挫伤了创业者,成为全社会创业投资冲动不足的主要因素。
在目前经济增长日趋缓慢的背景下,我们一方面需要减免一部分创业者、低收入者债务,让一些有心无力的负债者重新启航,轻装上阵,从无法动弹的老赖变为继续为社会创造财富与价值的人;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快建立全国性的个人破产制度,让法律成为鼓励创业投资的指引,化解目前就业困难、经济低迷困局。
【作者: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