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人类的智能与交互水平及所处的系统或环境密切相关。人类的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交互动不仅受到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影响,还深受社会、文化、教育、情境等多重因素的作用。因此,智能和交互的水平会在不同的系统、情境和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实际上,真正好的人机关系往往不是共生,而是重生!
机器智能中的计算是以逻辑推理为基础,强调事物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人类智能中的算计是以对立统一为基础,包括变化论、矛盾论和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事物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正如前面所说,真正理想的人机关系不仅仅是共生,更应当是“重生”。人类与技术之间需要更深层次转化和相互塑造。与共生的“互补性”相比,“重生”意味着双方在互动中不仅相互依赖,而且在此过程中各自得到“超越”或“再造”,发生质变。“重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人类智能的增强: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基因编辑等技术的融合有可能让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认知时代,增强我们的感知、思考、决策甚至情感能力。这种“重生”不仅是单纯的工具使用,更是人类能力的超越。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通过脑机接口能直接与人工智能进行思维层面的互动,从而在认知上获得更深层的提升。(2)社会结构的变革:技术不仅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自动化、AI和机器人技术的普及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重大变革,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在价值观、工作定义、经济模式等方面的重生。这种变革不仅是技术的外在效果,更多的是社会与人类本身认知的深度调整。(3)人类价值的重构:在这种重生的过程中,技术会使我们重新思考“人类是什么”和“人类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许多传统的工作和角色可能会被机器取代,这迫使我们思考:我们为何而活?什么是我们作为人的独特价值?这不仅仅是对技术的适应,更是对人类身份与价值的再造。
“重生”的一大特征是动态性和双向性。技术不仅仅是被动的工具,在与人类的互动中不断进化,而人类在与技术互动的过程中也在发生自我塑造和进化。这种双向的互动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生活,还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政治和哲学观念。
在技术的“重生”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会发生变化,甚至会促使人类重新定义“自我”。如人工智能辅助的情感分析和智能决策可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挑战我们对自由意志和决策自主性的理解。技术的“重生”也可能涉及到AI自身的进化。随着自我学习系统的发展,人工智能不仅能够执行任务,还能够自主发现新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这种自主性的发展可能进一步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并为“重生”注入更多可能性。
人机环境系统智能“既共生又重生”的关系带来了一系列哲学和伦理上的挑战。随着人工智能在创造力、决策、艺术等领域的渗透,我们需要反思以下问题:如果人工智能能够在某些领域超越人类的认知和创造力,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定义“人类”的核心特质?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人类能否通过“重生”来迎接一个更高维度的智慧?道德与责任当技术在“重生”过程中赋予人类更强的能力时,如何确保这些能力不被滥用?随着人工智能可能具备自我学习、自我进化的特性,如何界定其责任和道德界限?
人机关系的未来,不仅是共生与技术依赖的过程,更是共生与重生交织的过程。人类将不再仅仅依赖技术,而是在互动中不断塑造新的自我,迎接技术带来的新的存在形式。这种深层的重生不仅仅是外在的工具升级,它还意味着人类认知、社会组织乃至哲学价值的转型。最终,随着技术和人类共同走向未来,这种共生与重生的双重关系可能会揭示出一种全新的“人类”,这不仅是我们与技术的共生,也是我们在技术推动下不断超越与重塑自我的过程。
新时代,新征程,将会有更新的“易”(Change)呈现……
2025年的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