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海军对美作战构想的演进与航空母舰建设(2)

二、对美“渐减邀击作战”构想下的航母建设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海军便顺应世界海军变革浪潮开始尝试水上飞机母舰的建造,1914 年 8 月,日本仿效英国将运输船“若宫”号改装成日本海军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该舰于同年 9 月参加了日本对德国占领的青岛胶州湾进行的攻击行动,主要负责海上侦查与指挥作业。 

在1916 年爆发的日德兰海战中,水上飞机首次投入实际作战。由于水上飞机在执行任务时需要战斗机的全程保护,所以为满足其随时起降之需,一种铺设飞行甲板的新型战舰便应运而生。1917 年 4 月,英国海军开始秘密设计标准型航母“竞技神”号。与此同时,认识到航母巨大战略意义的日本海军也紧随其后建造名为“凤翔”号的标准型航母。1922 年12 月27 日,“凤翔”号率先竣 工下水,“该航母长 168. 25 米,排水量 7470 吨,航速 25 节,搭载飞机 21 架,乘员 550 人。全舰采用贯通式飞行甲板岛式上层建筑,成为世界上第一艘标准型航母”。

1922 年华盛顿会议后,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日本海军的航母吨位被限制在对美六成 左右,为 8. 1 万吨。但此时的日本海军仅拥有一艘 7470 吨的“凤翔”号航母,鉴于此,日本海军决定大力进行航母建设。

首先,日本海军根据条约中“各签约国不得建造、获取、或为本条约其它签约国建造超过 2. 7 万吨的航空母舰”,“认可将中止建造的战舰改装为至多两艘航母”的规定,计划将正在建造中的两艘“天城”级战列巡洋舰③———“天城”号与“赤城”号改造成吨位达 2. 7 万吨的航母。 

1923 年 9 月,日本发生的关东大地震,震坏了正在改造中的“天城”号的龙骨,为此,日本海军按照《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以计划废弃的“加贺”号战列舰顶替“天城”号,将其改造成航母。11 月 19 日,日本海军大臣财部彪正式宣布,“运用军事补充费将建造中的‘加贺’号战列舰和‘赤城’ 号战列巡洋舰改造成航母,与‘凤翔’号一同按照航母类别编入海军”。

在改造“赤城”号与“加贺”号时,日本海军为实现战机最迅捷的起降,别出心裁的采用三层式飞行甲板,“上层甲板长 190 米,为降落甲板; 中层甲板为侦查、舰载战斗机等小型飞机起飞甲板; 下层甲板为舰载轰炸机等大型飞机起飞甲板”,在航母设计理念上进行了大胆探索。“赤城号航 母长 254 米,排水量 2. 69 万吨,航速 31. 75 节,搭载飞机 60 架”,于 1927 年 3 月 23 日建造完成, 成为日本海军第一艘大型航空母舰。“加贺号航母长 217. 93 米,排水量 2. 69 万吨,航速 27. 5 节, 搭载飞机 60 架”,于 1928 年 3 月 31 日建造完成,成为日本海军第二艘大型航空母舰。 

其次,《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航母是用来从事战斗目的、排水量超过 1 万吨,明确只用来搭载飞机的舰船”,日本海军则利用条约中并未对 1 万吨以下的航母作出限制的漏洞,企图以“航空补给舰”的名义规避条约限制、建造小型航母。1927 年,日本海军在年度预算中编列了 1 艘 7100 吨级的水上飞机母舰以代替老朽的“若宫丸”号,后又将其由水上飞机母舰变更为小型航母,取名 “龙骧”号,于 1929 年 11 月悄然动工建造。 

再次,日本海军充分利用《华盛顿海军条约》中允许日本保有的航母建造吨位,打造了两艘从图纸绘制阶段便作为战机搭载舰进行建造的正规航母。1930 年《伦敦海军条约》签署时,日本的航母保有量分别为: “凤翔”号 7470 吨; “赤城”号 27000 吨; “加贺”号 27000 万吨; “龙骧”号 7100 吨 ( 建造中) ,4 艘航母共计 68370 吨。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日本拥有 8. 1 万吨的航母吨位, 此时,仅剩余 12630 吨。但是,考虑到让最老旧的“凤翔”号退役的话,日本海军将剩余 21000 吨的航母建造吨位。因此,1932 年至 1934 年间,日本海军先后两次提出军备补充计划,计划建造两艘吨位达 10500 吨的中型航母,即后来的“苍龙”号与“飞龙”号。在此之前的航母多半是由其他军舰改造而成,这两艘航母则明显不同,而是第一批真正按照航母标准重新设计建造而成。

此外,日本海军企图通过偷梁换柱的方式秘密建造航母储备舰。“将不受条约限制,吨位在 10000 吨以下的潜水母舰与给油舰,预先设计成能够随时在战争期间改装为航空母舰的样式予以建造”,这类航母储备舰,分别是 1934 年作为潜水母舰竣工的“大鲸”号( “龙凤”号的前身) 与 1939 年作为给油舰竣工的“剑崎”号、“高崎”号( “祥凤”号、“瑞凤”号航母的前身) 。

进入 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政府对军队的控制日渐失效。1930 年 4 月 22 日,滨口雄幸内阁从开展国际协调外交、减轻财政负担立场出发,不顾海军强硬派的激烈反对,派遣日本首席全权代表若槻礼次郎前往英国签署《伦敦海军条约》,并于 10 月 2 日正式获得国会和枢密院对该条约的批 准,积极推动海军裁军政策。滨口雄幸内阁的裁军政策,使得日本海军保持对美军力七成的计划彻底落空,严重影响“渐减邀击作战”构想的实施,引发日本军部及右翼势力的极大不满。同年 11 月 14 日,首相滨口雄幸遭到右翼分子的枪击,9 个月后不治身亡。翌年,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 变,公然撕毁《九国公约》。军队对政治干涉的恶果逐渐发酵,酿成海军青年军官弑杀犬养毅首相的五一五事变。政党内阁崩塌后,在频繁的内阁交替变换中,谋求以武力解决争端的军部势力日渐掌握政治主导权,他们最终通过发动二二六事变扶植广田弘毅组建傀儡内阁的方式成功上台。

在此期间,日本挣脱华盛顿体制的欲望愈加强烈。1933 年 3 月,日本宣布退出国联。1935 年 12 月,在《伦敦海军条约》即将期满之际,英国召集缔约各国再次聚首伦敦召开会议。日本拒绝欧美各国延长条约的主张,于 1936 年 1 月正式宣布退出裁军会议,致使华盛顿———伦敦两个海军裁军条约失效,华盛顿体系走向破裂。

1936 年,在海军军令部与陆军参谋本部的提议下,日本第三次修订《帝国国防方针》,明确提出,“为确保国家的发展在一旦有事之际,应先机制敌、迅速达成战争目的”; 在假想敌国设定上, “鉴于帝国国防之本义应以与我国发生冲突可能性最大且国力强大拥有军备的美国、俄国为目标”,“要求对外作战部队保持以主力战舰 12 艘、航空母舰 10 艘、巡洋舰 28 艘、水雷战队 6 队( 旗舰 6 艘、驱逐舰 96 艘) 、潜水战队( 旗舰 7 艘、潜水艇 70 艘) 为基干的作战部队并配以适应的辅助兵力”; 在对美作战方式上则提出陆海协同攻击理念,在“以美国为敌的情况下,初期目的应击溃在东洋的敌人,消灭其活动的根据地,并且歼灭其从本国驰援的敌方舰队主力,为此海军在作战初期应迅速击溃在东洋的敌方舰队,与陆军协调攻占吕宋岛及其附近要地和敌方海军根据地,待敌主力舰队驰援至东洋海面时见机歼灭”。

1936 年随着“海军假日”时代的终结与《帝国国防方针》的重新修订,从裁军体系桎梏中解脱出来的日本海军为有效实施“渐减邀击作战”,犹如脱缰野马般开始大规模扩充军备。航母作为重要的辅助战力进入快速发展期。

首先,日本海军在摆脱航母吨位限制后开始建造大型航母。1937 年,日本海军制订了第三次海军军备补充计划,计划新建 66 艘舰艇,增加 14 个航空队,其中包括 2 艘 24500 万吨的“翔鹤”级航母( “翔鹤”号与“瑞鹤”号) 。“翔鹤”级航母是日本海军在摆脱航母吨位限制后建造的首批航母,其在沿袭“苍龙级”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有所改进,相比“苍龙”号与“飞龙”号,其“飞行甲板较延长了 10% 达到 242. 2 米,机库容量也大幅提升 30% ,舰载机搭载量达到 84 架”,“标准吨位达 25675 吨,全长 257. 5 米,航速 34 节”,是颇为理想的大型航母。1939 年,日本海军制订了第四次军备补充计划,着手设计“标准吨位达 34200 吨、航速 33. 3 节,可搭载 61 架飞机”的大型航母“大凤”号,“大凤”号是日本海军首艘安装装甲甲板的航母。 

其次,日本海军着手对现役航母进行改造,大幅提升其战力。以“赤城”号为例,1938 年,“赤城”号在日本佐世保海军基地进行全面改装,其飞行甲板由之前的三段式改为一段贯通式并加以延长,“吨位从之前的 27000 吨增加至 41300 吨,舰载机从 60 架增加到 91 架”。 

再次,在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川崎神户造船厂日夜赶工建造大型航母的同时,日本海军还资助民间航运公司建造大型邮轮,“依照优秀船舶建造设施规定对货船总吨位在 6000 吨至 7000 吨、客船总吨位在 10000 吨,航速在 19 节以上的新造船舶,政府予以提供资助”,秘密建造“航母预备舰”。日后陆续服役的“大鹰”级航空母舰( “大鹰”号、“云鹰”号和“冲鹰”号) 和“隼鹰”级航空母舰( “隼鹰”号和“飞鹰”号) 均是在原有大型船舶基础上改造完成的。

此外,日本海军在建造航母的同时,也开始将现役航母投入实战。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后, 日军大举侵华,其海军的航母部队几乎倾巢而出,“加贺”“凤翔”“龙骧”“苍龙”四艘航母投入前期航空作战,通过在中国战场积累实战经验,日本航母部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作战经验的海上航空战力。

1938 年,海军军令部修订“渐减邀击作战”计划,航母部队被部署在“渐邀击减作战”的各个环节: 第一阶段,高速航母编队( “苍龙”号、“飞龙”号) 攻击敌航母舰队,夺取制空权; 第二阶段,旧式大型航母( “赤城”号、“加贺”号) 配合鱼雷部队进行夜战,削弱敌舰队战斗力; 第三阶段,小型改造航母编队( “龙骧”号等) 在主力舰决战时负责空中警戒与空战掩护。 

至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日本海军已经拥有“战列舰 10 艘,航母 8 艘,重巡 18 艘,轻 巡 20 艘、驱逐舰129 艘,潜艇67 艘”,其实力仅次于英美海军,成为世界第三强的海军,特别是在太平洋地区,“日本海军现役航母数量达到 8 艘、美国 3 艘、英国 0 艘”,航母的建设发展是当时日本能跻身世界海军强国行列的重要凭借,日本也正是凭借其海军航空兵方面的巨大优势获得了与美军在太平洋地区争霸的资格。1941 年 5 月 27 日,日本大本营海军报道部课长平出英夫大佐发表了题为“海战之精神”的公开广播,宣称,“帝国海军的航空兵力在军民一致的努力之下已经建造4000 余架,其军备规模自帝国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帝国海军致力于扩军充实战力日日精进”, “即便面对任何强敌,都抱有必胜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