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体外循环相关全身炎症反应专家共识》解读会在京举行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与患者死亡率和术后不良结局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有效控制体外循环引起的炎症反应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日前出炉的《改善体外循环相关全身炎症反应专家共识》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为让更多临床医生了解并实践这项共识,12月26日,《医师报》社特邀《改善体外循环相关全身炎症反应专家共识》编写组专家和全国体外循环领域专家在《医师报》社直播中心举办《改善体外循环相关全身炎症反应专家共识》解读直播活动,共同助力“健康中国2030”建设。


该活动在微博卫生健康医师报、视频号矩阵、新浪新闻客户端、百度健康、海上名医白大褂等多家平台直播,观看量达到了38.5万人次。


图片

共识汇聚众多心血  只为更好地服务患者


大会共同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侯晓彤教授在线上致辞中指出,临床研究已报道多种缓解体外循环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的策略。近年来,针对该问题,又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和新理念,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临床证据。因此我们组织编写了《改善体外循环相关全身炎症反应专家共识》,试图对这些新的证据进行系统评价,期待医务工作者提供一个相对明确的总体图景,并为临床缓解体外循环带来的全身炎症反应提供理论指导。感谢医师报对这项活动的支持,可以利用媒体的力量让更多医生知道并意识到这项共识的重要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规范化的治疗。


图片

侯晓彤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金振晓教授表示,作为一名体外循环医生,深知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如何有效控制体外循环引起的炎症反应非常重要。“为编写《改善体外循环相关全身炎症反应专家共识》,我们共筛选获得500篇文献,经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之后,共计155篇文献形成了最终的证据体系。”最终,共识形成了34项体外循环围术期调控全身炎症反应的可能性策略,为临床提供了帮助。希望更多的医生能通过此次解读直播活动,有所收获。


图片

金振晓教授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李佳春女士指出,作为我国体外循环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中国体外循环杂志》非常荣幸能够发表《改善体外循环相关全身炎症反应专家共识》,这份共识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心血,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规范的治疗指导,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相信通过各位专家的此次深入的解读和经验分享,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体外循环相关全身炎症反应的机制、预防和治疗策略,从而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图片

李佳春女士

《医师报》执行社长张艳萍女士对参与编写和审校这份共识的所有专家表达了感谢,“是你们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使得这份共识得以高质量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改善体外循环相关全身炎症反应专家共识》的出炉,为临床实践中体外循环相关全身炎症反应的调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建议。关注医学,剖析医事,服务医师,科普健康。作为行业专业媒体,《医师报》在提升医师形象,维护医生权利、助力医疗水平提升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未来,我们将与行业专家一起,为健康中国的视线贡献力量。”


图片

张艳萍执行社长

图片

杜磊教授

致辞环节由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杜磊教授主持。


34 项策略 助力改善体外循环相关全身炎症反应


在第一个学术环节中,共识编写组成员之一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张成梁教授在会上作了共识解读。共识根据现有研究,识别到5类合计34 项体外循环围术期调控全身炎症反应的可能性策略,涵盖药物、体外循环管理、麻醉、围术期管理、手术技术等方面。其中,药物干预和体外循环干预是炎症调控的主要策略。在药物方面,现有证据显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抑制剂等药物可有效减轻危急重症患者术后的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绝大多数诊疗策略的研究证据强度相对欠缺,仍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和循证医学证据,本共识对全身炎症反应的调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建议。“同时也期待更多研究者加入我们,开展更多的研究,以完善本共识相关的策略。”


图片

张成梁教授

在讨论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朱德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赵举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吉冰洋教授

就共识内容进行了探讨。朱德明教授教授指出,此次共识的出台是一件艰苦而有意义的工作,他对编写组专家们表示祝贺。对于临床过程中一些非常规现象,应如何应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吉冰洋教授表示,传统上认为激素是一种常规类的抗炎药物,“但随着体外循环技术的提高,在很多干预措施的 A级推荐证据中,鲜少看到药物有特别明确的证据。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机会,去做更多有效的随机对照研究,在如何抗炎方面,探索出一些比较行之有效的办法。”


图片

朱德明教授


图片

吉冰洋教授

图片

赵举教授

图片

周成斌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赵举教授认为,在成人的常规体外循环手术当中,不推荐使用激素是可以接受的,但在特殊混着群体中激素是否有用?还需更多研究,更明确的证据为我们提供依据。同时,他强调,抑制全身炎症反应,不能仅靠某一个单项的措施去解决,而应采取全方位的措施去应对,甚至需要更多对照研究以便获得更有效的结果。本学术环节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周成斌教授主持。


体外循环炎性反应管理大家谈


在第二个学术环节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黑飞龙教授分享了《体外循环炎性反应管理》相关内容。手术创伤、非生理灌注、血液与体外循环装置表面的接触、失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可诱发体外循环相关炎症反应。心脏手术患者术后24h发生SIRS的比例高达28.3~58.7%,是亟待关注的临床问题。体外循环后器官损伤(如肺损伤、肾损伤、肝损伤、脑/神经功能损伤等)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当前术中炎症反应主要综合药物和非药物方法进行系统化管理,近年来也出现了像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抑制剂,微创体外循环(MiECC)等一系列新的治疗选择,但很多方法还需进一步的大样本临床RCT的研究来提供一个更加有力的证据,为临床提供指导。


图片

黑飞龙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章晓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荣健教授、天津市胸科医院武婷教授就体外循环炎性反应管理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章晓华教授介绍,炎症反应的本质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抑制不如调控。他希望在此次共识的引导下,各类体外循环手术可研究性地使用这34 项体外循环围术期调控全身炎症反应策略,以获得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最终令患者受益。荣健教授指出,此次共识的出台非常有意义。炎性反应概念的演变折射出机体免疫应答的复杂性与进展。回归到机理,在人体非生理性灌注导致的全身炎性反应中,平衡点到底在哪里?固有免疫与获得性免疫在灌注中的权重和演变是怎样的?这些依然具有探索的意义。“未来我们会在灌注相关炎性反应的机理、表型以及临床分类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图片

章晓华教授

图片

荣健教授

图片

武婷教授

武婷教授指出,很多情况下人体都会导致炎性反应的出现,“我们也许不需要控制它,但必须调控它,避免它危害到人体健康。”对于体外循环技术而言,不仅提高技术的质量,改善技术所带来的相关炎性反应重要,原发病的治疗也不能忽视。如果体外循环技术以后向个体化、定制化、精准化、微小化方向发展,对人体的创伤越来越小,无疑将带给患者更多福音。本学术环节由朱德明教授主持。


图片

王伟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王伟教授主持了总结环节。金振晓教授总结表示,共识对临床工作而言是一个指导的起点,而非重点,它会不断促进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做出更多的研究,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案以及更有价值的证据。相信未来,随着工作的深入,会有更新的新技术、新证据、新研究出现,未来我们也会不断更新这项共识,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指导。


图片

梁敏怡女士

上海汇伦医药梁敏怡女士表示,通过此次专家们的深入解读与经验的分享,相信大家能更好地理解体外循环相关全身炎症反应的机制、预防和治疗策略,从而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上海汇伦医药将继续努力与各位专家一起,为守护人民的健康贡献我们的力量。”






排版:黄玲玲

编辑:黄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