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电影《小小的我》讲述了脑瘫青年刘春和的生活故事,由易烊千玺饰演。
02影片中,易烊千玺展示了出色的演技,成功塑造了一个鲜活的残障青年形象。
03除此之外,电影还揭示了残障人士的生存困境,如被社会隔离和歧视。
04同时,刘春和的需求也被关注,他渴望被爱和平等对待,拥有追求梦想和幸福的权利。
05最后,影片强调了残障人士也应被平等对待,每个人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看完《小小的我》,老妈问我,“那个男孩真的是脑瘫患者吗?”
我指指旁边与海报合影的年轻观众说,“人家是大明星,叫易烊千玺。”
短视频平台上有一些影片的切片,不明真相的网友留言“是那个流量小生吗?不敢认啊,前两年我还好好的呢……”
而另一些声音议论,《送你一朵小红花》里演癌症病人,这次又演残障人士,易烊千玺怎么总演这类博人眼泪的角色?影片是不是利用流量小生的影响力来消费弱者?
说实话,看之前我也担心苦难会被当成票房工具,但当我真正见到“刘春和”,听到他用含糊不清却又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出“再渺小再破碎的个体,也是完整的我”,我彻底被感染了。
我想一切不解和质疑,只有真正去看一次《小小的我》,耐心地走入刘春和的世界,才会明白中国电影为何需要易烊千玺来饰演一个残障青年。
##一、易烊千玺的演技:从流量小生到实力派
电影的第一幕,扭曲的双腿、颤抖的身体正在攀登楼梯。他变形的双手,在纸上落下歪歪曲曲的两个字“遗嘱”。没人知道,他不禁后仰的脑袋里在想什么?
仅仅几个镜头已经将荧幕外的偶像明星——易烊千玺与故事里的脑瘫青年——刘春和,完成了身份转换。
很快,观众跟着他蹒跚的步伐,体验着这副身躯所经历的喜怒哀乐。
让观众接受并相信一个别样身形的主人公,是一个演员的责任,也是一个青年偶像的担当。
我想过,如果由一位真正的脑瘫患者来当主演,会不会有五天破三亿的观影热潮?
或许,百分之九十九的概率,不会。
换句话说,因为易烊千玺的票房带动能力,让更多的人丢开对“脑瘫”的误区,能在生活中友善对待脑瘫群体,有何不可呢。
易烊千玺坦言,起初接触到脑瘫群体,他不免发怵。
对于不了解的人而言,“害怕”“厌恶”“嫌弃”是常态,因为不了解,“刘春和”们总被误认为“傻”,而被隔绝在普通人的世界之外。
借助易烊千玺对脑瘫患者肢体、含混语音的模仿,和无比正常甚至丰富于普通人内心的演绎,银幕外的观影者得以正确认知刘春和们。
我相信,当现实世界中,再面对一个歪歪扭扭的身躯时,生一份理解,更多的人便愿意与其成为朋友,哪怕只是不再歧视。
当然,刘春和塑造得成功,离不开易烊千玺的用功。
前期准备方面,易烊千玺做了该做的功课,而后在镜头前足见肢体语言和表情细节上下足了功夫。
倒不是说,他的表演有多出神入化,而是精准适度。演员的诚意与结果呈现,易烊千玺值得得到肯定。
##二、脑瘫患者的生存困境:“我是穿梭于孤寂之河的怪人”
刘春和喜欢写诗,他写道“我是穿梭于孤寂之河的怪人”。
他的孤寂,既来自于社会也缘由家庭。
他清楚知道,在他者眼里,自己是个怪人。
然而,年轻的他渴望融入社会,他已经够勇敢,不仅独自出门,还去培训机构和咖啡店应聘。
普通人求职需要才能,而具备才华的刘春和,需要证明自己可以像普通人那样工作。
其实在咖啡店工作不需要才华横溢,可刘春和拼了劲证明自己可以站立可以走动,甚至他说绕口令来让老板相信他复合“普通人”的标准。
不管那位老板决定录用刘春和是出于怜悯还是宣传作用,都代表了残障人士参与社会生活总是被看得见或隐形偏见所阻碍。
刘春和不愿一生困在家里,母亲的爱于他而言是温室也是牢笼。
那份爱因愧疚而过度保护,不觉造成伤害。母亲并不是真的嫌弃自己的孩子,说出师大不会录取刘春和的话,也是出于保护,她当然知道外界对脑瘫患者避之不及的态度。
还好,乐观的外婆,给了刘春和支持。也许,那是最恰当的态度,默默支持,支持孤寂的他们更多的尝试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刘春和的需求:“你是高耸入云的辰星”
刘春和给雅雅写了诗,将她比作“高耸入云的辰星”。她的健康是他不可及,她的青春气息使他向往。
而他又写道,“河底传来的q声处决了情欲。”其实,是他心底明白了一个健康异性无法接受他的爱意。
影片没有回避残障人士的生理与心理的需求,为大众理清了又一个真相,刘春和们也需要被爱。
而雅雅之所以来去匆匆,一开始出于对刘春和的好奇,她主动靠近,可当刘春和主动去拉她的手,雅雅落荒而逃。
为什么?两个人单独相处时平等愉快,可在人群中,雅雅就换了态度。
刘春和没有刨根问底,答案却显而易见。
和刘春和手拉手,等同于分享那些偏见和歧视,显然,雅雅没有那样的准备。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生活中很难看到健全人和残障人士组成爱侣,但凡对抗偏见的勇气差一点,都会在压力下走散。
##四、刘春和的尊严:“再渺小再破碎的个体,也是完整的我。
这句诗是刘春和在听证会上的发言,也是全片的核心主题。
结尾处公交公司听证会情节,颇有讽刺意味。
因为一封投诉信,换来救助式赠送米面油,却不见当初歧视刘春和的公交车司机道歉。被突然通知到场的刘春和,像一块背景板,配合拍照。
终于发声,刘春和说出已习惯异样眼光,他所寻求的并不是怜悯,而是尊严。
刘春和的诗提醒我们,无论身体是否健全,每个人都应被平等对待,都应有追求梦想和幸福的权利。
我们往往习惯于用“正常”与“不正常”来划分人群,遇到残障人士把焦点放在他们身上的异样,忽略他们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
不必过于投射可怜,不必害怕闪躲,更不要嘲笑他们的不便,在他需要时,如果你乐意,伸手帮一把。我想这是刘春和向往的世界。
希望《小小的我》热映后,越来越多的残障朋友走出家门,世界那么大,每个人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