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交织的一年终了,2025会更好吗?

全文6740字,阅读约需20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24年是世界危机交织的一年,中东内战、乌克兰与加沙地带冲突、气候变化等问题持续困扰人类。

02乌克兰战争进入第三年,双方僵持不下,俄罗斯与乌克兰均无意快速结束战事,朝鲜卷入其中。

03另一方面,以色列与哈马斯冲突持续,加沙地带民众承受巨大苦难,黎巴嫩、叙利亚等地政局波动。

04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出人意料,特朗普再度当选,国际政治格局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05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影响全球经济和人类生活,各国在气候融资上难以形成合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文丨徐亦凡

编辑丨漆菲

当2024年走向终点,意外生变的消息层出不穷。

冲突迭起的中东再生变数,12月初,延宕了近14年的叙利亚内战局势逆转,只用了短短12天,反对派武装便终结了阿萨德家族逾半世纪的统治;同一时期,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也不太平,韩国总统尹锡悦用闹剧般的戒严风波搅动全国,将自己推到被弹劾的地步,甚至被法院批准拘留。

及至月末,连续几场惨烈的民航事故带走数百条生命。12月25日,阿塞拜疆航空一架从阿塞拜疆飞往俄罗斯的客机中途坠毁,导致38人丧生,阿方指责是俄罗斯击落了该客机;12月29日,韩国济州航空一架客机在降落务安机场时冲出跑道,撞上机场围栏爆炸起火,181人中仅两名机组成员幸存。

图片

◆阿塞拜疆航空飞行员尽最大努力保全了机身后半段,部分乘客得以幸存。

可以说,过去一整年,世界都和“平静”二字无缘。困扰欧洲和中东的两场战争迄今没有停火,乌克兰和加沙地带的人们不断流血牺牲,更多势力被卷入其中,动摇着本就脆弱的地缘政治格局;气候变化在这一年继续反噬人类,高温热浪、飓风气旋、暴雨洪水,地球总有角落正在被侵袭,可各国在气候融资上却难以形成合力。

2024年亦是全球大选年。随着特朗普再度问鼎白宫,各国将在未来四年迎来更大的不确定性;欧洲的多场选举体现出民粹势力的上升,欧洲主流政党在左右夹击之下节节败退;也有不少国家迎来新的窗口期,例如斯里兰卡和伊朗,在野党和改革派分别获得了超出意料的胜利。

图片

◆特朗普第三次参加总统竞选取得胜利,得以重返白宫。

疫情后世界复苏的又一年,很少有什么在变好。战火连天、通胀持续、气候灾难频发,均由普通人承担恶果,生活在一个又一个危机下被轻易击碎。

图片

两场战事望不到尽头

从2022年2月下旬算起,乌克兰战火已经燃烧了近三年。到2024年11月,俄乌双方都有数万名士兵死亡,被战争夺走生命的乌克兰平民超过1.2万人。国际移民组织表示,持续千日的战争使1460多万乌克兰人亟需人道主义援助,其中包括350万的境内流离失所者。

图片

◆人们在乌克兰首都基辅悼念牺牲的军人。

乌军自2023年夏天发起反攻,至今进展缓慢,过去一年两方总体处于僵持状态。战局虽没有发生决定性变化,但双方都深感疲惫,看不到尽头的战事持续消耗着两国及其盟友。

一方面,俄罗斯不断投入武器和人力,试图小幅蚕食乌克兰疆土——截至目前,俄军控制了包括克里米亚半岛在内的18%的乌克兰领土。尤其在2024年11月,俄军在乌克兰战场取得自开战以来最迅速的进展,攻占的土地面积相当于半个伦敦的地盘。

另一方面,乌军仍在竭力抵抗,他们努力整顿士气,降低损失,争取盟友们的军事和经济支持。尽管反攻计划没有大胜,但依然收回了部分失地。2024年8月,乌军还突袭俄罗斯,占领了库尔斯克州的部分地区。

战争延续至今,俄乌双方均无意于快速开启谈判,但每一天都在消耗军事储备,军队规模越来越捉襟见肘。战事进入第三年,朝鲜也卷入其中。西方国家和乌克兰声称,朝鲜不仅为俄罗斯提供武器,还将上万名士兵送往乌克兰战场,协助俄罗斯作战。

乌克兰则严重依赖美国和欧洲的援助——战事开打1000天来,乌克兰从美国获得超过640亿美元的军事支持。然而,这种支持正变得难以为继,美国国会的共和党人在对乌援助上分歧明显,当选总统特朗普更是扬言要快速结束这场战争,这让不少乌克兰人担忧自己会沦为谈判中的牺牲品。

不过,特朗普团队最近在与欧洲官员对话中透露,他仍计划继续军援乌克兰,同时寻求结束战事。俄罗斯总统普京则表示,“随时”可以与特朗普会谈,但俄方回绝了立即停火的呼吁,认为此路不通,他们只愿意进行谈判以达成长期和平协议。

一些西方官员认为,俄军在战场上的推进速度加快和乌克兰获得授权使用美国和英国的远程武器打击俄境内目标,标志俄乌战争进入了“最危险的阶段”。

过去一年,欧亚大陆上的另一场战争也望不到头。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大规模冲突已经一年有余,加沙地带的人们承受了无法想象的苦难。

图片

◆2024年12月27日,加沙人聚集在被以色列空袭炸毁的一栋房屋前。

此前,巴以谈判一度传出积极信号,但此后横生枝节。2024年12月25日,哈马斯和以色列都发布声明称停火协议的达成遭到推迟。与此同时,以军持续打击加沙地带,医疗机构受损严重,当地人道主义危机仍在加剧。

截至2024年12月26日,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4.5万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包括大量妇女和儿童。而根据战前2022年的统计,加沙地带总人口不过237万。

幸存者们在亲人离去和无法停火的阴影中活着,有人受伤、有人流离失所,更多人得不到足够的水、食物和医疗照护。联合国人权事务主管沃尔克·图尔克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种前所未有的杀害和伤害平民的事件,是未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基本原则的直接后果。”

以色列回应称,他们一如既往按照国际法行事。该国政府亦无视国际社会施压,取消了与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UNRWA)之间的协议,禁止该机构展开救助,甚至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列入不受欢迎的人员名单,禁止其入境以色列。

战火还外溢到黎巴嫩。自2023年10月以来,黎巴嫩真主党不时袭击以色列北部,招来了以方的回击。事态在2024年的传呼机爆炸事件后猛烈升级,以军对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及多个地区发动袭击,真主党领袖纳斯鲁拉在袭击中身亡。黎巴嫩则以空袭进一步回击以色列。

据黎巴嫩政府称,冲突已造成近3800名黎巴嫩人丧生,超过100万人流离失所,占该国人口的近四分之一。以色列一方则有约100名平民丧生,数万人被迫离开以色列北部的家园。

2024年11月,以黎双方接受美法两国斡旋达成的60天停火协议,于当月27日生效。以色列在该期限内逐步撤出黎巴嫩南部,真主党则撤到黎南部的利塔尼河以北,由黎巴嫩军队和联合国维和部队替代。

巴以冲突未平,不远处的叙利亚再起波澜。该国反政府武装发起闪电攻势,从阿勒颇一路高歌猛进,相继拿下哈马和霍姆斯等城市,直至占领首都大马士革。政府军则不战而败,总统巴沙尔·阿萨德远遁他国,到俄罗斯寻求庇护。

阿拉伯之春到2024年末,叙利亚在内战中度过了近14年。其间,随着多方力量介入,局势时有变化,但基本保持稳定。如今一切彻底洗牌,重建之路依旧漫长。谁能团结民众,让这片土地真正告别内战、休养生息?

艾哈迈德-沙拉(Ahmed al-Sharaa)率领“沙姆解放组织”推翻阿萨德政权后,他领导的临时政府宣布了诸多温和措施,强调有意建立法治与包容的政府。他近来表示,该国举行大选可能需要四年时间,因为首先要通过一部新宪法,这就需要两到三年。

图片

◆艾哈迈德-沙拉带领反抗组织推翻阿萨德政权。

过去一年的朝鲜半岛局势也引人关注。尤其到了年末,美韩不断强化军事同盟,延伸核威慑,朝鲜则试射“火星炮-19”型洲际弹道导弹,让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

图片

◆韩国媒体上在播放朝鲜试射洲际弹道导弹的新闻。

从2024年年初开始,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便宣称韩国为本国的“头号敌人”,撤销了负责朝韩关系以及统一事务的相关机构,表示对于南北统一不再感兴趣。此后双方开启一系列喊话和对抗举措。预计金正恩将在2025年1月召开的最高人民会议上指示修宪,正式将韩国定位为“敌国”。

图片

多国政局波动频繁

搅动世界的不仅是战争,在这个选举频频的关键年份,许多国家政坛迎来重组。根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有76个国家或地区(包括4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举行大选,涉及100多场选举活动,至少覆盖41.7亿人口。

最受瞩目的莫过于美国大选。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周期有太多意外发生,我们看到的不是“十月惊奇”,而是时刻在发生“惊奇”。

从最初两位老年候选人再次对阵,而后特朗普在生死边缘躲过子弹,历史般“振臂一呼”,再到民主党临时换将,这场选举逐步从乏味走向离奇。直至特朗普在选举夜掀起红色浪潮,夺下所有摇摆州,以碾压式的胜利姿态宣布回归。

尽管特朗普尚未宣誓就职,这个世界已经在为他的二次任期做准备,无论美国的盟友还是敌人。尽管这种准备可能是徒劳的,这个固守单边主义、反全球化、宣扬民粹的当选总统,从不以传统政治家的方式处理对外事务。

外界不得不做好最低期待——他会退出《巴黎协定》,会出手干预俄乌和巴以两场战争,会对许多国家挥起关税大棒……美国在国际社会的一举一动都会掀起涟漪甚至巨浪,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图片

◆美国大选期间,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和特朗普在纽约会面。

另一场覆盖范围极广的是欧洲议会选举,3.6亿欧盟公民参与其中。2024年6月6日至9日,来自欧盟27个成员国的数万名候选人争夺欧洲议会的720个席位。结果显示,传统党派萎缩,右翼民粹力量大幅上升,既重塑了欧洲议会的党派格局,也进一步削弱了法德的欧盟话事人身份。

图片

◆欧洲议会选举于2024年6月9日结束。

类似的政治版图变动也出现在法国国民议会选举中。由于没有任何一个党派取得绝对多数,呈现出左中右“三足鼎立”的局面。法国总统马克龙饱受政治创伤,因为这场本不必要提前举行的选举,他所在的政党联盟自此失去了议会中的优势地位。

过去一年,日本政坛也充满变数。由于支持率不断下滑,时任首相岸田文雄于2024年8月辞任,石破茂出人意料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胜出,他很快宣布解散众议院并提前选举。

图片

◆日本执政党在众议院选举中惨败。

结果证明,这也是一次适得其反的政治豪赌。受到物价上涨、自民党黑金丑闻的影响,选民们积攒的不满在10月底的众议院选举中释放,长年执政的自民党痛失多数席位,迎来一场惨败。石破茂虽在11月的首相指名选举中过关,但其内阁民调支持率依然低迷。未来,他的阻力会比前任更大。

除了选举结果越来越难以预测,不少国家的政局也波澜四起。

因涉嫌滥用戒严权,韩国总统尹锡悦以“铲除亲朝势力”为由挑起的政治闹剧受到外界高度关注。2024年12月14日,韩国国会通过了针对尹锡悦的弹劾动议案,同时,韩国检方也对尹锡悦等人涉嫌内乱一事展开调查,并禁止其出境。

12月31日,首尔西部地方法院针对尹锡悦签发拘留证,这是韩国宪政史上司法机关首次对现任总统采取强制措施。

尹锡悦的麻烦不断外溢,他被暂停职务后不久,代行总统职权的国务总理韩德洙也遭到弹劾;随后,由韩国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的崔相穆代行总统一职,然而接任不过三天,崔相穆也被警方立案调查。随着朝野斗争加剧,韩国正进入一段政局不稳的时期。

图片

◆韩国国务总理韩德洙遭到弹劾。

另一个亚洲国家越南,过去一年结束了高层人事地震。该国反腐浪潮中,时任国家主席武文赏因违反党规于2024年3月请辞。此时距离他上任不过一年,而在过去三年间,该国高层人事变动频繁,政治风向难以捉摸。

两个月后,公安部长苏林就任越南国家主席。同年7月,时任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因病离世,苏林于8月当选越共中央总书记。10月,越南第十五届国会投票选举梁强为国家主席,苏林卸任国家主席。至此,越南“四驾马车”终于补齐。

图片

气候灾害侵袭人类

2024年12月,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宣布,过去一年是自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4°C,异常高温可能延续到2025年。世界气象组织也发出红色警报,2015年-2024年将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

即便在欧洲这样相对发达的地区,每年也有超过 17.5 万人死于高温。极端气温加剧了慢性疾病的发生,比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对于老年人、孕妇等群体来说,这将造成极大的生存负担。

伴随高温而来的往往是干旱。2024年,撒哈拉以南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肯尼亚等国经历了极端干旱,导致农业歉收,数百万人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联合国估计,2024年约有1000万人受到干旱影响。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现象不止于此。由于海水温度上升,台风获得了向前推进的更大力量,形成一个个超强台风,重创中国沿海省份。从南太平洋出发的台风“摩羯”,给海南省带来巨大损失,上海则在一周内罕见遭遇两个台风登陆,“贝碧嘉”成为75年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

图片

◆最强台风“贝碧嘉”过境上海,造成巨大破坏。

2024年,美国也屡次遭到风暴袭击。四级飓风“海伦妮”在9月登陆,给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北卡罗来纳州等地带来巨大破坏,并导致灾难性降雨,有220人因此死亡。一个月后,五级飓风“米尔顿”重创佛罗里达州,还带来龙卷风。此外,得克萨斯州也曾在6月被五级飓风“贝里尔”侵袭。

欧洲同样难以幸免。西班牙在10月遭到洪灾,因为低气压引发大暴雨,该国多地降水量暴增,甚至超过一年的总量。气象专家指出,这背后有气候变化的因素,全球变暖加剧了暴雨程度,洪水和大西洋气温上升息息相关,地中海成了“定时炸弹”。

图片

◆西班牙的洪水过后,车辆被冲到挤压在一起。

整个飓风季节给美国带来的经济损失估计达到5000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近2%,西班牙的洪水亦造成217人死亡,多地建筑物和交通受损。发达经济体尚且无力招架极端天气侵袭,遑论非洲、亚洲、美洲等地的脆弱国家。

“气候灾难正在伤害健康,加剧不平等,损害可持续发展,并动摇和平的基础。弱势群体受到的打击最大。”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如此表示。

当气候变化加剧,人类的排放行为却没有得到遏制。根据《2024年全球碳收支》报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4年达到416亿吨,高于2023年的406亿吨,这些排放大多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

联合国发布的《2024年排放差距报告》指出,2024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创历史新高。报告分析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各国当前承诺之间的差距,并强调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将无法实现《巴黎协定》的温控目标。

然而,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并没能创造人类合力的奇迹。在阿塞拜疆巴库举办的COP29,旨在进一步谈判并决定气候融资问题。最终达成的协议规定,发达国家每年提供3000亿美元资金,帮助欠发达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同时设定到2035年提供每年“至少1.3万亿美元”的整体气候融资目标。

图片

◆巴库气候大会取得的成果有限。

在此之前,80多个国家提出了1.3万亿美元的融资目标,最终的成果与之相差甚远。何况即便是3000亿美元,也未必能顺利落实。这让不少脆弱国家感到愤怒。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不得不联合多个脆弱国家诉诸联合国国际法院,为的是确定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义务。

图片

财政麻烦催化政治危机

从数据上看,过去一年的世界经济保持了复苏势头。

2024年12月4日,经合组织(OECD)发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2%,2025和2026年增速均稳定在3.3%。报告说,目前全球通胀水平持续下降,就业压力缓解,贸易开始复苏,全球经济保持韧性。

这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基本一致——该组织预计2024年和 2025 年全球经济增速均为 3.2%,全球总体通胀率将从2023 年 6.7%的年均值下降至2024年的5.8%和2025 年的 4.3%。相比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发达经济体通胀率回归目标水平的速度更快。

此外,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贸易规模预计达到33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年增长率达到3.3%。而据最新一期的《世界旅游晴雨表》,2024年前九个月,全球约有11亿游客出国旅行,旅游业已恢复至新冠疫情前水平的98%。

以上洋溢着乐观情绪的数据,却和人们的体感极不相符。在欧美,生活成本压力困扰着工薪阶层和收入较低的群体。即便是经济恢复最有起色的美国,普通人仍然因为高物价而怨声载道,这也是此次美国大选中选民最关注的议题。

除了个体承压,多国财政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而这些麻烦成为政局突变的催化剂。

比如德国总理朔尔茨领导的联合政府在2024年11月垮台,起因是其与前财政部长林德纳的经济政策相左。

图片

◆朔尔茨领导的联合政府因财政问题意见不合而走向分裂。

作为执政联盟成员,社民党和绿党都偏左翼,主张通过大量资金维系社会运转,松动债务刹车机制,而林德纳所在的自民党则在财政问题上主张保守克制。由于各方在财政政策上的分歧无法弥合,朔尔茨不得不将林德纳解职。林德纳领导的自民党随即退出联合政府,宣告了这个执政联盟的垮塌。

在法国,人们见证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最“短命”的一届政府。2024年10月,时任总理巴尼耶提出2025财政年度预算草案,然而因各党派意见不一,该预算案推进困难。为了打破僵局,巴尼耶动用宪法相关机制,决定不经国民议会投票强行通过其中的社保预算案。

作为议会中的主要势力,极右翼和左翼政党均对此表示不满,并对巴尼耶政府发起不信任动议。对此,巴尼耶警告议员“不要将党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然而,这个警告毫无作用。

政府可以垮塌或更迭,但财政危机不会随之消失。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发布报告显示,预计法国2024年财政赤字将扩大至国内生产总值的6.1%,远高于之前预期的5.1%。

经合组织在最新的报告中称,由于政治不确定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预计德国经济将停滞不前,并将其2025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下调到0.7%。与此同时,经合组织也将2025年法国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0.9%。欧盟“双引擎”运转不畅,或将削弱欧洲的国际影响力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在单一政党执政的英国,情况并不会更好。英国智库财政研究所在本届选举前指出,无论哪个政党上台,新政府都将面临70年来最严峻的财政挑战。

到2024年7月,英国政府公共债务已达到约2.7万亿英镑,约占GDP的99.4%。按照当前的政府支出和税收计划,预算赤字水平将在未来五年保持在GDP的3%以上,公共债务约为GDP的100%。

英国首相办公室因此宣称,英国国家已经“破产且支离破碎”。重新上台执政的工党评估,如今英国有约200亿英镑的公共财政缺口,他们将此归咎为保守党的责任。可碍于竞选纲领的限制,工党承诺不会提高所得税、国民保险社会保障金、增值税和公司税的税率,因此无法通过这些渠道弥补缺口。

图片

◆英国工党胜选上台后宣布国家有巨大公共财政缺口。

看向未来的话,发展中经济体的情况只会更糟,尤其是中东、中亚、非洲等地区。多重因素导致这些地区经济增长减弱,比如石油生产、冲突内乱、极端天气等。

这些因素也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叠加上特朗普回归的不确定性,事态或滑向更不乐观的一端。比如通胀压力与债务危机高悬,全球供应链被扰乱,这可能会进一步让企业难以扩张、消费者不愿消费、商业社会各个环节降速,从而导致经济增长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