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岩,又名殉情岩,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纸房乡金河村西部两公里处。写字岩岩壁排连如碑群,长约数百尺,高约十米。岩依山麓,壁如刀削。岩壁上有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诸代文士用黑墨及土红书写的字迹,字迹模糊,很难辨认,字体有3-5厘米大小不等。写字岩是古时余庆至瓮安、贵阳的古驿道,来往客商都在此驻足。现已被黄平县人民政府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之一。
“写字岩”名字的由来,源于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相传在唐朝天宝年间,这里住着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奶奶和她的孙女——静女。祖孙俩形影不离,相依为命。静女长得貌美若仙,勤劳善良,对奶奶非常孝顺。在那时,美丽善良的静女成了附近村寨许多小伙子争相追求的对象。后来,静女爱上了邻村一位身强体壮、心地善良的后生憨夫,二人情投意合,经常在石壁下相会,并私定了终身。
然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静女与憨夫热恋的时候,静女却被当地年过半百的土司爷看上。土司爷利用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并强行将静女抢去给他当小妾。面对强权,静女宁死不从,整日以绝食抗争。静女的悲苦处境,使土司府的下人们非常同情。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在一位好心的打更人帮助下,静女逃出了土司府。
气极败坏的土司老爷发现后,就派出家丁随后追赶。当静女逃至写字岩崖壁时,已经浑身无力,双脚受伤,实在跑不动了。为了不想受到土司老爷的凌辱,静女便一头撞死在石壁上了。
第二天清晨,后生憨夫在写字岩崖壁下,找到了静女的尸体。抱着静女的尸体,他悲痛欲绝,便在石壁上愤怒地写下“此生得静女,纵死也心安;土司似豺狼,定被老天铲。”的句子后,也一头撞死在了石壁上。
当地村民们十分同情这对青年人的不幸遭遇,便将这对恋人埋葬在石壁下。后来,村人们又请来石匠,在石壁上刻下他俩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之后,人们就把这石壁称为“殉情岩”。后来,凡有文人墨客路经此地,有感于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都在崖壁上题字抒怀,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里叫做“写字岩”。
民国《黄平县志》记载:“文人行路其间,无不思写数句而去,以此壁上之雪泥鸿爪——或诗或句,汗漫满石,不可识辨。”据实查,现多数字迹尚能辨认,其所书者皆为祈语。清代,人们视此岩为“神岩”,尝以幼子“寄拜”之,祈求庇佑。清同治九年(1870),安定副中营守备何开祥在石壁上所书的祈语,为清川军唐炯部经此镇压成同农民起义的实证。1935年3月,刘伯承将军率领的红五军从瓮安转战纸房乡一带时,并在纸房乡西堰和洞沟歼灭了盘踞在八角顶处,试图堵截红军北上的国民党王家烈部一个连的顽敌,随后在此崖壁上留下宣传标语;“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打倒贵州军阀王家烈”。
桑海沧田,岁月悠悠。几百年来,“写字岩”曾经书写着那些悲壮沧桑的历史与故事,抒发着人们不一样的情怀。而今,勤劳务实的纸房人正继续在写字岩的崖壁上书写着新的历史,记录着新的故事,谱写着人民幸福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