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古今 放怀天地
——陈文瑛的山水世界
中国画的临、摹和仿
中国绘画的学习,实际上应该以临和摹入门。这是近代之前约定俗成的规律,没有人质疑,也不需要质疑。研习者不得其门而入,谈不上中国画的创造,最多只能算涂鸦而已。近代以来,西风渐盛,人们赋予艺术更多的入世责任,使其具有教化、引导的功能,达到“美育”的效果。以美育人,实则是在艺术审美中将美和善分割开来,使艺术更加地专业化、技术化。这与古代艺术观念中的无功利思想并不相同,导致中国画的学习和实践者更注重写生,而忽略了临、摹的重要性。
研习者在最初临摹学习的时候,因为不能把握绘画规律,往往会不堪临摹过程的枯燥无味,甚至会出现越临摹越僵化,越僵化越枯燥的现象,心境上难以获得平静,以致颓废沮丧,不知所措。这时候忽然有人说:“古人也是人,我们也是人,为什么非得食古人余唾,走古人的道路?鲁迅先生说过,路是人走出来的!那么我们何必学古人,自己就不会创造吗?”于是有了一个又一个的尝试者。基于种种社会现实,他们甚至还因此获得了大众的瞩目,乃至商业上的成功。这就对中国画的学习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既然走捷径可以成为‘绘画大师’,为什么我们还要临摹呢?”
我们如果醉心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美,那么就能体会到这个美和善是不能分割的。伦理道德和纹饰形式具有高度的协调性,这是学习中国画的立足点。在中国文化范畴中,绘画艺术是无用之用。历代文人才子以绘画为畅怀怡神的媒介,孕育了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绘画流派,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珍品。这些古代优秀的书画作品,是历代人的积累和经验,汇集成了后人学习书画的道路。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学习书画的目的和完善自我的修养。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少人放着平坦大道不走,非要走丛林,豪言要走自己的路。这样的人不是同道中人,更不是智者。这样的人,是不可以跟他们讨论中国画的临、摹和仿的关系的。他们听不懂,或者没有耐心听,我们也没有必要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韩愈曰:人非生而知之者。哪里会有天生的绘画大师?如果一个人随便写写,随便涂鸦,乃至做些出格的事情,就成了艺术家,那岂不是人人皆可成为艺术家?人人皆是艺术家,实际上就没有艺术家。艺术在这个概念之下就已经死亡了,还谈什么艺术的创造性呢?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前辈就没有来者。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不也是从艰苦的实践和体验中成长起来的吗?他并不是天生的“书圣”。绘画也如此,没有临摹的功夫,基本就不可能成为中国画的实践者。
临和摹本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临强调的是变化,摹强调的是不变。摹在书法领域出现得比较多。一般是将纸罩在碑帖上面写,主要是学习字的结构的布置安排,容易熟练。在绘画领域中,摹一般用于针对性的学习。它可以原汁原味地呈现原作的样貌,但也往往被不法之徒用来制作赝品。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画家为了追求逼真,会用幻灯将原作或者人物头像投影到固定于墙面的纸面上,然后笔随影走,创作出所谓的经典作品。这都是摹法的没落,不可以成为中国画学习的常态。我在这里强调的是中国画的“临摹”,将两个字连起来作为一个概念阐释,这实际上也是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摹强调的不变实际上是形式结构的不变,与中国画学习的目的南辕北辙。研习者若僵化处理,必然会缘木求鱼,胶柱鼓瑟。这也正是摹往往为人所诟病的地方。唐太宗曾经调侃萧子云,说:“卧王濛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摹写虽然容易入手,但更容易有习气。习气是中国画研习者最难消除的障碍,也是中国画创作最大的敌人。
所以,将临摹作为一个概念,既强调了变化,也突出了中心,完全符合继承、发展的要求。那么具体来说,应该怎么进行中国画的临摹呢?
首先要心理安定。心气平和才能安,心志坚韧才能定。传统中国画有赖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传统的审美观讲求尽善尽美的和谐状态。它更注重画家的精神素养,而非色彩的绚丽、造型的准确,更不是对社会事件的宣扬,等等。它是一种简单的抒发,是一个人在暗室里的独舞。所以,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任何阶段都需要精神上的安定从容。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重要过程。研习者在这个阶段更加要认识到心理安定的重要性。研习者不仅要提高自我的修养,更重要的是体会经典作品中圣贤们的心理状态,见贤思齐。当然,绘画是一个讲究形式的学科。完全脱离形式的束缚,从心所欲,固然是中国画创作的最高境界,但绘画学习终究需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舍此并无捷径。定力来自画家心境上的成熟,也来自其最初临摹阶段的耐心和学习。年轻人学画画,往往因为心火旺盛而浮躁,对于枯燥乏味的临摹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这是正常的现象。只是耐得住寂寞,才能获得艺术上的成功,这也是我们学习中国画必然要有的心理准备。
本书集中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山水画作品140余幅。这些作品以广西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为题材,表现了它们的独特面貌和魅力。这些作品形制多样,包括卷轴、扇面、屏条等。在艺术表现方面,作者在继承传统山水画笔墨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感受,创造了具有自身面貌的山水画风格。这些作品构图多样、笔墨丰富、情感真挚,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书中附有作者对山水画的思考和创作感悟以及著名美术理论家、画家对其作品的解读和评介。它们有助于读者理解、感受作者的作品。
目 录
内页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