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烽火连天的2024,中国汽车即将迎来波澜壮阔的2025。回首过去的一年,中国汽车在炮火中前行,在角力中爆发,一次次用产品和创新在重构着汽车世界。
这一年,电动化大踏步前进,智能化开启新征程,城市NOA全国可用;这一年,淘汰赛血腥残酷,价格战此起彼伏,输家遗憾离场,赢家留在牌桌;这一年,自主品牌继续强势崛起,不仅市占率超过六成,力压合资车企,而且在高端化上与BBA分庭抗礼;这一年,中国汽车继续大踏步走向海外,全年出口量有望超过620万台,蝉联世界第一……
回望2024年,中国汽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给世界带来了中国震撼。时值岁末年终,太平洋汽车与大家一起回看并记录中国汽车产业所经历的不平凡的一年。
11月18日,比亚迪达成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里程碑。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王传福讲述了30年来的创业经历:“从30年前小厂房里20人的创业团队,比亚迪凭着‘敢想、敢干、敢坚持’的工程师精神,发展到如今近百万名员工的世界级企业。”
比亚迪的加速度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发展的一个缩影。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再次攀上新的高峰。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2024年我国汽车销量将达到31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接近1300万辆,高于年初预期。
11月14日,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了1000万辆,是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达产1000万辆的国家,正式步入年产千万辆的时代。
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推动下,传统燃油汽车时代形成的汽车产品格局和品牌阶层正在被打破。今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首次突破50%大关,此后连续5个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均超过50%,“电比油多”趋势更为明显。
事实上,在5年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目标为在2025年达到25%,2035年达到50%。在当时看来,这一目标堪称激进,很多专家担心达不到。然而现在看来,目标还是太保守了。达成50%的节点,比原定计划提前了11年,足见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迅猛。
这样的增长态势,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路上奔跑的绿牌车身影越来越多,渐渐地,人们不再质疑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而是相信它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2023年年底,问界M9面世,上市一年目前累计大定已突破20万台,月销量接近2万台,连续多月蝉联50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场销量冠军。有调研机构发布的问界M9车主画像显示,问界M9的车主家庭税后年收入均值为92万元,有一批BBA等豪华品牌的车主进行了换购。
稳坐50万元以上豪华品牌销冠的问界M9,为自主品牌的高端化指明了一条道路。随着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深入,自主品牌开始借助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向高端市场发起猛烈攻势。一些自主品牌的高端车型平均售价已突破30万元,有的甚至超过了百万元,与传统豪华品牌形成有力竞争。
比亚迪打出仰望U8、U9两张牌,鸿蒙智行带来享界S9、尊界S800,蔚来在年底推出ET9……自主品牌向上突破新一轮的攻势已经开启,中国车市正在迎来自己的“高端化浪潮”。
此外,自主品牌销量也跻身全球前十,甚至一度进入全球前五。2024年前三季度的全球汽车销售数据显示,比亚迪以274万台的销量位列全球第8,与排名第7的本田集团销量差距不到3万台,其1-10月销量则位居全球第5。
按照目前的销量进展,比亚迪全年销量可以突破400万辆,吉利累计销量已突破300万台,而奇瑞已累计销售230万辆,超额完成了全年销量目标。根据有关机构预测,比亚迪、吉利、奇瑞将有可能集体进入全球TOP10,前两者还可能进入全球TOP5,这将是自主品牌的高光时刻。
自主品牌整体崛起,受冲击最大的无疑是合资阵营。今年合资品牌能感受到明显的压力,甚至有的厂商开始大幅裁员。与往年相比,今年豪华品牌罕见地整体加入降价行列,深陷“价格战”漩涡。就连盈利能力强如保时捷这样的厂商,都先后出现经销商逼宫事件、降价促销行为,并将大幅缩减在中国的经销商网络。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全国近50家主要汽车经销商集团中,合资品牌经销商的亏损比例攀升至27.7%,与此同时,实现盈利的经销商比例则大幅下滑至仅11.5%,充分反映出合资品牌当前面临着严峻的市场挑战。
自主品牌崛起不是一夕之功,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埋首前行。从最初的以市场换技术,到现在的反向合资,中国人终于在汽车技术上第一次走上了世界竞争的舞台。这也反应在市场销量上,继去年突破50%的市占率后,今年继续突破60%。可以预见,自主品牌70%的市占率或许并非不可能。
中国汽车进入欧洲市场早已不是新闻。
但在海外建立工厂,并以合资的方式生产汽车,却意义非凡。11月23日,奇瑞与西班牙EV MOTORS合资工厂的首款产品,EBRO品牌S700正式下线。这也让奇瑞成为了在欧洲生产汽车的第一家中国品牌。
作为中国汽车品牌中“出海一哥”的奇瑞,这次要以西班牙为新起点,开始对欧洲市场“不客气了”。
事实上不只是奇瑞,2024年,中国汽车在出海这件事上集体高歌猛进。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中国汽车实现出口584万台,出口增速23%,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量186万台,同比增长13%,全年汽车累计出口有望突破620万辆。
中国车企扎堆海外建厂,是今年的一个新趋势。江淮在墨西哥爱达荷州建立合资工厂,极氪发布欧洲战略,比亚迪和广汽埃安的泰国工厂先后竣工投产,还有上汽名爵、长城、长安、哪吒、埃安等中国车企也均在泰国建厂。比亚迪更是急剧扩张其海外版图,不仅有泰国工厂,同时还在巴西、匈牙利、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设有乘用车生产基地。
可以看到,国内自主品牌开始加快海外市场布局,车企出海已不止于卖车,正逐渐从纯产品的“走出去”,向“研-产-销”等价值链“走进去”的阶段迈进。海外建厂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运输成本,避免关税和贸易壁垒,此外也有利于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加深与当地政府合作,让当地经销商和消费者快速对品牌树立信心,进一步提升品牌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
在中国车企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多家车企海外出口业务实现正增长。今年1-11月,奇瑞整车出口达104.6万辆,市场份额19.6%。上汽、长安排名第二和第三,整车出口量分别为84.1万辆、50.5万辆,市场份额分别为15.7%、9.4%。吉利、长城、比亚迪、特斯拉、北汽、江淮、东风进入前十,依次排名第4-10名。从增速上来看,比亚迪出口36.3万辆,同比增长68%;长安出口量同比增长54.8%;北汽出口24.8万辆,同比增长51.9%。
“过去中国汽车看世界,现在世界汽车看中国。”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正累积起新能源技术等先发优势,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范围内逐渐从跟随者变为引领者。但也应该注意到,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未来中国汽车面临的出海挑战将更多,单纯的整车出口形式面临改变,在当地建厂会成为新潮流。
2024年年初,车企间的价格战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但迅速地燃起,在接下来一整年的时间里,传递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每一个角落。
在今年6月的汽车重庆论坛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痛批价格战:“汽车行业卷下去不是办法。企业目的是盈利,是为国家作贡献,为社会作贡献,是交税、就业。现在裁员裁了多少,广汽也裁了不少。这样下去,对社会、对国家会怎么样?”
而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则表示:“价格战要量力而为,能跟就跟,不能跟就过,推出下一期产品。要良性健康的竞争,不要‘掀桌子’。”
今年的价格战究竟激烈到什么程度呢?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2024年1月至11月,市场上降价销售的车型数量已达到195款,这一数字不仅超越了2023年全年150款的降价车型规模,更是大幅突破了2022年全年95款的降价总规模,显示出市场竞争的残酷与激烈。
价格战甚至波及到了供应商和经销商,供应商被要求降价,而部分经销商则面对严重的销售不畅与库存积压问题,这一严峻的经营状况也导致许多汽车4S店大幅亏损或倒闭。仅在2024上半年,退网的4S店数量就已接近2000家。对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预测,今年全年或将有4000家汽车4S店因经营不善而不得不退出市场。
除此之外,车企也面临着淘汰赛和大洗牌。三四线的外资品牌愈发边缘化,讴歌、铃木、三菱、雷诺、JEEP、菲亚特已经相继退出中国市场。而在2024年末,哪吒换帅、极越闪崩,都让人感受到行业的竞争真正进入到了淘汰赛阶段。
从最初几百个造车新势力,到如今只剩十几家,下一个倒下的又会是谁呢?
毫无疑问,价格战确实可以加速车企在技术和产品上的创新,让用户买到性价比更高的汽车。但过度的价格战也会扼杀车企的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甚至引发恶性内卷。正是看到这些弊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一系列迹象表明淘汰赛将继续加速,2025年车市“大决战”已经提前到来,希望最后的胜出者不只是价格战的赢家。
今年年初,一个视频火上了热搜。视频中,车主正开着一辆问界M7智驾版在夜间高速公路上行驶,忽然左前方出现一个人影,竟然是一个人在高速路上逆行。车主还没反应过来,车辆已经紧急向右侧避让,与那人擦肩而过。
视频一经发出,很快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讨论。车主在网上激动表示:“这车买的30万值了!这就是华为的AEB!”也有网友在底下评论道,这是深夜高速,司机都会有点困倦的。要没有智驾紧急拉这一下方向,基本必撞。
类似的高阶智驾救命的案例在网上不胜枚举。2024年,汽车智能化竞争愈发白热化,不只是华为,多家车企都在争相落地高阶智驾。
在城市NOA方面,不仅有小鹏、蔚来、极狐、阿维塔、问界等品牌在去年基本实现落地,还有智己、零跑、极氪、长城、比亚迪等品牌在今年竞相“开城”。今年以来,城市NOA的竞争已经从“开城”数量演变为“全国都能开”的竞逐,目前有问界、小鹏、比亚迪、智己、理想、小米汽车等多个汽车品牌已经实现或将在今年底前实现全国覆盖的城市NOA。
“端到端”成为了行业炙手可热的词汇,多家车企在年末的广州车展上集中亮相或公布了“端到端”智驾方案进展。前有雷军直播小米汽车端到端智驾首秀,理想公布全新一代智能驾驶技术架构——端到端+VLM双系统;后有小鹏汽车开启车位到车位全网首测,极氪浩瀚智驾2.0首发端到端Plus架构。
与此同时,车企也打出“智驾平权”的口号,把高阶智驾下放到更低价位。无论是广汽埃安霸王龙,还是小鹏P7+和MONA M03,都把高阶智驾的价格打到了20万以内甚至接近15万元,后者还是全系标配。
还记得年初,当特斯拉推出端到端方案时,国内的智驾方案似乎一夜之间全部落后了,端到端成为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高墙。但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国内已经普及了端到端,并且朝着世界模型进发。这在以往汽车技术的发展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同时,太平洋汽车也注意到,一方面,智驾正向着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好用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用户对智驾的接受度,以及购车决策中智驾的权重也越来越高。随着下半场智能化的开启,智驾渗透率的提升速度或将远远超过电动化。或许未来智驾真的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为用户带来更便捷更安全的驾驶体验。
4年前,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和大众中国前CEO冯思瀚曾经公开互怼。冯思瀚说“增程式动力简直是胡说八道,是最糟糕的方案”,而李想则针锋相对地表示:“增程式动力是未来5年内最好的解决方案。”
如今4年过去,究竟孰是孰非?理想汽车已经用满大街的销量证明了一切,就连上汽大众也宣布将推出两款增程式混动车型。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汽车品牌正在加码增程赛道,纯电+增程双布局成为了车企的惯用路线。
小鹏汽车发布鲲鹏超级电动体系,“鲲”代表超级增程系统,“鹏”代表着纯电体系。这也意味着,小鹏汽车将从纯电单一技术路线,正式转变纯电+增程双路线。
践行“双路线”战略布局的还有极氪、智己、埃安、阿维塔等车企,也都官宣推出增程产品的计划。当初坚持纯电路线的车企,现在都开始发展混动增程。如今国内自主品牌仍然坚持纯电路线的,只剩下蔚来一家。
这背后其实也反映出技术进步与消费者心理之间的博弈。纯电车型虽好,但续航焦虑、充电不便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消费者,尤其是在长途旅行或充电设施尚不完善的地区,或者北方的寒冷地区,纯电车型的局限性便显得尤为突出。蔚来始终坚持换电打法,如今在全国已经累计布局2808座换电站,连接全国超700座城市。作为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完成全国高速主干线加电设施布局的车企,蔚来在国内坚持纯电路线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什么增程车型能异军突起?现在的国产增程车电池容量基本都在35到40kWh左右,能跑个200公里左右,短途出行基本上可以不用烧油。车企们在发动机上也下了功夫,像1.5L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普及,既能提供更好的动力,又能有效减少油耗。再加上车身空间更大,乘坐体验更舒适,消费者自然就开始青睐这种新型的增程式汽车了。
但增程车的核心问题在于,它只是暂时性地解决了纯电动汽车续航不足的问题。一旦电池技术有所突破,比如半固态电池的普及,增程车的优势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随着半固态电池的普及、纯电车型续航里程的增加以及全国充换电网络的完善,再过几年,增程车是否仍旧可以风光依旧?
如果说高管带货是锦上添花,那么层出不穷的“黑科技”则是中国汽车攻城略地的底气。与燃油车时代的“学生”角色不同,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已经成了技术创新的高地。
5月28日,比亚迪正式发布第五代DM技术,实现发动机热效率46.06%,全球之最。不过很快友商高管在微博上也晒出了一张证书,发动机热效率最高46.1%,号称全球最高。
随即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发微博反击,并公布了一张中汽中心产品认证证书,显示比亚迪一款发动机的最高有效热效率达到46.5%。配文:“像这种没量产的,更高热效率的,我们还有大把只是不想说而已!”
事实上,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不仅热效率高,而且油耗低,百公里亏电油耗2.9L,综合续航2100公里,开创了油耗“2”时代。随后,吉利发布了雷神EM-i超级电混系统,奇瑞也发布了最新的C-DM混动技术方案。
除了混动技术,固态电池也迎来了新进展,今年4月份,智己汽车搭载行业首个超快充固态电池,广汽埃安紧随其后,宣布2026年将全固态电池量产上车,奔驰、本田等车企也在今年公布确认走全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
在动力革新的同时,智能底盘也变得更加常见,继仰望发布了革命性悬架技术云辇-Z后,昊铂也发布了一套可以原地起跳的智慧数字底盘,就连奔驰纯电大G也翩然“起舞”。当然,这一年的“黑科技”远不只这些,比如问界M9带火的百万像素智趣大灯、蔚来ET9首发的线控转向技术、比亚迪的MEB低速紧急制动、超级快充/人脸识别充电桩……
在新能源汽车之前,一系列黑科技基本都是欧美车企率先研发应用,中国车企以市场换技术却竹篮打水一场空。如今,中国成了汽车黑科技的爆发地,欧美日韩车企却成了曾经的“学生”,攻守之势异也。一部汽车技术发展史也是汽车高端品牌的发展史,过去很多汽车黑科技往往是豪华品牌首发在旗舰车型后,全球品牌争相效仿最终形成潮流。而我们很有幸地在见证,这一次,浪潮从我们而起。
曾经,人们只会在科幻电影里看到飞行汽车,而在2024年,一台又一台飞行汽车却真实地出现在了大众视野里。这些飞行汽车甚至会投入量产,面向公众发售,难道未来我们真的能够开着会飞的汽车出门、打“飞的”上下班吗?
在飞行汽车领域,一贯将自己定位为“科技范儿”的小鹏汽车毫不意外地走在了前列。2023年10月,小鹏汇天首次公布正在研发的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而今年10月底,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智造基地已经正式在广州投建,规划年产能1万台。目前,陆地航母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完成了全球公开首飞与载人首飞,赚到超过3000台订单。其预计售价在200万元以内,2025年底可以小批量交付,2026年大规模交付。
另一个实力强劲的玩家是广汽集团。12月18日,广汽正式公布全新飞行汽车品牌“GOVY高域”,以及高域的首款产品GOVY AirJet。早在2023年6月,广汽集团第一款飞行汽车GOVE已经完成发布和首飞。今年3月,GOVE在广州CBD上空进行飞行验证,并在11月的珠海航展上完成了飞行表演。
紧随其后的还有长安汽车。12月21日,长安汽车与亿航智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启动飞行汽车的研发、制造、销售和运营等项目。
此外,吉利控股的沃飞长空公司正在推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的商业化进程,奇瑞的三体复合翼飞行汽车已经试飞成功,一汽集团也在对飞行汽车保持关注和研究中。丰田、奥迪、通用、保时捷等国际汽车公司,也不同程度地参与到飞行汽车竞争行列。
飞行汽车一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很有可能像新能源车一样,在市场上掀起一股新浪潮,甚至可能成为新的财富增长热点,但是飞行汽车板块的发展,也面临不少难题,包括资金、政策、技术门槛等等。车企踊跃进入飞行汽车赛道,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续发展还需长期的积累。
小米董事长雷军,无疑是2024年车圈顶流之最。无论是今年的北京车展还是广州车展,雷军走到哪,人群就跟到哪,可谓是行走的“流量圣体”。
从今年年初开始,雷军平均一两天更新一条关于小米汽车的短视频,并在小米SU7上市前半个月频率加快至一天两条甚至更多,产出《雷军答网友问》《雷军带你看汽车工厂》等系列视频,光点赞量就高达百万之多。截至目前,雷军的抖音粉丝已经接近3600万,而今年3月,其粉丝数还仅有600万左右。也就是说短短大半年时间,他的抖音账号已经实现3000万粉丝增长。
在雷军的带动下,一众车企高管纷纷走到台前,开直播下赛道。长城魏建军多次开直播,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试车、展台互访、探店等视频;长安朱华荣打造网红高管号,更新车型对比、无图智驾等内容;广汽集团冯兴亚打造个人IP,以亲切、随和的口吻与用户进行互动。
在和罗振宇一起实测星纪元ET长途高速高阶智驾能力的直播中,一头银发的尹同跃也笑谈自己正在学习一些新的互联网思维,他对着镜头坦言道:“向余承东学习,向雷军学习,这也是逼着我这六十多岁的老汉都出来了。”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意识到,在短视频时代,打造个人IP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品牌影响力,车圈高管们也开始接受新的考验,思考如何用更时髦的营销手段产生更多流量。但是也应注意到,今年有两家流量还不错的造车新势力也遭遇暴雷。所以,归根结底,产品才是本质,只有好产品才能与流量形成正循环,进而反哺更多的流量。
如果说2024年是淘汰赛最激烈的一年,那么2025年将是决战之年,所有车企都会拼尽全力留在牌桌上。
新的一年,可以预见,中国品牌仍将继续高歌猛进,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但合资品牌也在积极变化重整旗鼓;中国汽车出海势不可挡,但却也不会一帆风顺,本土保护主义抬头,如何破局成为2025年车市增长关键;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2025还将持续提升,燃油车市场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在续航焦虑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增程汽车还将延续2024年的增长势头,市场上将迎来更多的产品和新技术;智能驾驶则将从“全国都能开”升级为“全国都好开”,城市NOA渗透率进一步提升。“端到端”大概率火不过半年即将成为牛夫人,“世界模型”或成新宠,接棒智驾讨论热词。当然更重要的是,价格战还将延续,用户买到性价比更高的车,同时车企也将承受更大的盈利压力……
面对未来我们有确信也有未知,但世界正是在这样的确定与不确定中,摇摆前行,螺旋上升。唯有变革方能应对变局,唯有远见方能窥探未见。穿越波涛汹涌的2024年,中国汽车带着硝烟味奔赴更加辽阔的2025年。前途是艰难险阻,亦是无尽征程。
新的一年,愿中国汽车扬帆起航,碧海蓝天,而这一次,浪潮从我们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