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IT时报》举办的“2024数字上海十大场景”评选揭晓,涵盖智慧医疗、高速量子城域网、政务服务等多个领域。
02其中,幽门螺杆菌数据空间、碰一下支付、智慧病房等创新项目分别获得TOP 10和单项奖。
03专家表示,这些场景不仅展示了上海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创新成果,也体现了对人民需求的深刻理解和积极回应。
04除此之外,评选活动还引发对城市数字化转型更深层次的思考,包括技术的可持续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隐私保护等挑战。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数字织锦人民城市,智能绘梦未来图景
作者/ IT时报
编辑/ 潘少颖 郝俊慧 孙妍
12月31日,《IT时报》“2024数字上海十大场景”评选落下帷幕,幽门螺杆菌数据空间、智慧病房、5G智能制造、高速量子城域网、碰一下等突破性应用入选TOP 10,另有AI桥梁医生、无人机智能监管等项目摘得单项奖。
从产业升级到城市治理,从公共服务到未来科技,这些场景不仅是上海数字化转型的缩影,更是展现城市数字治理与科技创新能力的生动注脚,是“数字烟火气”温暖民生的典型范例。
今年是“数字上海十大场景”评选的第三年,也是《IT时报》坚持开设“数字上海”专栏的第三年。
自中国进入此轮数字浪潮以来,“看懂信息时代”“守望数字中国”成为《IT时报》坚持的办报宗旨,我们希望以媒体独有的智慧、温度和角度,记录上海乃至中国在数字化转型中乘风踏浪之行,勾勒一座未来产业经济引领下全球数字之都的轮廓,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上海样本”。
有评委说,评选活动本身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结果,因为它彰显了一座城市对科技和人文的深刻理解,得此评语,幸甚。
2024年的最后一天,祝大家新年快乐,愿2025年的每一天都闪闪发光!所有不可能的梦想,再疯狂的“天方夜谭”,都将由数字织锦人民城市,智能绘梦未来图景。
用数据之光,让生命绽放
获奖项目::
幽门螺杆菌数据空间
获奖者:
上海数据交易所
在中国人的健康检测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比例高企,耐药性与病变风险日益加剧。
作为国内首个行业数据空间,由上海数据交易所等牵头组织的幽门螺杆菌数据空间,把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业等多维度数据汇聚起来,降低幽门螺杆菌试剂盒研发成本,提高医疗器械证的获批率。
和一般的数据产品不同,数据空间从需求方的视角出发,更加贴近应用场景。企业提出需求后,数据空间会直接响应企业需求,提供的数据更有针对性。同时,数据空间会对数据进行精细化的画像与标识处理,流通的是数据标识,而非数据本身,让数据“可用不可看”,既打破数据壁垒,又构建一个可信可控、互联互通、价值共创的数据空间生态系统。
颁奖词
这是一个科技与生命交织的时代,幽门螺杆菌与数据的“碰撞”,也是人体健康奥秘与数据价值的交织。
数据是“石油”,被唤醒、被挖掘、被利用,在医疗健康这一关乎每个人生命福祉的领域,幽门螺杆菌数据空间成为连接医疗研究、临床实践、患者关怀的桥梁。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未来,糖尿病、胰腺癌等多个疾病领域的数据空间也将逐步构建并完善,织就一个覆盖重大疾病的数据可信空间,为人类的福祉贡献更大的智慧,这也是科技向善的力量。
“碰一下”,支付生活更简单
获奖项目::
碰一下
获奖者:
支付宝
从2024年起,从上海到全国百城的居民,都被“碰一下”包围。
在足够简单的“扫一扫”面前,“碰一下”竟然还能更简单。只需解锁手机、碰一下商家设备、直接支付。不用满手机找付款码,对老年人、视障人士更为方便。老年人说:“像‘滴’老年卡一样简单。”
除了支付以外,“碰一下”还能点餐、入会、验票、租充电宝、开智能货柜甚至开门等。“碰一下”最先普及的场景或许是点餐,目前全国已有10万家餐厅接入,包括华莱士、吉祥馄饨、德克士等连锁品牌餐厅。年轻人说:“点餐不用排队真好!”
当商家们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和未来目标群体来商场时,支付便利性绝对是一大考量因素。在上海静安大悦城首批接入的200家商户中,“碰一下”覆盖率达92%,一碰搞定支付、入会、营销“三连”。
颁奖词
如何让支付更简单?中国给出了一个解。中国移动支付13年,从一维码到二维码,从扫一扫到碰一下,12亿中国人都在用移动支付。支付宝“碰一下”不仅在上海,更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展现了中国移动支付的创新力量。
从购物中心到社区邻里,从办公大楼到街头巷尾,支付宝“碰一下”在用支付技术引领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更有对人文关怀的深刻诠释。老年人、视障人士、外国游客,每一个群体都能在简单动作里找到支付便利与尊严,跨越年龄、语言与视觉界限,让数字时代的红利惠及每一个人。
政务服务有了“超级大脑”
获奖项目::
徐汇区政务服务大模型
获奖者:
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
作为上海首个落地应用的政务服务大模型,在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上线的“徐汇区政务服务大模型”成了法人事项受理综合受理大厅18位窗口工作人员的“AI军师”。
这款政务大模型汇聚39个涉企事项数据集、超过500个体系化知识点和2300多条高频咨询语料,能实现10轮以上自然语言问答,对高频事项的咨询准确率超过90%。对于窗口工作人员来说,它就像一位“查找员”,不仅能辅助完成烦琐的查找条例任务,还能识别不少口语化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大模型拥有动态学习能力,对于正确答案,大模型会加深确认,对错误答案,大模型会将正确答案加入知识库中重新学习。
政务大模型还是一位“带教老师”,让原本需要6个月的新员工培训,缩短了至少2个月,大大压缩了培训成本和培训压力。
颁奖词
科技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为了取代人类,而是为了助力人类配备一颗“超级大脑”,更好地为这座城市服务。
处理政务业务需要速度和温度,徐汇区政务服务大模型如同政务专家,不仅能辅助窗口工作人员完成烦琐的查找条例任务,提高办件效率和准确率,还能让工作人员有更多的精力服务市民,减少市民等待、来回跑动等方面的时间成本。
徐汇区政务服务大模型展示了数字化服务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让与市民“朝夕相处”的行政服务中心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前沿阵地,政府智慧办公的新样式也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从“铁”到“智”的“变形记”
获奖项目::
5G确定性网络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获奖者:
宝钢股份&上海电信
得益于上海电信联合宝钢股份厚板事业部等打造的“5G确定性网络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项目,宝钢这个“钢铁巨人”和新技术碰撞出了火花。
基于5G专网,宝钢缩短生产线建设或改造的工程周期;减少设备维护员工的日常电缆巡检次数,特别是在安全风险较高区域的日常巡检中,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劳动安全状况……
除了5G,AI也在5G低时延、高带宽的无线网络底座上大显身手。轮廓检测设备的高分辨率相机将轧后钢板的图像进行实时采集,结合AI图像拼接和边缘检测算法提取钢板轮廓信息,最终得到生产所需的轮廓特征因子,同时对后续钢板的在线剪切提供指导意见。借助AI自适应功能,其可持续对算法进行优化迭代,以提升决策精度。
颁奖词
当钢铁的厚重与5G的“轻盈”相遇,当机械的轰鸣与AI的智慧碰撞,当传统的“土办法”完成数智化“变身”,不仅是技术的革新,还是理念的飞跃;不仅是安全更加得以保障,还是效率的提升;不仅是环境的改善,还是生产的优化。
5G确定性网络与智能制造的结合,展现了科技力量的无限潜能,让传统制造业实现一场深刻的变革与重塑,也是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的标杆。它让我们看到,通过科技赋能,传统制造业可以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华丽转身。
为电动自行车建安全“能量站”
获奖项目::
电动自行车智能充换电
获奖者:
上海铁塔
作为全国电动车保有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正在进行一场两轮电动车充换电的智能升级。于是,上海街头出现电动自行车共享充电桩,比如网红地标武康大楼附近的小区里装上了更集约的智能充电柜,因为方便,居民不再将蓄电池拿回家中充电。这些共享充电桩、充电柜还实现了与城运中心数据实时对接,及时告警避免火灾发生,在广灵一村就成功阻拦了一起蓄电池自燃事故。
在上海近10万个充电端口背后,都是上海铁塔,他们已经累计服务居民超50万人。
除了社区居民外,外卖和快递骑手更是电动自行车的重度用户。智能换电柜以15秒的超快换电能力,赢得了骑手们的青睐。上海铁塔现已部署低速电动车换电网点超3000个,覆盖上海全市,累计为超20万名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续电”。
颁奖词
在保有量已达4亿辆的电动自行车大国,不规范的电池和充电方式频频成为“隐形杀手”。从街头共享充电桩的普及,到智能充电柜的守护,再到智能换电柜的便捷,上海铁塔针对不同场景、不同人群的充换电痛点,织就了一张多变且智慧的充电服务网,让每一次充电都能处在安全的视野之中。
它们是城市居民的“安心桩”,也是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的“能量站”,让城市交通的脉动更有力。共享、绿色的数字上海,不仅是以技术含金量来衡量,更是以社会责任的深刻践行来评判。
大模型生出“灿烂之花”
获奖项目::
大语言模型“MiniMax-abab”
获奖者:
MiniMax
2024年科技浪潮奔涌,通用人工智能成为核心。
上海企业MiniMax凭借大语言模型“MiniMax-abab”深度融合文本、语音、视觉三模态,比肩全球领先的GPT-4,通过MOE技术降低推理成本,让前沿技术广泛接入成为可能。
MiniMax又是企业智能化的催化剂,与众多本土企业如小红书、阅文集团等深度合作,从办公软件到生活辅助产品,从内容搜索到有声书制作,提升用户体验,推动行业发展。同时,它积极投身标准制定,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筑牢根基。
在2C领域,MiniMax也成绩斐然,“星野”和“海螺 AI”是MiniMax的两款AI应用,赢得了全球用户的青睐。比如海螺AI的网页版访问量增速超800%,登上全球与国内增速双榜榜首,其高清视频生成模型激发了全球创作者的热情。
颁奖词
AI是自然元素与科技的融合,也是未来科技与艺术创造的展现。
“年轻”是MiniMax的绝对优势,2021年成立后,为中国大模型的发展开辟新境。
MiniMax将技术架构与创新理念深度融合,技术上比肩全球顶尖水平,应用层面再度抽丝剥茧,让前沿技术走进大众生活。今年,两款创新应用又代表中国AI技术走向世界。
MiniMax既是技术创新者,更是数字上海建设的深度参与者与贡献者。以领先的AI技术,为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勾勒出一幅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画卷。
编织算力与电力的“绿色契约”
获奖项目::
达卯能源大模型
获奖者:
达卯智能
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商汤临港智算中心作为亚洲最大的智算中心,面临着AI模型训练过程中能耗波动的巨大挑战。
达卯智能推出了基于能源大模型的“算电协同”解决方案,综合考虑经济、安全和环保三个维度,构建动态调度策略,实现了算力与电力的深度协同与优化管理。通过这一方案,商汤临港智算中心的能源使用效率(PUE)从1.74降至1.3以下,同时在算力输出方面也得到了显著优化,让单位能耗效益最大化。
达卯智能的能源大模型由能源知识模型、能量系统平衡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及边缘小模型组成,采用独创的多维“能量块”和云边协同技术,推动算力与电力的无缝对接,打造了城市级生成式AI虚拟电厂示范场景,展示了未来城市智能能源管理的巨大潜力。
颁奖词
当世界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能源与算力的深度融合,成了衡量未来科技文明的关键尺度之一。
达卯智能的能源大模型,将散乱的能源与算力调和。每一度电的使用,是与每一分算力的契约,这个契约的背后,是经济、安全与环保的三重保障。这种深度的协同与优化,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技术的精湛,更是为了回应当今世界对可持续发展的渴望。
从能源效率提升到每千瓦时电能的最大化利用,在这座城市里,智慧能源和数字算力交织成网,带来的是更高效、更绿色的生活方式。
用科技温情打造“未来医院”
获奖项目::
智慧病房
获奖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打造的“智慧病房”,呈现出医疗领域的未来图景,人工智能、大模型、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重新定义了诊疗与护理的每个环节。
智能机器人在病区高效运送药品与物资,AI数字人随时响应患者提问,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输液状态,而大模型则成为医生精准诊疗的重要助手。
智慧病房实现了护理与诊疗的全流程数字化与智能化。护士只需轻扫电子卡即可完成患者生命体征的采集与分析,摆脱传统的手动记录,大幅提升效率与精准性。手术室内,机器人协同运输医疗物资,效率提升40%。与此同时,中山医院还通过大模型技术创建了“中山肝癌诊疗案例精要库”,为复杂疾病的精准诊疗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基层医院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颁奖词
智慧病房不仅是医疗效率的提升,更是医疗服务温度的体现,当智慧医疗成为浪潮,“以人为本”的初心不应被忘却。
中山医院不仅将前沿技术融入医疗场景,更将这些创新转化为对患者的体贴与关怀,这是对“健康至上”理念的最好诠释。
科技作为医疗发展的强劲引擎,其真正的意义不在于多么先进或炫目,而在于它是否能为患者提供更高效的守护,是否能为医护人员带来更温暖的支持,是否能为每一个生命点燃希望的光芒。
跑出大模型“尖子生”
获奖项目::
大模型生态社区
获奖者:
模速空间
2023年9月,模速空间在上海徐汇区揭牌,成为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短短一年,百家左右大模型初创企业成了上下楼的邻居,这里也便形成了AI创业磁场。
作为AI企业的“加速器”,模速空间通过构建普惠算力体系,提供了从算力补贴到公共算力调度平台等全方位支持,极大地降低了行业门槛。通过与上海电信合作,企业在模速空间可实现低至1毫秒的高效连接,跨越物理空间,实现算力与数据的极速流通。
模速空间也是融资、场景创新和孵化的温床,在模速空间成立一周年之际,上海市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先导区在徐汇西岸揭牌,核心便是模速空间。同时,100亿元上海人工智能生态基金落户徐汇区,首期30亿元,在首期意向投资的10个项目中,8个都是模速空间的企业。
颁奖词
作为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浓缩了一条产业链,勾勒了一张算力布局蓝图,跑出了多个大模型“尖子生”。
生态,对于大模型初创企业而言,意味着多维度的支持体系。模速空间构建了一个以合作为核心、以创新为驱动的全新生态,让每一个创意与资本共舞,为每一次技术突破找到有力的支撑,将创业者与科技前沿紧密连接,成为企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纽带。
在模速空间,孕育着无数创新的火花。正是在这里,AI企业从萌芽到茁壮,破茧成蝶,成长为引领行业变革的“独角兽”。
为千行百业打造“安全盾”
获奖项目::
高速量子城域网
获奖者:
上海电信
2024年,上海电信打造了高速量子城域网,通过构建安全密钥分发系统,利用量子密钥的不可预测性,推动量子安全技术广泛应用,帮助各行各业提升安全能级,为城市级网络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网络架构方面,高速量子城域网采用自主可控的量子通信设备,并采用环型核心网+星型接入网的双层组网架构,具备网络自愈能力和灵活接入能力,确保网络的高可靠性和灵活性;技术融合方面,高速量子城域网采用业界领先的经典-量子波分复用技术,实现了量子信道、协商信道和业务信道的共纤传输,既节省了投资,又提升了网络传输效率和安全性;安全加密方面,用户节点部署量子安全加密设备,利用量子密钥结合国密算法,实现用户业务系统数据的加密传输,在增强数据安全性的同时提升了通信带宽。
颁奖词
量子技术是人类目前最前沿、最具挑战性的科技之一。
它能制造出异常锐利的“矛”,这是量子计算,推动计算能力巨幅提升,但也对基于公钥密码体制的信息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
它也能打造出最牢固的“盾”,这是量子通信,基于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测量坍缩和不可克隆等原理,打造出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是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只有用最牢固的“盾”,才能抵挡住异常锐利的“矛”。
上海电信打造高速量子城域网,并积极构筑和不断完善“X+量子”DICT能力体系,让千行百业灵活接入、便捷使用量子通信服务,为信息安全筑起了坚固堡垒。
单项奖
新质教育先锋奖
AI“批改神器”为教育减负
获奖项目::
讯飞星火智能批阅机
获奖者:
科大讯飞
全国260多所学校、3800多位老师都在使用一个“批改神器”——讯飞星火智能批阅机,只需要三步就能完成试卷批阅,扫描答案卷、扫描学生卷、留痕打印,全程10多分钟就能完成全班批阅留痕。这得益于批阅机在星火大模型底座上整合了OCR识别、知识图谱、智能推荐等底层技术,实现与讯飞学习机同等批改效果。
从实践数据来看,老师用于重复作业批改的时间减少了80%,专注于校本教研、学生针对性辅导的时间增加了100%。在上海,讯飞星火智能批阅机已在80多所学校进行试点应用。在张江集团中学,它已扩展至三个年级,日均批改约500份作业。
颁奖词
“大模型到底有什么用?”落地商用是2024年大模型的必答题。
当学生因学业压力倍感负荷,家长因辅导作业屡陷崩溃,教师却在大量重复批改中难以脱身,如何让老师们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放在精准教学和辅导上?
两个问题碰撞出科大讯飞星火智能批阅机这一成果,它不仅让批改工作化繁为简,更让老师更加精准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让课堂更专注于教育本质,为教育科技发展打开了新思路,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智慧城市建设奖
会做“数字体检”的桥梁医生
获奖项目::
基于AI数据驱动的桥梁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管控技术
获奖者: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在传统的作业模式下,桥梁检测主要依靠人工,技术人员像中医般对整座桥梁进行“望闻听切”,对桥梁“病害”(即外观缺陷,如破损露筋、结构裂缝等问题)的类型、位置、程度等信息进行纸笔记录,再录入电脑使用特定的方法进行分析,最终形成评估报告。
由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的新方案——“基于数字孪生的桥梁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管控技术”彻底改变了前述模式,实现了桥梁检测业务的无纸化记录、标准化采集和智能化分析的一条龙解决方案,所有模型和数据都可以实现三维可视化交付,一个病害在何地被发现、何时维修、维修效果如何,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可以进行多维度的时空关联分析,对桥梁运维全寿命期优化决策,实现桥梁运维领域的管理+巡查+检测+养护的全产业链闭环,保障了城市运行安全。
颁奖词
在钢筋水泥编织的城市脉络中,桥梁不是为了停留,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连接与跨越!它的坚固,是城市运转的保障。
桥梁智能化检测系统是桥梁健康的智慧守护者,它用数字孪生技术为桥梁建立“健康档案”,用智能化手段为桥梁“把脉问诊”,不仅是一场理念创新,更是一场技术革命。
桥梁与城市之间,本就是相互依存,共同成长。未来,期待该技术在道路、隧道、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深耕运用,守护更多人的生命安全。
数字上海展翼奖
空中“智”翼守护每一寸土地
获奖项目::
无人机智能监管
获奖者:
浦东新区综合执法局
当一架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城市上空多了一批城市治理的守护者。浦东综合执法局以无人机为翼,以数字为魂,开创了一条智慧监管的新路径,犹如城市的“智慧之眼”,全天候、全时段、全自动地守护着每一寸土地。
从无人机起飞的那一刻起,它的“足迹”便出现在浦东综合执法局的大屏上,飞越别墅区,俯瞰每一寸土地,用镜头捕捉违法建筑的蛛丝马迹。工地夜间施工、渣土车违规运输、违法行为隐蔽难发现、取证条件受限等难题也迎刃而解,在无人机的“千里眼”下无所遁形。
“全天候无人值守,全流程自动作业”,浦东综合执法局的无人机智能监管,从人力车巡逻到“空天地协同”,生态、交通、农业、市容、房管、规土……这一转变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执法效率,也在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应用潜力。
颁奖词
我们正逐步迈向一个城市管理新时代。
城市管理更加高效、精准,生活环境更加和谐、宜居,是人民对人民城市的期盼。当空中有了一双守护这个城市的“翅膀”,时刻守护每一个角落,这不仅是对传统城市治理模式的超越,更是对未来城市治理方向的引领。
无人机在数字上海的天空中,展开的双翼,让城市管理的效率与精度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也展示了数字技术在提升城市管理效能、优化公共服务、增强市民福祉等方面的巨大潜力,让人民城市的建设更加符合人民的需求和期望。
专家点评
评选的意义远超活动本身
戴剑飚
上海市信息化企业家协会会长、教授
此次“数字上海十大场景”的评选结果,不仅展示了上海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创新成果,而且体现了上海对人民需求的深刻理解和积极回应。每个入选的场景都是数字技术服务于民、惠及于民的生动实践,从智慧医疗到政务服务,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到大模型应用,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治理效能,更让每一位市民感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温暖与便利。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评选活动的意义远超评选本身,在数字化逐渐渗透日常生活的今天,上海正在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城市发展提供范例,彰显了上海这座城市对科技与人文的深刻理解,以及它的无限可能性。
当整座上海也成为一个智能体
孔华威
上海中科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十大场景的覆盖面不全是所谓大模型应用场景,实际上包括生成式AI的产业链场景、数据和数据交易、创业生态和空间、绿色和支付等等,这些很有上海特色,也都是具有AI的“新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一旦变革,就会“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超大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然也提出一个挑战路径,从数字上海到“智慧上海”,再到“自主上海”,如果把上海城市整体作为一个智能体,一个AI的场景,会不会很有想象力,也会增强这个榜单的整体感呢?
期待这条路径上的2025。
城市的现代化一定是人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马云龙 同济大学CIMS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IT时报》2024数字上海十大场景评选,是对上海数字化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创新实践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这些场景涵盖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慧医疗到高速量子城域网,从政务服务大模型到无人机配送,从城市综合执法到智慧教育,每一个场景都是数字化进程中的亮点。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治理现代化水平,更让市民感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温暖与便利,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IT时报》通过这一评选,是对上海数字化进程的一年总结,也是对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一次积极探索。
那些精准捕捉到的“硬”科技和“软”温暖
宁德军
中科院上海高研院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
《IT时报》的“数字上海十大场景”极具代表性,全方位展现了上海数字化转型的卓越成果。从产业升级看,宝钢股份联合上海电信上演的5G-A“变形记”,是工业4.0时代的生动实践,让钢铁巨擘焕发全新活力,彰显上海高端制造的硬核实力;上海铁塔公司的共享充电柜关照到城市“骑手”群体,20万骑手受益背后是数字基建对民生的温暖托举;MiniMax作为AIGC六小虎之一,为小米等大厂的 AI 赋能,扎根底层模型,成为创新驱动力;达卯智能钻研AI虚拟电厂,是能源领域数字化的大胆探索,为可持续发展储能;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化身“未来医院”,打破传统医疗边界。
整体而言,《IT时报》精准捕捉这些场景,既勾勒城市数字经济蓬勃轮廓,又凸显科技以人为本,为上海乃至全国数字化进程提供范例蓝图,极具标杆意义。
数智融合 重塑城市竞争力
盛雪锋 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
数字化、智能化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是城市竞争力重塑的重要领域。
“2024数字上海十大场景”遴选活动不仅展示了上海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亮点成就,更为城市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构建起更加浓郁的发展氛围。一批令人眼前一亮的数字场景正在走入我们的社会生活,为公众带来未来城市生活的全新视角,我们看到,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正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浪潮之巅,鼓励着更多企业投入到智能化探索中。
数字经济要向善发展
沈颖 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
软件工程研究所所长
随着2024年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在人工智能、5G网络、低空经济、工业互联网、智能终端等领域得到了充分展现,本次入选及获奖的场景,涵盖了大模型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等多个领域,体现了上海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创新成果,提升了城市治理效能,是数字技术服务于民、惠及于民的生动实践。
这个评选活动同时也引发了对城市数字化转型更深层次的思考,包括技术的可持续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隐私保护、数字鸿沟、技术失业等挑战,上海也将持续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做好排头兵和引领作用,推动数字经济的向善发展。
期待此次十大场景能加快建成并快速复制推广,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贡献力量。
既有“繁花似锦” 又见“烟火暖人心”
谈剑锋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五空间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
评选时就对每个场景看了又看,首先惊喜于上海数字化成果如此丰硕,惊叹着技术迭代之快速,感受到数不清科技工作者们日以继夜的攻关克难,只有真正“以人为本”,才能创造出如此惊艳的案例。
老实说,评选优秀案例总是让我难以取舍,毕竟场景与人民城市建设息息相关,既是上海繁花般传奇带来的震撼,更是烟火气带给我的感动:徐汇政务服务大模型就像“老爷叔”一样谆谆善诱,而专注于无人机“三维立体监管”、充换电、数据“菌”的这类琐事小事,排场不大,但却是社会发展的“里子”,也正是科技服务民生的最好模样。
当然更多的还是未来产业前进的方向:像5G支撑下3H场景中无人化应用、无人智能驾驶这些案例,就是上海数字化的璀璨未来照进现实。相信有这些优秀标杆指引,明年必将涌现更多优秀案例。
让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沾上“数字气味”
徐龙章
上海信息化发展研究协会常务副会长
由《IT时报》发起的“2024数字上海十大场景评选”胜利落下帷幕,相关奖项也落花有主,作为评选专家,我对本次评选活动给予高度赞许,入选的十大场景既包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领域的应用,更多是事关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民生领域数字化场景应用;既体现了最新数字技术的应用,又充分展现了上海特色。
本次评选活动意义非常重大,无论是对上海数字经济的发展还是提升城市治理、民生服务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指引示范作用,希望《IT时报》继续多举办类似的活动,充分发挥作为IT领域专业媒体的作用。
创新有高度普惠有温度
姚宝敬 上海市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
我很欣喜地看到,今年《IT时报》的“数字上海十大场景”充分展现了技术创新与普惠理念的深度融合,很多场景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并实实在在受益的。
比如支付宝的“碰一下”,把支付步骤简单化做到极致,这样的改变,覆盖了那些难以跨越数字鸿沟的人群,这是一种包容与尊重;还有上海铁塔的智能充换电柜,也紧紧围绕百姓关心的问题进行创新,更可贵的是还关注到了一大批新就业群体,为他们解决充换电难题。
创新,代表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是高度;普惠,代表让更多的人平等地享受数字红利,是广度,也是温度。这才是真正的数字上海,不仅是一个技术创新、应用丰富的城市,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温暖的城市。
(以上按名字首字母排序)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采访对象 IT时报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